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不是输给了市场,而是输给了‘自己人’。”一位持有博实乐股票近五年的小股东张伟明(化名)苦笑着摇头。他的账户资产从巅峰时的200多万元,缩水至不足10万元,而这一切,在他看来,并非市场的无常,而是一场由大股东碧桂园精心策划的“定向收割”。
教育之本在于信任,资本之基在于契约。
当信任被辜负,契约被撕毁,留下的只有一片狼藉的废墟
“我们不是输给了市场,而是输给了‘自己人’。”一位持有博实乐股票近五年的小股东张伟明(化名)苦笑着摇头。他的账户资产从巅峰时的200多万元,缩水至不足10万元,而这一切,在他看来,并非市场的无常,而是一场由大股东碧桂园精心策划的“定向收割”。
博实乐教育,这家曾被誉为“中国民办教育第一股”的明星企业,在2017年上市时风光无限。然而,短短数年间,它却从神坛跌落,沦为碧桂园杨氏家族的“提款机”。在这场残酷的资本游戏中,数以万计的中小股东,如同张伟明一样,亲眼见证了自己的财富如何被系统性、有步骤地掏空和侵蚀。
博实乐上市以来股价走势(25.11.17 来源:wind金融终端)
1
精细的掏空:资产是如何被“蚂蚁搬家”的?
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往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一系列复杂且隐蔽的操作。博实乐的案例,堪称一本“掏空教科书”。
1. “政策合规”下的资产大转移
2021年,《民促法实施条例》成为博实乐资产转移的完美“烟雾弹”。公司以政策要求为名,一次性剥离了68所幼儿园和23所双语学校,涉及资产高达44.11亿元。然而,魔鬼藏在细节里:
规避股东监督:如此重大的资产处置,按规定必须召开股东大会审议。但博实乐在宣布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后,却无故单方面暂停会议,剥夺了小股东的知情权与表决权。这好比在决定卖掉一栋属于所有业主的大楼时,物业公司直接跳过了业主大会。
低价急售,利益输送:这些被剥离的资产并非“不良资产”。相反,它们是博实乐旗下最优质、最核心的办学实体,贡献了超过60%的营收。然而,处置过程仓促且价格存疑。例如,国内12所幼儿园被打包出售,交易价格不足2018年收购价的三分之一;英国圣迈克尔学校以成本价的七折出售。这种“高买低卖”的异常操作,让人不禁怀疑交易的真实目的并非公司利益最大化,而是为了快速变现。
2. 隐秘的关联交易与资金虹吸
更深的陷阱在于,这些被“低价甩卖”的资产,很可能流向了与大股东相关的利益方。
套现输血母公司:2022年,博实乐董事会主席杨惠妍通过关联交易,处置国内8所K12学校,套现5.08亿元。这笔巨款并未用于博实乐自身的业务发展或回报股东,而是被用于缓解其母公司碧桂园汹涌的债务危机。这笔关键交易在财报中被刻意模糊处理,未在“关联方交易”中充分披露,直至碧桂园自身在文件中提及“关联方资金支持”,小股东才后知后觉。
海外资产的“神秘消失”:2019年,博实乐曾以1.5亿英镑的高价收购了海外教育集团CATS,被誉为“全球化布局的重要一步”。然而,到了2024年,小股东们才从财报中一笔5.94亿元的商誉减值里惊悉,这笔核心资产早已被私下出售,且同样未经过任何股东审议。巨额海外投资就这样悄然蒸发。
通过这一系列组合拳,博实乐的“躯体”被迅速掏空:总资产从2021年的85.52亿元骤降至2024年的不足60亿元,现金储备蒸发超六成。小股东们持有的股权,随着公司核心资产的流失,价值一落千丈。
2
“白菜价”私有化:对中小股东的终极掠夺
如果说资产掏空是“慢性失血”,那么2023年杨氏家族提出的私有化方案,则是一次对中小股东的“终极收割”。
为什么说0.83美元/ADS的私有化价格是赤裸裸的掠夺?
1. 相对于账面现金的荒诞性:
截至2022年2月末,博实乐账上的现金及等价物高达2.36亿美元。而杨氏家族提出的私有化总成本约为2473万美元。这意味着,大股东试图用不到公司自有现金存量20%的钱,就将整个公司收归囊中。这好比一个人想用20万元,买下你拥有100万元现金存款且还拥有大量房产的公司,其荒谬性与掠夺性不言自明。
2. 相对于发行价的巨大折让:
博实乐2017年的发行价为10.5美元,0.83美元的私有化价格意味着,长期陪伴公司成长的早期投资者亏损超过92%。这种价格不仅抹杀了企业的任何成长价值,甚至无视了其基本的净资产价值。
3. 独立评估的缺失:
有知情人士透露,作为独立第三方的花旗银行所做的评估价格远高于0.83美元。大股东刻意忽略独立评估报告,执意推行低价方案,其目的并非“给股东提供一个公平的退出机会”,而是利用公司股价因自身操作而低迷的时机,进行“精准抄底”,完成对中小股东财富的最后一击。
尽管私有化方案在中小股东的强烈反对下被迫撤回,但其暴露出的恶意,彻底击碎了市场对杨氏家族的最后一丝信任。
3
中小股东的悲歌:被践踏的信任与无力的抗争
博实乐大股东的一系列操作,不仅引发了市场用脚投票,更招致了法律层面的强烈反击。在美国,已有多家律师事务所代表权益受损的投资者,对博实乐发起了证券集体诉讼,指控其在资产处置、关联交易及财务状况方面存在虚假陈述和披露不实,违反了美国证券法。
与此同时,风暴也蔓延至其母公司碧桂园。针对碧桂园提出的境外债务重组方案,部分债权人和小股东已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异议或相关法律程序,指控该方案违背公平原则,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然而,法律程序的漫长等待,让中小股东在司法正义到来前就被债务重组的绞索勒至窒息。
对于张伟明这样的小股东而言,这个过程充满了无力与愤怒。他形容自己就像“砧板上的鱼肉”,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财富被一刀刀割走。
信息黑洞:“每次都是事后才知道。卖学校了,减值了,套现了,我们都是看财报才知道,而且还是看不懂的财报。”张伟明说,他们曾尝试通过投资者热线询问,得到的永远是“基于商业机密,不便透露”或“一切以公告为准”的官方辞令。
权利被架空:“股东大会说取消就取消,董事会说换人就换人。我们手里的投票权,形同虚设。”另一位参与集体诉讼的小股东李女士表示,她们感觉自己像是在与一个“看不见的对手”战斗。
绝望的退出:随着资产被掏空、信任彻底崩塌,博实乐的股价一路暴跌,从巅峰时期的每股10多美元跌至不足1美元,面临退市危机。对于张伟明们来说,此时退出,意味着承认高达95%的本金损失;不退出,则可能随着公司退市而血本无归。这成了一个没有赢家的选择题。
4
破碎的契约
博实乐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兴衰史,更是一堂关于资本道德与公司治理的残酷公开课。它揭示了在缺乏有效制衡的股权结构下,大股东如何能利用控制权,将一家公众公司变为私人的“提款机”,如何将“同股同权”的契约精神践踏脚下。
教育之本在于信任,资本之基在于契约。当信任被辜负,契约被撕毁,留下的只有一片狼藉的废墟,和无数像张伟明一样,在废墟中寻找公正的、伤痕累累的中小股东。他们的遭遇,是中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过程中,一道无法忽视的伤疤。
来源:财富红黑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