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连的技工室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03:33 1

摘要:在上世纪 60 至 90 年代中期的部队建制中,团通信连有一个小小 的单位——技工室,其编制为 3 人,其中技师 1 人(排级),技工 2 人。其主要任务是维护、修理全团的军用通信器材(如电台、步话机等) 及有关通信设施(如总机、电话及其他通信设备等)。进入技

通信连的技工室

许翔

作者军旅简历

许翔,1969 年 9 月于北京市应征入伍,历 任 335 团通信连通信员、技工、技师、副连长、指导员。1982 年 2 月转业。

在上世纪 60 至 90 年代中期的部队建制中,团通信连有一个小小 的单位——技工室,其编制为 3 人,其中技师 1 人(排级),技工 2 人。其主要任务是维护、修理全团的军用通信器材(如电台、步话机等) 及有关通信设施(如总机、电话及其他通信设备等)。进入技工室的人员,得经过全连范围内优中选优,所以技工室被连队干部战士戏称“干部摇篮”或“干部苗子培训基地”。我是 1969 年 12 月由通信连 的通信班调入技工室任技工的,在技工室工作多年。据我所知,先后 8 任技师分别升任连、营、团、师职。到 90 年代初期,部队通信装备更新,技工室的责任有了新变化,其技师的职级也由排级提升为副营。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稳步提升,野战部队的通信装备也逐步更新换代。1969 年下半年开始,通信连的无线电装备由电子管时代步入晶体管阶段,当时负责团对师通信联络的 15 瓦电子管八一电台,升级为 15 瓦晶体管小八一电台,收讯机也由 139 电子管收讯机升级为239 晶体管收讯机。1973 年前后,又装备了 150 瓦 91 型电台通讯车。团对营的无线通信也由电子管时代的两瓦机升级为体积更小、重量较轻、携带方便的硅两瓦电台,营对连则使用 884 晶体管步话机。据老连长孟广平同志回忆,电子管时代的两瓦机,曾是步兵团队的主要通信装备,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英雄儿女》时,就借用我连两瓦机作道具,影片中,王成肩背的两瓦机,就是我连的,不过是拆了机芯和电池的机外壳。

通信装备的更新,由电子管时代进入晶体管时代,对维护人员来讲,就需要尽快更新知识,了解新装备的特点。当时的技师、技工不断参加各类专业培训。我于 1972 年在张家口炮兵学校,参加了北京军区通信兵部组织的 3 个半月的野战军通信装备维修专业培训,主要学习小八一电台、239 收讯机、硅两瓦电台的结构、性能、特点和整机的工作原理等。这类培训,针对性强,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调试新装备的过程中,我发现 239 收讯机比 139 收讯机整体性 能得到了强化,除了收讯信号强、抗干扰能力强、信号清晰可靠外,频带更宽泛了。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发射出“东方红乐曲”讯号。我和电台台长李贤举用 239 收讯机,准确地捕捉到 20.009 兆赫频段。当耳机里传出东方红乐曲时,我们都特别兴奋。从 1970 年 4 月 24 至 5 月 14 日,在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后的 28 个工作日里,我们 3 次利用 239 收讯机,将收到的信号,播放给全连官兵听,团政委王珂得知新装备有如此功能后,也曾到我们技工室,听“东方红乐曲”的专题直播。他当时鼓励我们要爱护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真正成为团队的千里眼、顺风耳。

1974 年 6 月初,新装备的 150W 电台使用一年多后,该台报务主任向技工室反映,91 型 150W 发射机频率刻度盘开裂了,我闻讯后随即爬上 150 电台车拆开机器检查,发现频率刻盘不仅开裂还一层层起皮,卷了起来,显然这是频率刻盘镀膜老化变型所致,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将 91 型电台送回原厂返修。这年的 6 月中旬,我拿着师通信科的介绍信,同电台台长张记、驾驶员李信国,一同赶往了天津一家大型军工厂。经与驻厂军代表联系,该厂总工程师查看了 91 型电台的故障现象,详细询问电台的使用环境,野战部队电台的工作特点以及同类产品的返修状况,制定了“光刻制盘”的改进方案,安排我们 3 人住在厂招待所,让我们耐心等待,说两三天便可修复。我们则利用这几天机会“偷师学艺”,认真请教维修师傅,询问 91 型电台的故障类型和整机拆装的技术要求等。与维修工程师熟悉后,我们又请求他给我团多增配一些维修配件。我记得当时厂方多送了我们 3 支易损的大功率功放管。3 天后,送修电台在厂方更换频率刻盘、重新校正发射频率、军代表签字认可后,便由我们 3 人携带着,兴高采烈地返回了连队。这趟天津之行我们开阔了眼界,了解了军队通信装备的发展方向,积累了维修经验,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1976 年 3 月初,我团使用的 50 门磁石电话总机,从原驻军接手已达 8 年,开始不断出现故障,串音、串号、地气声、电波干扰越来越严重,经连队与通信股研究认为必须从根上解决,淘汰 50 门的磁石总机,更新 100 门供电总机。经请示团首长批准用 10 万元从西安定购了一台 100 门供电总机。

4 月初,新总机运抵团部营房,更换新总机成了通信连的头等大事。总机班、技工室更是具体执行更新方案的重要力量。按照预定的工作步骤,第一步由技工室负责拆除老总机的连线,转移到野战作业两台 30 门交换机上,保障通信联络不中断,第二步拆除旧总机及配线设施,在新机房内,让新总机落位,第三步是更新入户电缆、焊接上新总机的引线及电缆线,完善新总机供电设施安装,第四步将临时使用野战电话总机的用户,全部转移至新总机电缆输入端口,最终完善新总机的开通运行。

第一步,进行得十分顺利。时任总机班长徐新敏十分熟悉总机接转业务,技工室拆除原总机上的一个用户,徐班长带领全班战士,迅速将该用户转移至野战总机上。50 多个用户,甚至都没有感觉到总机的变化,实现了不间断的通信服务。

第二步由通信连有线排的战友们配合,迅速拆除原电话单机,装上新电话单机。

第三步穿线、布线、穿线入管,人手不够,甚至临时来队的家属都过来帮忙穿线管。焊电缆是个技术活,我们技工室 3 个人都没有尝试过喷灯焊电缆。许致福股长从易县电信局请來了一位李师傅亲自上手,焊接电缆弯头,手把手教我们修补电缆。我也由此掌握了喷灯焊电缆的诀窍。

这第三步是耗费了一周多的时间才完成的。第四步的更新工作是尾声阶段,总机班的弟兄们又发挥其特长,准确地将野战总机的用户,全部转移至新总机电缆输入端口,并且随即开通增容用户的电话(由原来 40 多用户增加到 70 多)。

试机开通运行时,我们欣喜若狂,在总机班宿舍,技工室与总机班的战友们与李师傅还举杯庆贺了一番。据技工谷卫同志回忆,更新总机的案例,惊动了师通信营修理所的同行,他们称之为 335 团技工室的“壮举”,师通信科十分赞赏 335 团更新总机的做法,曾倡导各团到 335 团取经。

1977 年 7 月,部队参加内蒙古朱日和训练,途中 150 瓦电台台长张记十分焦急地找到技工王培祥说,和师指的通信中断,239 收讯机收不到信号了!连长孟广平听说后也十分着急,他深知开进途中排除故障,是对技师、技工们一个考验,命令王培祥克服困难,千方百计迅速修复,以保持与上级的联络。

通信股参谋、原技工室老技师刘明基闻讯后也过来帮忙,提示王培祥由 239 收讯机的中放部份往前查。王培祥累得满头大汗,终于在高放部份查到故障点,然后迅速将车载震动后开焊的高频三极管重新焊牢,使故障得以排除,239 收讯机恢复了正常工作。事后,王培祥说:“这回幸好没有掉链子!”这一场 景我将终生铭记。

1981 年 802 演习期间,为保障演习质量和效果,上级指示我们将自行研制开发的“步坦射击自动靶”布置在训练场地。演习过程中,技工谷卫盯着这套自己研发的装置,信心十足,取得了参演部队各级首长和指战员的认同。

演习结束后,“步坦射击自动靶”获军技术革新一等奖。1982 年 5 月技师王培祥和技工谷卫,共同研发的“多通道遥控引爆装置”,在演习場上又露了一手,获军技术革新二等奖。为解决步兵 40 火箭筒训练难题,技工室配合团司令部的相士兵(相征)、冯建军等同志,先后研发了“40 火箭筒迎风偏移自动修正模拟器”“以光代弹模拟器”,获军技术革新成果一等奖,谷卫同志为此荣立三等功。王培样技师,也因技术革新成果显著,荣立 3 次三等功。《解放军报》曾用一整版的篇幅,报导了此项科研成果。

技工室还有一项特殊职能,就是为拥军爱民活动做贡献。查看技工室的维修记录就不难发现,每年技工室为干部、家属、战士和周边村庄老百姓修理收音机、电视机数量都在百部以上。技工室多次随同连队外出演习,在演习驻地为生产队及社员维修扩音设备、电视机、收音机不计其数。有次去内蒙古演习,驻地一位蒙古族老大爷称赞我们:“解放军个个都是能人。”在我记忆中,技工楊绍军修理的收音机、电视机最多,他还研制了“尿布干湿报警器”,给随军家属们带去些许快乐。

技工室是我军旅生涯梦开始的地方,它的天地虽小,人也不多,但给我留下了无限的回忆和遐想的空间 .......

来源:依依然拜读历史1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