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治破解校园餐饮难题 “妈妈食堂”暖胃更暖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8 11:25 1

摘要:早上7点,一群学生的妈妈已经开始在校园食堂里忙碌,为孩子们准备当天的餐食。近年来,多地以创新思维破解校园餐饮管理难题,聚焦饮食安全与营养健康,推出“妈妈食堂”特色模式。通过让妈妈们亲自参与食堂的管理,从食材挑选到烹饪出品全程把关,让孩子们既能享受到营养均衡的放

早上7点,一群学生的妈妈已经开始在校园食堂里忙碌,为孩子们准备当天的餐食。近年来,多地以创新思维破解校园餐饮管理难题,聚焦饮食安全与营养健康,推出“妈妈食堂”特色模式。通过让妈妈们亲自参与食堂的管理,从食材挑选到烹饪出品全程把关,让孩子们既能享受到营养均衡的放心餐食,也能在校园里品尝到熟悉的“妈妈的味道”。业内人士指出,与以往的家长陪餐、开放学校食堂相比,“妈妈食堂”实现了家长对校园餐饮全程、全链条、无死角的参与,将“透明化”落到了实处。

心里就多一份踏实。”站在河南省开封市郑开同城示范区小学食堂的粗加工区,一位妈妈正仔细地清洗着青菜。她的动作格外细致,每棵青菜都要经过“分拣—浸泡—冲洗—沥干”4道工序。据了解,目前在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16所公办中小学,参与帮厨的家长比例达50%,其中郑开同城示范区小学高达77%。

过去,校园食堂多采用外包模式。尽管餐饮公司运营规范,却常因“味道单一”“缺乏温度”让学生不爱吃、家长不放心,成为校园管理中的一道常见难题。2019年,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严格落实学校负责人陪餐制度(餐费自理),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家长代表轮流陪餐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供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今年2月,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正式启动“妈妈食堂”项目,在16所公办中小学开始招募家长参与帮厨。“这土豆不行,有一点发青了,退回去。”“水果要尝甜度,不甜的让供应商更换。”在郑开同城示范区小学的食材验收区,家长们对食材的挑剔程度让供应商们倍感压力。这种“家长标准”,正是该区校园餐饮改革的核心精神之一。每天早上7点,送菜车准时到达郑开同城示范区小学后门进行检验。这时,值班的家长们做好接菜准备。他们仔细检查每一样食材:蔬菜要看颜色、闻气味;肉类要查验检疫证明;米面油要核对生产日期和品牌。

“现在我校餐厅22个工作人员中,有17个是学生家长。这个比例还在不断提高。”郑开同城示范区小学副校长赵瑄介绍,“妈妈食堂”模式已惠及区内超3万名学生,不仅破解了学校餐饮管理难题,更构建起一套基于亲情纽带的内生监督机制,成为家校共育的生动实践。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二十四中学,学生家长李女士表示:“把孩子午餐交给妈妈们,我们特别放心。”今年,黑龙江省市场监管局印发《关于鼓励推广“妈妈食堂”做法的通知》,以制度创新推动社会共治——鼓励学校食堂、校外供餐单位在招聘时,优先录用学生家长;通过制作“妈妈明白卡”“妈妈监督卡”,引导从业家长化身食品“安全员”“监督员”,既熟悉掌握操作规范,又实时监督食品安全;同时支持家长收集学生对餐品口味、质量的反馈,担任“协调员”推动食堂优化菜品、改进服务。

从哈尔滨市平房区率先探索,到黑龙江省13市地全面推广,“妈妈食堂”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运行机制。截至目前,黑龙江省665所校园、10家供餐单位累计聘用并培训“妈妈员工”2872名,惠及18.97万余名学生。在佳木斯,4家校外供餐单位中“妈妈员工”占比达58%;在鸡西,41所学校的“妈妈员工”推动食堂综合覆盖率超50%,并依托快检室实现食材检测结果实时共享;在绥化,131所中小学及38所幼儿园的“妈妈员工”深度参与膳食管理。

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家长参与、多元共治”的模式,打通了校园食品安全监管的“最后一公里”,成为凝聚社会力量、办好民生实事的生动实践。但“妈妈食堂”仍需相关制度来托举。教育部门、监督部门、学校要在家长选聘、管理、监督、责任机制约束等方面进行完善,让家长深度参与监督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和责任约束。

在“妈妈食堂”模式下,食谱制定不再是食堂“一言堂”,而成为一场学生、家长、营养专家共同参与的“美味民主”。

“土豆炖牛腩、酱汁肉片、素几样、枸杞麦仁粥、米饭、库尔勒香梨”——这些菜品都是经过学生票选产生的“最爱”。开封市教育体育局与河南大学科创中心合作,依托科学分析,制定精准带量食谱。各校每两周更新菜单,通过平台下单,由供应商统一配送食材,从源头上确保新鲜与健康。食堂还设置投票栏和意见箱,每周开展“我最喜爱的菜品”评选,并构建起“学生反馈—食堂响应—后勤督办”的闭环机制。

在河南大学附属小学金明校区,党支部书记夏金洁站在年级菜品投票箱前介绍:“我们在不增加餐费的前提下,全力提升品质——增加肉蛋供应,主食粗细搭配,注重营养均衡。”如今,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所有区属中小学的餐标已从原先的一荤一素,全面升级为两荤一素外加水果或点心。挑食的孩子变少了,剩饭剩菜大幅减少。各校还持续优化陪餐机制:每日餐前由校领导与教师试餐,严把安全第一关;建立“一日一陪餐、一月一膳食会、一学期一开放日”制度,邀请家长走进教室,亲身体验用餐全程,用实际行动共同守护每一个孩子“舌尖上的安全与美味”。

在“妈妈食堂”,“家的温度”藏在每一个细节里。家长们凭借对孩子口味的熟悉,结合季节特点提出“冬季加热汤”“减少辛辣食材”等建议,与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菜单共创”;“妈妈员工”发挥家常菜烹饪特长,推出“每周限定餐”,打破传统校园餐的单调感,让午餐成为学生眼中的“惊喜盲盒”。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七校长胡清华介绍,学校学生多,食堂的工作量并不小,招聘“妈妈员工”到食堂工作,就是为了能让学生吃上放心餐。

这份温暖更延伸到了育人环节。哈尔滨市平房区各学校通过实时直播食堂烹饪过程,让学生直观看到妈妈们清洗食材、精心烹饪的全过程,结合“光盘行动小明星”评选,开展感恩教育与节约教育。

“妈妈食堂”不仅解决了“吃”的难题,还创造了就业岗位,为部分妈妈解决了务工难题。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教育体育局工作人员表示,这不仅解决了家长对校园餐的担忧,更给全职家长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业内人士表示,在“妈妈食堂”帮厨的家长们可以全方位、全链条地对学生食堂进行监督,让食品质量和安全性得到更多保障。同时也让那些不在学校食堂帮厨上班的家长们无形之中吃下了“定心丸”,不用再担心学生餐不卫生、不安全。此外,在食堂帮厨的家长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和经济收入,既解决了家长的就业问题,又解决了家长的陪读问题,可谓是一举两得。更为重要的是,“妈妈食堂”让学校和家长之间拉近了距离、融洽了关系、增进了互信,使得家校互动更畅通、家校沟通更和谐,真正实现了学生满意、家长安心、学校放心的“三赢”局面。

来源:中国食品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