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3日商务部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表示同意荷兰代表团来华进行磋商,但是没有回应关于时间表的问题。这“略过”就是一种不满的表达:表面上恢复了安世在华芯片出口,生产线运转起来了,卡车可以出厂了,但是事情远远没有结束。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公开表示“即使再来一次也
11月13日商务部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表示同意荷兰代表团来华进行磋商,但是没有回应关于时间表的问题。这“略过”就是一种不满的表达:表面上恢复了安世在华芯片出口,生产线运转起来了,卡车可以出厂了,但是事情远远没有结束。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公开表示“即使再来一次也会做出同样的决定”,嘴上说要商量,实际上却是强硬的态度。
过去半个月,中方节奏很清晰:11月1日取消对安世芯片的出口管制,主动迈出一步;8日表示还没有看到荷兰停止侵权;9日希望欧盟督促荷兰撤销错误措施;11日部长视频沟通德方,请求推动荷兰提出解决方案;13日再次点名,要求尽快提出“实质性、建设性”的方案。敲门的目的就是为了拿到方案,主要的要求就是方案先行。
荷兰基本没变。卡雷曼斯一方面感谢中国恢复出口,另一方面又告诫欧洲“不要过分依赖单一供应链”,为自己找借口,既想在谈判中占便宜,又不愿被看作软弱。商务部不接受“下周初见面”的说法,就是向外界传达一种信息:态度和诚意不够,谈得再早也没有用。先把“停止侵权、撤回措施、厘清责任、方案落纸”的硬性要求提出来,然后再谈日程问题也不迟。
荷兰同样受到政治现实的制约。大选之后的新议会十分分裂,组阁遥遥无期,过去两年看守的时间超过一半,平均组阁时间超过200天,这次可能会更久。卡雷曼斯为看守经济大臣,名义上拥有权力,实际上则根据形势变化而定。今天签字,明天是否承认还不能确定。与“临时班长”商定好规则之后,换届之后翻案的风险不可小觑,企业所求的是稳定的预期,而不是“签了之后还要猜心思”。
有人认为安世部分外籍高管利用美国对华管控政策的空隙,加上荷兰选举管理出现空白,故意推动内部动作,可能是为了重组,也可能是为了资产腾挪。中美在釜山的密切沟通使得美国方面暂时放弃执行“50%穿透性规则”,水位下降之后,问题就被暴露出来,荷兰到底想干什么。短时间内由强硬转为请求谈判,但诚意没有跟上,退了半步,表态仍然强硬,形成了目前的局面。
拉扯的时候规则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至少要有三重:第一,法理要明了。荷方以什么权限参与企业的经营、是否构成侵权,需要权威认定,中方“侵权未见停止”要有证据链支撑。第二,程序明了。撤回错误措施、恢复企业正常秩序要有公开文件、落款时间、生效路径。第三保证明了。未来更换领导人或内阁后怎样保证承诺不被作废呢?是否需要第三人见证、自动纠偏条款、违约触发的补救措施?把成本写进谈判文本中,让成本变得可以预期。
还要警惕卡雷曼斯提出的“单一供应链风险”的说法,外交化的同时具有延展性,很容易被用作未来动作的托词。关于安世的争议无法一概而论,如同被按下的暂停键,随时都有可能再次运行。企业在开始前要做好预案,关键料号要增加库存周期,在合同中加入政策不可抗力条款,法律团队要提前做好证据准备,与上下游同时获取信息,防止谣言早于事实传播。
时间、沉默也是议程权竞争的手段。对方提出时间点,可能是为了抢占节奏,中国方面不予回应,以免被带偏方向。更何况对方至今没有拿出“实质性方案”,见面还能谈些什么呢?具体到荷方怎样撤回之前所采取的错误措施、安世在中国的经营权与管理权怎样保证、已经造成的损失怎样划分、由谁来负责、以后出现争议怎么处理。问题要具体,责任要落实,边界要清楚,否则就会出现“会而不决、决而不行”的情况,事件就会再拖一轮。
恢复安世在中国的芯片出口是值得肯定的,可以缓解堵点,防止出现连锁反应。但是先开龙头并不意味着水质变清。难点是找到并把使水变浑的手拿掉并按住。对外博弈,对内治理:对外把话说死、把事办实;对内稳预期、护权益,使市场看到“规则在、保障在”。
要见面吗?要,但是不表演。见面之前先把台词写好,确定好谁拍板、权限范围、是否可以当场确定时间表、撤回表、整改表。可以再等等,但决定之后不执行就要按规则追责。无理动作有可预期反制;愿意解决的问题给路径与台阶,硬中带柔、柔里藏锋。
不可忽视此事的人文关怀。芯片进了工厂之后就变成了温度、产能、工时和工资,交付决定奖金,小小的元件背后是一整条合作链条。规则若经常被“临时政策”打断,受到的伤害最大的就是普通的环节。
这次不急着安排行程,是在等待对方完成关键的动作,克制不是认输,而是要价,并且这个要价是有价值的。短期内不会有爽快的结局,而是一场拉锯战,把底线一点一点地向前推进,把规则一点一点地补全。把关注点放在过程、细节、执行力度上比一次会面更重要。
来源:红说锐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