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体重从38公斤增到46公斤,回应以后是否跳水:再说吧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8 12:31 1

摘要:体育精神的真谛,从来不止于金牌的光芒,更在于逆境中坚守的勇气。2025 年 11 月的全运会跳水赛场,10 米跳台颁奖区的聚光灯下,陈芋汐与新搭档高举金牌欢呼时,全红婵的身影显得格外落寞。她与搭档王伟莹以 311.76 分位列第五,未能踏上领奖台,面对记者的话

体育精神的真谛,从来不止于金牌的光芒,更在于逆境中坚守的勇气。2025 年 11 月的全运会跳水赛场,10 米跳台颁奖区的聚光灯下,陈芋汐与新搭档高举金牌欢呼时,全红婵的身影显得格外落寞。她与搭档王伟莹以 311.76 分位列第五,未能踏上领奖台,面对记者的话筒,这个 18 岁的姑娘嘴唇颤抖,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当被问及 “未来还能在赛场上见到你吗”,她苦笑着吐出三个字:“也许吧”。这一幕迅速引爆全网,质疑与揣测接踵而至,而央视三天内的三次点名发声,却撕开了争议背后的残酷真相,让全红婵的真实处境浮出水面。

从封神到低谷:18 岁天才的冰火两重天

谁能想到,这个在镜头前强装镇定的少女,四年前还是震惊世界的 “现象级天才”。2021 年东京奥运会,14 岁的全红婵第一次站上奥运赛场,稚气未脱的脸上满是懵懂,却用三跳满分的教科书级表现打破世界纪录,夺得金牌。那句 “想赚钱给妈妈治病” 的朴实发言,让她收获了无数网友的喜爱,成为国民心中亲切的 “婵宝”。

2024 年巴黎奥运会,全红婵再续传奇,包揽女子单人和双人 10 米台两枚金牌,成为中国跳水队最年轻的 “三金王”。彼时,所有人都以为她会一路坦途,续写不败神话,却没人料到,成长的考验会来得如此猝不及防。

2025 年 5 月的世界杯总决赛,全红婵不敌陈芋汐后,突然从公众视野中 “消失” 了 183 天。再次亮相全运会,她的状态起伏不定:先是在团体赛中凭借稳定发挥助力广东队夺金,让网友高呼 “战神回归”,她赛后在社交平台自信发文 “我真棒”,还晒出赛场照片并俏皮道歉 “拍得不好,请原谅”;转头却在双人赛中因失误跌至第五,巨大的落差让舆论瞬间反转。

赛后采访中,全红婵努力挤出笑容,试图表现得云淡风轻,但声音里的哽咽藏不住内心的失落。当记者提及团体赛后的自信宣言,她红着眼眶重复道:“我还是觉得我真棒,能坚持比赛,真的很不容易。” 随即又忍不住自责:“可能我还是不够努力。” 这句带着倔强与愧疚的话,让无数网友心疼不已,却少有人知道,这份 “坚持” 背后,是她用满身伤痛换来的。

伤病与发育关:天才背后的隐形枷锁

广东队教练何威仪的采访,揭露了全红婵赛场之外的艰难处境。“大家只看到她跳台上的表现,却不知道她浑身都是伤。” 何威仪坦言,全红婵的胫骨、踝关节均有损伤,身上贴满了花花绿绿的肌效贴,这些并非装饰,而是支撑受伤肌肉和关节的 “防护盾”。每天训练前,她都需要长时间敷冰缓解疼痛,才能勉强踏上跳台,重复 “敷冰、起跳、再敷冰” 的循环。

比伤病更残酷的,是跳水运动员必经的 “发育关”。18 岁的全红婵正处于青春期,身高一年内增长了 7 厘米,体重也增加了约 7 公斤,这些看似正常的成长变化,对跳水运动员而言却是致命挑战 —— 身高体重的细微波动,都会打破多年积累的肌肉记忆,让熟悉的动作变得陌生僵硬。

为了控制体重,全红婵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备战全运会期间,她每天需要多次测量体重,执行教练组制定的严格减肥计划,计量单位精确到克。但天生骨架较大的她,始终难以达到部分人心中 “纤细轻盈” 的标准,网上随之出现 “以前动作多轻盈,现在明显笨重了”“胖得跳不动了” 等刺耳的质疑声。

而她缺席全运会单人项目的决定,更被曲解为 “怕输”。事实上,这是教练组的保护性安排 —— 单人项目连续多轮的高强度动作,可能会让她的旧伤出现二次损伤,理性的考量却在部分网友眼中变成了 “逃避” 的证据。更令人心疼的是,当全红婵在社交平台修改个性签名,写下 “你继续讨厌我吧,我只会爽不会改” 时,仍有人吐槽她 “心态不好”,却没人想过,这个 18 岁的姑娘要承受多大的压力,才会用这种方式释放情绪。

从东京奥运会后的万众追捧,到如今的争议缠身,全红婵的性格也悄悄发生了变化。曾经那个面对镜头会害羞傻笑、直言 “想喝可乐” 的活泼女孩,现在变得内敛沉默,采访时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一句话引发新的争议。

并非个例:跳水天才们的共同困境

全红婵的挣扎,并非个例,而是跳水运动员成长路上的普遍难题。翻开中国跳水队的历史,几乎每个天才都曾遭遇过状态起伏,陈芋汐、张家齐等与她并肩作战的队友,都有着相似的经历。

作为全红婵的 “老对手” 兼好友,陈芋汐同样经历过发育关的低谷。她曾在采访中直言,自己的体重需要维持在 42.5 公斤左右,上限不能超过 43 公斤,为了达成目标,她放弃了很多喜爱的食物,用大量时间积累训练,这份坚持让她收获了 “更高级的快乐”。全运会前,陈芋汐也坦诚自己状态下滑,不复从前,她坦言:“如果没有全红婵,可能我达不到这么高的水平。”

张家齐的经历更让人感慨。这位曾经和全红婵、陈芋汐并称 “跳水三小只” 的天才少女,也曾因发育问题导致状态下滑,一度淡出主力阵容。那段时间,她同样遭遇过质疑和嘲讽,但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默默调整状态,从基础动作重新练起,最终凭借坚持重返赛场。

全红婵如今的处境更显两难:想要休息养伤,就可能面临体重上升、状态下滑的风险;想要维持竞技水平,就要带着伤病坚持高强度训练,随时可能面临二次损伤。教练组也在小心翼翼地平衡,既不想浪费她的天赋,又不想让伤病影响她的长远发展,这种进退维谷的困境,让全红婵和教练都备受煎熬。

央视力挺 + 家人守护:最温暖的后盾

就在全红婵被争议包围时,央视的三次点名发声,犹如定海神针,为她筑起了抵御舆论风暴的防线。第一次发声是在团体赛夺冠后,央视新闻直接发布比赛回放,为全红婵的复出首秀点赞;第二次聚焦于她自我鼓励的那句 “我真棒”,央视转发相关微博,回顾了她消失的 183 天,一句 “全红婵还是全红婵” 振聋发聩,支持意味不言而喻;第三次则是在团体赛颁奖时,央视新闻官微发布了全红婵抚摸金牌的视频,肯定了她 “带伤坚持比赛的勇气”。

三次报道迅速引发网友共鸣,舆论风向彻底反转。“18 岁带着满身伤病坚持比赛,已经很棒了!”“第五名又怎样?她的努力比金牌更值得尊重!”“比队友骨架大一圈还能跳出好成绩,含金量依然很高”“她只是难敌过去的自己,碾压同龄人依旧没问题”,网友们的支持声浪淹没了此前的质疑。

家人的守护更是全红婵最坚实的后盾。面对网上的恶意言论,全红婵的妈妈没有愤怒指责,只用朴实的话语表达支持:“只要她身体健康,开心快乐,成绩好不好不重要。” 父亲全文茂则多次出面澄清谣言,保护女儿不受外界干扰,他在采访中坦言,作为父母心疼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既然选择了运动员这条路,就要坚持下去,每一滴汗水都来之不易。家人的理解与包容,让全红婵在风雨中感受到了最温暖的力量。

11 月 12 日凌晨,全红婵在社交平台分享赛场照片,配文 “没有白走的路,对错都是我的脚印”。18 岁的她,还带着伤病与成长的烦恼,却已懂得在逆境中接纳自己。体育精神从来不是永远胜利,而是在低谷中不放弃,在困境中敢坚持。愿舆论能多一份包容,少一份苛责,让这个为梦想拼尽全力的姑娘,能在更宽松的环境中调整状态,续写属于自己的故事。未来无论她选择继续坚守还是暂时休整,这份坚韧与热爱,都已足够闪耀。

来源:众看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