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诡》3中“大长公主”的历史原型,究竟有多强?
最近,《唐朝诡事录》第三季热播,剧中那位深居简出却手握大权的“大长公主”,是否让你印象深刻?
她气场强大、心思缜密,在诡案迷局中运筹帷幄,仿佛整个长安城都在她的掌控之中。
而历史上,真实存在过一位比她更传奇、更复杂、也更接近权力巅峰的公主——
她,就是太平公主。
一、外貌与气质:从“方额广颐”到“类己”的权谋基因
《唐朝诡事录》第三季最近更新的一案中,酷似武则天的少女舞阳的长相被形容为“方额广颐”,这个词并不是空穴来风,反而确有其源头。
《红颜来处是长安》太平公主一章写道,史书上对太平公主的面容形容为“丰硕,方额广颐”,即方额头、宽面庞,体态丰腴——这正是唐代美人的典型特征。
剧中对武则天的形象塑造也沿用了这一特征,暗示母女之间的容貌与气质传承。
更关键的是,书中写道,武则天对女儿的评价是“类己”,这不仅指外貌,更指性格与权谋的相似。
太平公主一生“多权略”,善弄权术,正是母亲那句“类己”的真实写照。她的权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一系列权力风暴中逐步展现和升级的。
首次的权力扩张在神龙政变时,彼时她并非政变主谋,但敏锐地抓住了后武则天时代的权力真空。因参与诛杀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有功,她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开始开府置官,介入朝政。这是她从宫廷公主向政治人物转型的关键一步。
710年的唐隆政变中她也是一个关键角色,她第一时间获知李显死讯,并准确判断出韦后的野心是李唐皇室的最大威胁。出于她对李唐王朝的忠诚,她借此机会与李隆基联手拥立唐睿宗李旦(她的哥哥)复位。至此,她达到了权力的巅峰,“权倾人主”,宰相以下官员的任免,往往由她一句话决定。
就这样,凭借着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对朝局的绝对掌控,一步步走上了权力的巅峰。
二、权力手段:“斜封官”背后的官场操纵
你是否记得剧中苏无名曾被“斜封”为官?这一情节并非虚构。
历史上,“斜封官,也称‘墨敕斜封官’,是唐代的一种非正式任命官员的途径”。
而这一制度的泛滥,正与太平公主密切相关。她利用权势卖官鬻爵,广植党羽,甚至“贩卖丝绸的大船曾经阻塞江河”。
剧中那一纸“斜封敕令”,正是那段历史的真实折射。
她深谙“朝中有人好办事”的道理,不惜重金和官位来笼络大臣,形成了一个效忠于自己的“太平党”,与太子李隆基的“太子党”分庭抗礼。
在唐隆政变中,她选择与年轻但能力出众的李隆基合作,而非其他势力,这体现了她精准的眼光。然而,一旦共同的敌人(韦后)消失,她与这位最强盟友的矛盾便不可避免,这也预示了她最终的悲剧。
三、政治结局:从姑侄联手到赐死收场
剧中大长公主与太子之间既有亲情牵绊,也有权力博弈。
历史上,太平公主与侄子李隆基的关系更为复杂:他们曾联手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她也因功受封“镇国太平公主”。
然而权力面前无亲情,两人最终反目。李隆基即位后发动“先天政变”,将她赐死于家中。
正如书中所写:“她在生命终点被侄子李隆基赐死于家时,可曾想起过当年的那句‘类己’?”
她利用每一次政治动荡作为阶梯,通过结党、政变、操纵舆论等手段,将自己置于帝国权力的中枢。她的权术之精、布局之深,确实有其母之风。然而,她终究未能超越她的母亲,其失败恰恰反衬出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的不可复制性。她的故事,是一曲关于野心、权谋与宿命的宏大史诗。
历史,比剧情更曲折;真相,比传说更动人
《唐朝诡事录》中的“大长公主”,只是太平公主的一个侧影。
真实的她,远比剧中更复杂:她曾是武则天最宠爱的女儿,却也曾因权力失去丈夫、婚姻与自由;她一度权倾朝野,富可敌国,却最终在政治斗争中身败名裂。她的一生,是大唐“红妆时代”的缩影,也是女性在权力漩涡中挣扎求存的真实写照。
如果你对她的人生感兴趣,
这本书不仅深度解读太平公主,更展现唐代众多女性的命运起伏。
从戏剧走入历史,你会发现:真实,永远比剧情更加震撼。
责编:TX
来源:糖果小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