摘要:话说在六百多年前的明朝初年,那会儿的皇帝朱元璋,为了维护大明朝的“规矩”,对海外贸易管得那叫一个严,基本上都得通过“朝贡”这条道儿。但有意思的是,就在这严丝合缝的政策里,他却给福建福州开了个“小窗”,专门用来跟隔海相望的琉球国打交道。
话说在六百多年前的明朝初年,那会儿的皇帝朱元璋,为了维护大明朝的“规矩”,对海外贸易管得那叫一个严,基本上都得通过“朝贡”这条道儿。但有意思的是,就在这严丝合缝的政策里,他却给福建福州开了个“小窗”,专门用来跟隔海相望的琉球国打交道。
你可能要问了,这琉球国(也就是今天的日本冲绳县)有啥特别的?在明朝眼里,这可是个重要的“模范朝贡生”。双方往来的那个频繁、那个密切,远超其他国家。为了让这条“友谊的小路”畅通无阻,明朝给的优惠政策那可真不少。其中,最传奇的一笔,莫过于“赐闽人三十六姓”这事儿了。
跨海而来的“文化使者”
洪武年间,也就是1372年之后不久,明太祖朱元璋大手一挥,下了一道圣旨。从福建挑选了三千多户人家,浩浩荡荡地迁往琉球国。这些人可不是普通的搬家,他们肩负着重要使命:负责两国之间的朝贡、册封、贸易、外交翻译等等一系列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工作。这在当时,可算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官方技术移民”了。
据史书记载,这批福建老乡到了琉球后,琉球国王也是给足了面子,专门给他们划了一块地,建了个村子,名叫“久米村”,也叫“唐营”或“唐荣”。这个村子,后来就成了琉球岛上一个响当当的“华人社区”。
这“三十六姓”具体是哪些姓氏呢?史书上并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完整名单,但根据后来的《久米村系家谱》等资料,我们至少知道有梁、郑、金、蔡、毛、陈、林、曾、高、吴、李、阮、沈、魏、田、王、马、钱、翁、穆、韩、宗、昆、尹、查、伍、向、武、吉、英、陶等等。而且啊,这还不是一次性的,后来明朝政府还搞过几次“补姓”,比如万历年间,又有福建的王立思、阮明、阮国、毛国鼎等人加入了久米村的大家庭。
姓氏
名讳
出身
迁入琉球年份
职役
家谱
蔡 崇 福建泉州府
南安县 洪武二十五
(1392)年 不传 《蔡氏家谱》
仪间家
郑 义才 福建福州府
长乐县 洪武二十五
(1392)年 长史 《郑氏家谱》
梁 嵩 福建福州府
长乐县 天顺四
(1460)年 长史司 《梁氏家谱》
龟屿家
林 喜 福建福州府
闽县 洪武二十五
(1392)年 通事 《林氏家谱》
名嘉山家
金 瑛 浙江(元末南
游闽山于闽
山居住) 洪武二十五
(1392)年 通事 《金氏家谱》
具志坚家
王 立思 福建漳州府
龙溪县 万历十九
(1591)年 通事 《王氏家谱》
阮 明 福建漳州府
龙溪县 万历十九
(1591)年 通事 《阮氏家谱》
滨比嘉家
阮 国 福建漳州府
龙溪县 万历三十五
(1607)年 都通事
正议大夫 《阮氏家谱》
宫城家
毛 国鼎 福建漳州府
龙溪县 万历三十五
(1607)年 长史司
正议大夫 《毛氏家谱》
与世山家
郑 肇祚 福建福州府
长乐县 嘉靖年间
(1522~1566) 都通事 《郑氏家谱》
与座家
红 英 闽 洪武、永乐间
(1368 ~ 1425) 通事 《红氏家谱》
和宇庆家
陈 康 闽 永乐年间
(1403 ~ 1425) 通事 《陈氏家谱》
仲本家
(表格仅为部分示例,展示移民信息)
这些来自福建和浙江的移民,主要来自福州的长乐、闽县,以及漳州的龙溪等地。他们拖家带口,漂洋过海,在琉球扎下根来,并迅速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在琉球社会站稳了脚跟。懂航海的,就负责掌舵开船,保障贸易航线;懂文化的,就负责文书往来,甚至担任外交官。琉球国王对他们也十分器重,“知书者授大夫、长史,以为贡谢之司;习海者授通事,总为指南之备”。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大多继承了这些职位,继续为琉球国效力,并且精通汉语汉文。
久米村,俨然成了中华文化在琉球传播的中心。 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航海、造船技术,还传去了儒家思想、典章制度、生活习俗等等。甚至在清康熙年间,受中国修谱之风影响,琉球国王还下令士族修撰家谱,久米村的这些华人后裔也纷纷响应,形成了《久米村系家谱》,记录下自己家族的源流。有些家族,像蔡氏,甚至在官方下令之前,崇祯年间就已经开始编修家谱了。
风云变幻中的坚守与抉择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平静的日子并非总是那么长久。在这些闽人后裔扎根琉球的几百年间,琉球国也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历史变故,说白了,就是两次亡国危机。而这两次危机的制造者,都指向了同一个邻居——日本。
第一次是在1609年。日本的萨摩藩(现在鹿儿岛县一带)在得到幕府的默许后,派了三千兵马,气势汹汹地杀向琉球。面对强敌,久米村出身的三司官(相当于宰相)郑迵(日本名:谢名亲方利山),这位血管里流淌着华人血液的琉球重臣,表现出了宁死不屈的刚烈气节,主张强硬抵抗。虽然最终琉球战败,被迫成为萨摩藩的附庸,但郑迵的英勇事迹,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萨摩藩控制琉球的二百多年里,久米村人依然努力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他们坚持说汉语,穿汉服(后来为了与清朝贸易,才奉旨改穿琉球服装,但内心依然认同中华文化),抵制日本文化的渗透。他们心中,始终有一份对故土的眷恋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第二次危机来得更彻底。1879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帝国,强行吞并了琉球国,设立冲绳县,史称“琉球处分”。这一次,琉球王国彻底覆灭。对于久米村人来说,这无疑是天塌下来一般的打击。他们中的许多人,因为与中国的深厚渊源,对日本的统治抱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一些坚定的“亲清派”人士,不愿接受日本的统治,选择了背井离乡,流亡中国,希望能借助清朝的力量“复国”。可惜,当时清朝自身也内忧外患,甲午战争的失败更是让这种希望变得渺茫。
跨越世纪的乡愁与传承
随着琉球王国的消失,久米村作为特殊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也逐渐衰落。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华人后裔,也慢慢融入到当地社会,从事渔业、农业等普通职业。
但是,这段持续了近五百年的特殊移民史,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印记,并不会轻易被抹去。尽管在福建本地的族谱中,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比如元末明初的战乱,明末清初的“迁界”,以及后人修谱时的功利心态导致的攀附伪造等),很难直接找到某家某支明确记载迁往琉球的记录,这给后人寻根问祖造成了不少困扰。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有日本冲绳的闽人后裔组团来福建寻根,虽然很多时候只能大致确认宗亲关系,却难以找到族谱上的直接证据。
即便如此,血脉的联系和文化的认同依然顽强。一个值得一提的人物是伊波普猷。这位久米村的后裔,后来成为了著名的民族学者,对冲绳的语言、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被誉为“冲绳学之父”,为保护和传承琉球本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或许也是久米村人重视文化、重视传承精神的一种延续吧。
直到今天,这段历史依然被人们铭记。1992年,为了纪念福建与琉球之间这段特殊的历史情缘,福州市政府协助那霸市政府,在久米村的旧址上,修建了一座具有中国江南园林风格的庭院——福州园。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向今天的人们诉说着那段跨越海峡的交往佳话,见证着闽人三十六姓在异乡开枝散叶、传播文明的传奇故事。
从一道圣旨开始,一群福建人远赴琉球,在异国他乡建立家园,深深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他们是外交官,是学者,是技术工匠,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他们的故事,是中琉友好交往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海外华人奋斗史的一个独特缩影。下次如果你有机会去冲绳,不妨去久米村的旧地走一走,去福州园看一看,感受那段尘封已久却依旧鲜活的历史。
来源:小顾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