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纽约文艺圈,达莎·内克拉索娃曾是绕不开的名字,这位演过《继承之战》里冷静又神经质的公关女孩,还和A24合作过独立电影的女演员,凭着东欧移民的神秘气质和独特风格,被《Vogue》称作新纽约的混沌之美,妥妥的文艺青年圈宠儿。
在纽约文艺圈,达莎·内克拉索娃曾是绕不开的名字,这位演过《继承之战》里冷静又神经质的公关女孩,还和A24合作过独立电影的女演员,凭着东欧移民的神秘气质和独特风格,被《Vogue》称作新纽约的混沌之美,妥妥的文艺青年圈宠儿。
更别提她主持的播客《RedScare》,以反政治正确的毒舌风格圈了不少粉丝,可谁也没料到,一场看似普通的播客录制,竟让她从艺术圈缪斯变成全城公敌,不仅惨遭好莱坞封杀,更意外点燃了一场关于言论自由与文化立场的激烈论战。
让达莎陷入绝境的,是一期名为《FuentanylOD》的播客,这档时长两个半小时的节目透着股挑衅意味,更离奇的是,上线时只放了达莎、搭档安娜·哈奇扬与嘉宾的合照,声音却模糊不清,美其名曰技术问题,而这位嘉宾,正是争议极大的极右翼评论员尼克·富恩特斯。
27岁的富恩特斯是Groypers运动创始人,主张美国第一,骨子里藏着反犹、反移民、反女权的极端思想,甚至曾把大屠杀比作烘焙饼干,连美国司法部都将其视作白人至上主义者。就是这样一个被主流舆论排斥的人物,却在达莎的播客里畅聊宗教、移民、政治与种族。
节目一上线就炸了锅,有人怒斥达莎在给法西斯找舞台,也有人觉得她不过是在玩危险的知性游戏,想靠触碰禁忌博眼球,但熟悉达莎的人知道,这可不是她第一次踩线,2023年她就曾在采访中说过教皇方济各不是真教皇,还暗示犹太人早已渗入教会。
那种介于阴谋论与讽刺之间的语气,让人摸不透她的真实想法,《RedScare》播客的反政治正确风格本就争议不断,这次邀请富恩特斯,无疑是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这场争议满满的播客,很快就将她推向了被封杀的边缘。
播客引发的怒火没烧几天,封杀就如期而至,先是《Deadline》爆出消息,达莎已经签下的心理惊悚片《Ironclast》,剧组直接撤回了她的角色合同;紧接着,合作已久的经纪公司也火速解约,只留下一句冷冰冰的回应:我们不支持任何仇恨言论。
在好莱坞,这句话几乎就是行业死刑判决,为啥反应这么快?这得说说好莱坞近几年的风向。过去五年里,整个行业明显向左转,反种族主义、反性别歧视、反仇恨成了必须遵守的行业信条,尤其是对极右翼相关的言论和人物,更是零容忍。
达莎的遭遇并非个例,这些年,好莱坞里因踩政治红线被封杀的案例并不少见,有演员因为多年前的不当推文被扒出而丢了工作,甚至有电影为了贴合主流情绪删掉敏感台词,达莎之前的争议言论本就埋下隐患。
这次直接给富恩特斯开麦克风,等于主动触碰了行业最敏感的神经,在好莱坞的舆论规则里,一旦被贴上同情极右的标签,基本就意味着职业生涯的终结,这场迅速的封杀背后,折射出的是好莱坞乃至美国文化界更深层的矛盾。
达莎的陨落,更像是美国持续已久的文化战争中,又一个被烧焦的名字,有意思的是,就在她出事前几天,知名媒体人塔克·卡尔森也因为采访富恩特斯被保守派骂成叛徒,有人在社交平台怒喷他替仇恨犹太人的人发声。
面对批评,卡尔森的反击耐人寻味,他直接在节目中点名佛州议员兰迪·费恩,质问对方在社交媒体上写的巴勒斯坦人就是恶魔、炸下去吧这类言论难道不算仇恨?当权者可以说这些,播客嘉宾却不行?
一边是好莱坞标榜的多元包容,一边是频频上演的思想肃清;一边喊着言论自由的口号,一边又在不断收紧舆论边界,这种矛盾早有体现:《奇异博士2》为了规避争议删掉同性台词,演员稍有不当言论就可能被全网讨伐。
正如分析指出的,政治正确本想纠偏歧视,却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社会内斗,让不同立场的人陷入无休止的对立,达莎以为自己在实验言论边界,实则成了这场文化战争的牺牲品,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让达莎的陨落成为了这场文化战争中的一个典型注脚。
达莎·内克拉索娃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文化界的困境,她的遭遇很难用简单的对错来评判:邀请极右翼人物并放任仇恨言论发酵,确实触碰了文明社会的底线;但好莱坞火速封杀的做法,也让人质疑行业是否陷入了另一种极端。
这场由播客引发的风波,本质上是言论自由与社会责任、多元包容与思想僵化之间的激烈碰撞,真正的言论自由从来不是毫无底线的纵容,而多元包容也不该变成非此即彼的站队,达莎以为可以把政治当成触碰边界的游戏,最终却被政治漩涡吞没。
在一个观点日益分裂的社会里,表达的勇气固然可贵,但守住尊重与责任的底线更为重要,真正的文化进步,从来不是靠极端对立和非黑即白的评判实现的,而是在理性对话与相互理解中慢慢生长。
来源:初六睡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