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不仅深刻影响个体的一生轨迹,更塑造着整个社会的精神品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当下,人们对教育的情感复杂而矛盾——既无法脱离它赋予的成长路径,又常常对其现状不甚满意。当我们困惑于当代教育的走向时,不妨回望中国传统教育的智慧,以“尊师重道”这一人尽皆知的
教育,不仅深刻影响个体的一生轨迹,更塑造着整个社会的精神品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当下,人们对教育的情感复杂而矛盾——既无法脱离它赋予的成长路径,又常常对其现状不甚满意。当我们困惑于当代教育的走向时,不妨回望中国传统教育的智慧,以“尊师重道”这一人尽皆知的理念为镜,探寻教育本应承载的使命与意义。“重道”与“尊师”作为传统教育的核心特质,其背后蕴含的深层逻辑,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回味。
一、为何“重道”:以德行立人,夯实生命之本
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秉持深厚的人文精神,认为在维持基本生存这一层面,人与草木禽兽并无本质区别。但人之所以为人,恰恰在于超越了单纯的生存需求,拥有更崇高的人生目标——那便是完成“人之为人”的品格建构,即常说的“人品”或“人格”。倘若一个人的品格缺失、行为失当,便会被斥为“禽兽不如”,这正是传统文化对“人”的核心定义与底线要求。
在传统文化视野中,人的天生才性差异、后天职位高低,都不足以构成“人品”的核心要素。真正的人品,是人人认同且皆可践行的“人的样子”,这便是“德行”——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拥有何种身份、身居何种职位,都能始终保持恰当的行为操守,这便是优良德行的体现,也是健全人格的核心内涵。
这种契合“人道”的德行与人格,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后天教育的精心引导与系统培养。一个运转有序、和谐美好的社会,其根基正在于全体社会成员良好品行的养成。因此,在传统文化看来,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无可替代:它帮助人们明晰行为的边界与准则,引导人们成长为有德行的人,最终完成“人之为人”的终极使命。
传统教育的核心在于“立德”,而这份“德”的根源,正是源于宇宙自然规律与人类社会正道的“天道”。教育以“道”为核心,以立德为目标,帮助个体在纷繁世事中坚守本心、行有所依,这便是传统教育“重道”的深层原因与核心内涵——以道为纲,以德行立人,方能夯实生命的根本。
二、为何“尊师”:以师载道,坚守文明正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并非抽象的理论,而是由“士”这一群体承载与弘扬的精神内核。当“士”以“师”的身份立身,其首要职责便是“传道”,即培养人们符合道德规范的恰当行为。韩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千古名句,精准道出了传统教育中师者的使命排序:传道为首位,其次才是授业解惑——也就是知识传授与职业技能培养。
传统社会对“尊师”的推崇,本质上源于“道统超乎法统”的深刻认知。政治权力所代表的是“法统”,负责维护社会秩序与治理规则;而教育所承载的是“道统”,传承着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与道德准则。政府官吏虽执掌法统,但他们的精神品格与行为操守,首先源于道统的滋养与教化。因此,社会治理的终极成功,根本在于道统的弘扬与坚守,道统的地位远高于法统。
师者,正是道统的承载者与传播者,“重道”必然要求“尊师”,而“尊师”的本质,正是对“道”的敬畏与尊崇。历史上诸多事例,都生动诠释了这种“道统高于法统”的尊师理念:
孟子周游列国时,曾计划拜访齐宣王,恰逢齐宣王也派人来召见他。按常人看来这是难得的会面良机,孟子却称病婉拒,随后又特意外出访友。弟子不解其故,孟子解释道:“人生有三贵:位、德、寿。齐宣王位高于我,德未必及我,年龄又低于我,我不能因他的召见便轻易前往。”这番话清晰展现了他对道统尊严的坚守,绝不屈从于法统的权势。
东汉章帝为太子时,张辅曾任其太傅。章帝即位后,一次巡狩泰山途经东郡,此时张辅已出任东郡太守。迎接圣驾时,章帝主动提出:“今日你我相见,应先行师弟子之礼。”于是请张辅上坐,自己居下,执弟子礼聆听教诲;之后才改行君臣之礼,升堂理政,接受太守的政事汇报。身为法统代表的皇帝,主动屈居于道统之下,正是对尊师重道的极致践行。
北宋王安石名满天下时,曾为皇帝讲学,他坚持要求自己坐讲,皇帝立听。王安石直言:“我坐而讲,陛下立而听,并非为了彰显个人的尊贵,而是为了让陛下尊重我所传授的‘道’。”寥寥数语,道尽了师者承载道统、捍卫教育尊严的初心。
这些跨越千年的故事,无不印证着:师为道存,尊师即是尊道,这正是传统教育“尊师”理念的精髓所在。
三、以传统为镜:审视当代教育的迷失与回归
回望当代教育,其重心逐渐偏向知识传播、真理探究,以及将知识转化为实用技术与职业技能。在许多人眼中,教育似乎简化为“教孩子读书识字”“帮年轻人谋求职业”的工具,却渐渐淡忘了教会人们“如何拥有有价值的人生”“如何度过有尊严的一生”这一核心命题。
有人或许会辩解,现代西方教育体系亦是如此。诚然,西方学校教育同样承担着授业解惑的功能,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社会中,关于“道”与“德行”的教育,主要由宗教组织承担,形成了“学校授业+宗教立德”的二分模式,德行教育并未缺失。而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不主张出世修行,而是倡导在现世生活中实现德行的完善,因此传统教育天然兼具“传道”与“授业”的双重职能,师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承担着西方社会中牧师般的精神引导角色,真正实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三位一体。
当当代教育中的师者,逐渐舍弃了“传道”这一核心职能,沦为单纯的技能传授者与行业专家,便只能在专业领域获得认可,却难以在人格层面赢得普遍的尊敬。当教育中“重道”的内核逐渐虚化,失去了切实的承载与传递,人们便容易在“求知识、谋职业”的单一赛道上陷入无尽内卷,在功利化的追求中迷失方向,失去了矫正自身行为、安放精神世界的终极航标。
回望传统教育的“尊师重道”,并非要复古倒退,而是要从中汲取智慧:教育的本质,永远是“立人”的艺术,既要传授知识技能,更要涵养德行、指引正道。唯有重拾“以道育人、以师载道”的教育初心,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本源,才能让个体在成长中不迷失方向,让社会在发展中守住精神根基,这正是传统教育留给我们的珍贵启示,也是当代教育亟待回望与践行的方向。
来源:月落星沉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