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万亿美元产业受威胁!神舟遇袭,太空碎片成最大“拦路虎”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4:08 1

摘要:一开始看到这消息我还挺震惊的,后来才知道,造成这场意外的元凶,可能只是一块还没指甲盖大的碎片。

2025年11月4日,中国神舟二十号飞船在返回地球前突然遭遇意外。

一块不起眼的太空碎片撞上了飞船,三名宇航员只能被迫推迟返航。

一开始看到这消息我还挺震惊的,后来才知道,造成这场意外的元凶,可能只是一块还没指甲盖大的碎片。

你可别觉得几毫米的东西没什么杀伤力。

在近地轨道上,这些碎片的飞行速度能达到每秒7到8公里,比步枪子弹快了好几倍。

NASA算过,这么一块碎片撞上来,产生的能量跟7公斤TNT炸药差不多,要是撞上卫星或者飞船,后果不堪设想。

神舟二十号这次算是有惊无险,但这事儿也让大家看清了,太空里的“隐形杀手”早就不是传说。

现在近地轨道上,直径超过10厘米的可追踪碎片就有三万四千多块。

这些碎片看着不大,可一旦发生碰撞,产生的破坏力能瞬间撕裂航天器的防护层。

更让人头疼的是,还有数十万块1到10厘米的碎片根本没法持续监测。

它们就像散落在太空里的“子弹”,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轻易让卫星失效。

2021年,SpaceX的一颗Starlink卫星就差点和一块3厘米左右的碎片撞上,两者之间的距离只剩1.2公里。

2023年欧洲的“哨兵-1”卫星,也因为碎片撞击导致太阳能电池板受损,工作效率直接下降。

这些案例都在说明,太空碎片的威胁就在眼前。

咱们平时用的手机导航、看的气象预报,都依赖着天上的卫星,要是这些卫星被碎片撞坏了,日常生活都会受影响。

本来以为航天器都有防护措施能扛住,后来发现想多了。

太空里的真空环境没有空气阻力,碎片能一直保持高速飞行。

而航天器的防护层大多是1到3毫米的铝合金,面对这样的高速撞击,根本起不到多少保护作用。

神舟二十号这次的遭遇,算是给全人类提了个醒,太空安全已经容不得半点忽视。

这些碎片到底是哪来的?说出来可能有点扎心,大部分都是人类自己造的。

其中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各国的反卫星武器测试。

2007年美国一次反卫星测试,直接摧毁了一颗老化的气象卫星,瞬间产生了三千四百多块可追踪碎片。

这些碎片到现在还在轨道上飘着,占了近地轨道活跃碎片的五分之一还多。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些碎片在860公里的高空,大气阻力特别小,自然坠落回地球可能需要几百年。

也就是说,现在制造的碎片,会给未来几代人的太空活动留下隐患。

2019年印度也搞了一次反卫星测试,产生的一千多块碎片里,有24块直接进入了国际空间站的轨道高度,让空间站两次紧急避撞。

除了反卫星测试,卫星解体也是碎片的重要来源。

1981年苏联的宇宙1275号导航卫星突然解体,虽然原因没完全查明,但普遍认为是碰撞导致的。

现在这颗卫星的碎片还占着在轨活跃碎片的3%以上,继续威胁着其他航天器。

这种“碰撞-解体-产生更多碎片”的循环,就是科学家说的“凯斯勒综合症”,要是任由发展,未来近地轨道可能会被碎片完全封锁。

现在商业卫星星座还在一个劲地部署,SpaceX的Starlink计划要放四万多颗卫星,亚马逊的Kuiper也要放三千多颗。

截至2025年10月,全球在轨卫星已经有一万两千颗了。

卫星多了,碰撞的概率自然就高了。

而且有些商业卫星是低成本、短寿命设计,提前报废后就变成了新的太空垃圾,进一步加剧了轨道拥挤。

面对这么严重的危机,国际社会的应对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2022年联合国通过了禁止反卫星测试的决议,但这玩意儿没有强制约束力,想遵守就遵守,不想遵守也没辙。

1967年的《外层空间条约》虽然确立了太空活动的基本原则,但对碎片问题几乎没提。

后来出的《零碎片宪章》《空间碎片减缓指南》这些,也都是自愿性质的,没有核查机制,更没有违规惩罚。

太空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可现在的治理模式更像是“丛林法则”。

有些国家担心强制性条款会限制自己的太空军事活动,所以一直不愿意配合。

这种各自为政的状态,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毕竟碎片不会认国界,不管是哪个国家制造的,都可能威胁到其他国家的航天器。

再说说碎片清除技术,现在虽然有一些相关的项目,比如欧洲航天局的ClearSpace-1,日本和Astroscale公司合作的ADRAS-J,还有中国测试的“太空拖船”技术,但这些技术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2024年ClearSpace-1成功捕获了一颗报废卫星,可成本高达1.2亿欧元,只能处理单一大尺寸目标。

对于反卫星测试产生的数千块分散碎片,目前还没有经济可行的清除方案。

很显然,碎片清除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碎片生成的速度。

专家测算,要想把近地轨道碎片控制在安全水平,每年至少得清除500块大型碎片,总成本超100亿欧元。

这么大的投入,鲜有企业愿意主动承担。

而且就算把现存的碎片都清理干净,只要再有一次反卫星测试,之前的努力就全白费了。

太空和地球不一样,没有自然机制能分解碎片。

除了极低轨道的碎片会被大气阻力慢慢拉回地球,大部分碎片会一直留在轨道上。

也就是说,人类在太空中制造的每一个碎片,都是对未来的长期负债。

神舟二十号的碰撞事件,不是一次孤立的意外,而是太空碎片危机日益严重的必然结果。

1.8万亿美元的太空产业,人类的宇宙探索梦想,不能毁于几毫米的碎片。

要解决这个问题,光靠技术创新不够,更需要各国放下私利,建立有强制约束力的国际规则。

咱们普通人可能觉得太空危机离自己很远,但其实不然。

从手机通信到气象预报,从科学研究到国家安全,人类对太空的依赖越来越深。

保护轨道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活。

如果继续放任碎片增多,可能在本世纪中叶,人类就真的会面临“太空封锁”,再也无法自由进入宇宙。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神舟二十号事件给全人类的终极警告。

希望各国能尽快达成共识,用实际行动守护好这片共同的宇宙家园。

来源:曦言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