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几年,从贵州菜Bistro跻身网红打卡标配,到酸汤火锅开遍大江南北,贵州风味早已跨越山川,在全国餐饮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
文|职业餐饮网 三水
贵州餐饮,再甩出一张“王炸”!
过去几年,从贵州菜Bistro跻身网红打卡标配,到酸汤火锅开遍大江南北,贵州风味早已跨越山川,在全国餐饮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
而今,市场的目光再度聚焦。这一次,主角成了那口滋滋作响的“贵州烙锅”。
职餐记者最近观察发现,从北京的胡同小巷、上海的购物中心,到广州的夜市摊点、西安的美食街区,“烙锅”的招牌正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快速涌现。
在上海,“王秋香”“彝老者”等品牌密集布局,短短时间开出十余家门店;在北京,“大胖刘烙锅”“卡里烙锅”人气爆棚,成为名副其实的“排队王”,部分门店高峰期等位甚至突破两小时,日排号5000桌!
那么,这批迅速崛起的贵州烙锅店,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经营巧思?
它们能否接过酸汤火锅的“接力棒”,成为下一个风靡全国的贵州美食“顶流”?
从地方美食到全国热潮,贵州烙锅火了!
“街头的烙锅店,肉眼可见地变多了。”
这句话,正是当下贵州烙锅在国内市场的真实写照。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与“贵州烙锅”相关的企业及门店数量已达16000余家,仅过去一年就新增超1200家。近半个月以来,热度更是明显攀升,新注册企业接近百家。
品牌端同样动作频频,“彝老者贵州烙锅”“坡摊・贵州非遗烙锅烤肉”“夜郎贵州烙锅”“王秋香贵州烙锅烤肉”等一批品牌陆续崛起,部分品牌门店数量甚至已突破百家,展示出强劲的扩张势头。
事实上,贵州烙锅并非近年才出现的新鲜事物。在贵州本地,它早已是一张响亮的“美食名片”,成为外地游客打卡贵州时必尝的经典风味。
那么,这口贵州烙锅究竟有什么独特魅力?它们又凭什么崛起?
1、形式独特:“烙”自带创新,能吸引顾客注意
最近几年,餐饮市场从不缺因形式创新而走红的品类 —— 从冒烤鸭到秤盘麻辣烫,从烫捞杯到罐罐米线,传统品类凭借新颖呈现方式 “翻红” 已成常态。
即便是竞争激烈的烤肉赛道,也不断涌现水烤、泥炉、金丝笼等创新形式。
而作为 “贵式烤肉” 的典型代表,贵州烙锅在形式上天生自带差异化基因。
首先,烹饪方式独树一帜,不同于常见的烤肉使用直火、铁网或者铁盘,贵州烙锅主打“烙”而非“烤”,即用烧热的锅将食材烙熟,搭配专属蘸料食用,吃法新颖且独特。
其次,锅具样式也十分丰富,除了有均匀受热的平锅、中间高四周低的砂锅,还有中间低四周高的扁平锅,以及近年流行的 “上凹下平” 活油烙锅(凹陷处专门放置蘸水),顾客可根据自己的偏好灵活选择。
这种自带辨识度的形式差异,让贵州烙锅在吸引顾客注意力上具备先天优势,同时还自带拍照分享属性,利于在社交平台传播。
2、产品硬核:地方特色突出,人均七八十,性价比直击人心
当下,“山野风味” 已成为热门赛道,从小吃、快餐到火锅、茶饮,各大品牌都在争抢这一市场。
而相较于很多需要证明源自山野的其他品类,产自贵州大山的烙锅,无疑自带山野基因优势。
如果说延边烤肉以牛肉和五花肉为核心特色,那么贵州烙锅店就是主打地道的贵州风味。食材上,除了安格斯牛五花、安格斯牛肋条、大虾等常见品类,还囊括了安顺小肠、贵阳红芯土豆、蕨粑、包浆小豆腐、手工糯米肠、魔芋豆腐等贵州本地特色食材。
就连饮品和主食,也充满地域风情,有黄瓜糯米冰浆、糟辣椒蛋炒饭等。
蘸料更是 “黔味灵魂”:虽然和普通烤肉店一样提供干料、湿料两种选择,但融入了木姜子、折耳根、糟辣椒等贵州特色食材,真正把地道黔味 “搬” 到了北上广等城市的餐桌上。
价格方面,贵州烙锅的性价比同样突出:所有产品均按份定价,人均消费约七八十元,有的甚至低至五六十,即便在三里屯这类核心区域也仅90-100 元,比很多烤肉品类更具价格优势。
3、品牌化加速,两类玩家共同推动扩张
从入局者来看,贵州烙锅不再局限于街边夫妻店,近几年已明显展现出品牌化的发展趋势。
具体来看,其主要分为两大阵营:
一类是在外地省份扎堆布局的新锐品牌,比如夜郎在浙江、上海一带开出46家门店;李铲铲在河北集中布局20多家门店;王秋香、彝老者也在上海密集开出十余家门店……
另一类是从贵州本地崛起的连锁品牌,像 “大胖刘烙锅”“857 烙锅”“罗小二” 等,在本地打响知名度后,纷纷开启全国化扩张之路。
以 “大胖刘烙锅” 为例,2024 年走出贵阳后,目前已在北京开业 4 家店,其中北京首店(五道口店)在国庆期间更是创下单店排号超 5000 桌的纪录,热度可见一斑。
这两类玩家的加速扩张,不仅推动了贵州烙锅的连锁化、规模化发展,也让这一地方美食逐渐走向全国大众视野。
竞争白热化下,贵州烙锅凭什么“突出重围”?
如今,在竞争白热化、消费需求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地域特色美食崛起已然成为餐饮行业不可忽视的趋势。
但随着竞争加剧,这场地方美食的争夺战也愈演愈烈:天水麻辣烫、淄博烧烤走红后迅速回归冷静,东北铁锅炖却南下掀起新一轮热潮;各大城市里,江西菜、湖北菜、福建菜纷纷发力,争抢核心商圈位置……
在这场日渐激烈的地方菜突围战中,贵州烙锅为何能异军突起,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1、借势烤肉大品类,烙锅作为细分品类出圈
烧烤,作为我国仅次于火锅的第二大餐饮品类,其目前市场上约有 30.5 万家门店,整体市场规模约达 1660 亿。
而烤肉属于烧烤的核心细分品类,在烧烤行业2024~2025年8月新增1.6万家的“井喷”式发展下,也迎来了发展 “黄金期”。
于是,除了传统高价日韩烤肉,近几年东北烤肉、川味烤肉等地方烤肉品类陆续崛起,还诞生了 “流浪泡泡破破烂烂烤肉”“西塔老太太” 等一批新锐品牌。
而贵州烙锅作为“贵式烤肉”的典型代表,无疑也是站在了烤肉这个“巨人”的肩膀上。
对顾客来说,“烙锅”一词虽带有浓厚地域色彩,但烤肉认知却根深蒂固。因此,贵州烙锅借助烤肉的庞大消费群体,同时凭借 “烙” 的独特形式、记忆点十足的蘸料和地方食材,能快速实现差异化 “破圈”,在烤肉这片 “红海” 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 “蓝海” 市场,由此趁势崛起。
2、贵州菜自带流量,高性价比加持,降低消费门槛
从贵州Bistro到酸汤火锅,贵州菜这几年在国内持续高光。随着它们打响知名度,贵州特有的食材风味也走向全国,逐渐被普及、被接受。
这就意味着,贵州烙锅向全国市场“进军”时,早已拥有了坚实的市场基础,无需再为 “陌生食材” 付出教育成本。
以黔夺夺贵州酸汤火锅为例,其菜单中包括贵阳糯米肠、木姜子牛肉、毕节小豆腐等很多贵州特色食材,在酸汤火锅的前期发展中,它们已完成了市场认知培育。因此, 当这些食材出现在贵州烙锅店的菜单上时,顾客不会因 “陌生” 而犹豫,大大降低了尝试门槛。
另外,在人均消费动辄150元以上的日韩烤肉面前,贵州烙锅七八十元客单价带来的高性价比也成了又一“杀手锏”。同时,在自助模式爆火的趋势下,部分烙锅店推出的“半自助”经营模式,能够满足顾客对 “自主选择” 的体验诉求,精准击中食客需求。
3、轻装修设计,能够快速规模化扩张
一个品类能否从网红走向长红,其商业模型的健康度和可复制性至关重要。
而贵州烙锅在门店端的“轻装上阵”,恰好为其全国性扩张铺平了道路。
纵观北京的“卡里烙锅”、上海的“彝老者”等热门品牌,其门店设计普遍采用“轻装修”,通过简单的贵州元素墙绘、简约木桌椅等实现低成本软装,快速营造出浓厚的氛围感,与日韩烤肉动辄重金投入的复杂硬装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轻装修模式,不仅将单店投资额度控制在较低水平,还大幅缩短了装修周期,让品牌能以更快的速度开店扩张。而对加盟商来说,极简的门店模型也意味着更低的投资风险和更快的回本周期。
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看到不少烙锅品牌在短时间内,以“百店规模”的燎原之势,从区域走向全国,完成了品类的初步市场占位。
职业餐饮网总结:
任何细分品类的走红,都离不开大品类所创造的市场机遇。
贵州烙锅的崛起,正是精准抓住了烤肉这一千亿级赛道的扩容红利。它没有选择另起炉灶教育市场,而是以“贵式烤肉”的鲜明定位,用形式创新与食材创新,建立了差异化竞争优势,最终实现破圈。
这也启示我们,地域美食的全国化并非凭空创造需求,而是善于在成熟的大品类中寻找细分切口,并用独特的价值重新激活存量市场,最终将品类的红利转化为自身成长的势能。
来源:职业餐饮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