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飞将到守护神:李广射虎画像砖解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0:53 1

摘要:吴文化博物馆“凉州——文化想象与历史真实”特展陈列了来自凉州的“骑射图”画像砖与“中矢山虎”画像砖,二者构成一组“李广射虎”主题图像。在魏晋河西墓葬中,该类砖画通常与仙禽瑞兽等神话生物一同出现,故而李广突破历史人物局限,成为墓主人升仙过程中的守护神。自汉至唐,

原作者:吴廿浦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吴文化博物馆“凉州——文化想象与历史真实”特展陈列了来自凉州的“骑射图”画像砖与“中矢山虎”画像砖,二者构成一组“李广射虎”主题图像。在魏晋河西墓葬中,该类砖画通常与仙禽瑞兽等神话生物一同出现,故而李广突破历史人物局限,成为墓主人升仙过程中的守护神。自汉至唐,李广形象经过了从人、神、贤的三重转变,笔者将在文中一一展现。

一、作为“凡人”的飞将军

林暗将军夜引弓,白羽没在石棱中。

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最为人所熟知的印象,是一个精于骑射的勇将,是一个爱憎分明的英雄。作为一个普通人,他身上同样存在缺点,但仍以巨大的人格魅力,令世人所敬仰。

中矢山虎画像砖 魏晋 2015年新店台 佛爷庙墓群出土 敦煌市博物馆藏

《史记·李将军列传》提到李广在外出打猎时,误将草中巨石视作老虎,他全神贯注间一箭射中石头,平静下来后,再三尝试,终究无法复现射石饮羽场景,一如王羲之醉书《兰亭集序》,酒醒刻意重作,终有缺憾,不为美。李广一再尝试射石,想证明自己并非侥幸而是的确箭术超神,内心或有几分虚荣作祟,可惜终未如愿,以事实表明他还是一个凡人。

汉匈战争期间,李广兵败被俘,他假装受伤严重无法动弹,令看守放松警惕,伺机夺取骏马,而后一路逃回汉朝。这一举动看起来颇为传奇,细细想来,大抵会伪装、有勇气的人都能做到,其中真正困难的地方在于,马是一种警惕性很高的动物,需要长时间训练,才能与主人产生默契。李广靠着高超的骑术,才能在瞬间驾驭马儿。

李广的骑射技艺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创作素材,其中佼佼者当属中唐诗人卢纶的《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此诗将李广射石的场景具象化,用夜黑风高渲染了环境的险恶,给人以极大的压迫感和画面感。“夜引弓”与“寻白羽”之间,颜色对比鲜明,用字精准巧妙。“平明”二字则是指李广在天亮之后才回来寻找羽箭,表明卢纶心中的李广与普通人一样,有着恐惧心理。这种细节式的写作手法,令卢纶跻身“大历十才子”之列,在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七律诗轴》沈德潜 清 故宫博物院藏

历代诗歌评论家对以卢纶为首的大历十才子群体颇不认可。宋代诗歌评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到“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认为大历诗歌不如盛唐诗歌正宗;明代文坛大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提到“勿用大历以后事,此诗家魔障”,认为大历诗歌风格过于琐碎雕琢,属于诗家魔障,不值得学习;清代诗坛盟主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提到“中唐诗近收敛,选言取胜,元气不完”,对以大历为代表的中唐诗风颇不以为然。

公允地说,卢纶的《塞下曲》艺术水准颇高,然此诗借用李广射石典故,却背离人物性格。《史记·李将军列传》明确记载,李广胆气过人、勇武异常,能够与猛兽正面搏斗,故而他绝不会射完箭就逃,要等天亮才敢寻找羽箭。卢纶笔下的李广,是心中的自己,这份胸怀的不足,或许正是大历以下诗歌与盛唐诗歌的最大区别。

身而为人,李广自然也有缺点,比如性格睚眦必报,典型例子当属“霸陵醉尉”事件。有一次,赋闲在家的李广夜晚打猎,途经霸陵时,被霸陵尉以宵禁的名义扣留,等到李广担任右北平太守,他将霸陵尉调入麾下,于军营中杀之。此举成为李广人生中的一个污点。

此外,李广特别喜欢逞能,往往不计后果。例如,他在任上郡太守期间,听闻三个匈奴射雕手入侵,在没有通知军营的情况下,率领百骑进攻射雕手,途中遇到数千匈奴骑兵,虽然在他沉着冷静地指挥下,最终化险为夷。然此次冲动之举,暴露出他鲁莽的一面。

李广墓 图源:天水市人民政府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官网

素有“明文第一”之誉的归有光先生,在《颂任公四首·其二》中,对李广任性鲁莽之弊有所针砭:

小丑猖狂捍御劳,跳梁时复似猿猱。

贺兰拥众尤堪恨,李广无军也自逃。

李广武艺超群,纵使对方猖獗嚣张,亦能将其视若跳梁小丑,从容克敌,然其性格中鲁莽之失,亦为兵家大忌。他率大军北击匈奴时,轻率冒进致全军覆没,自身也无奈而逃。

综上所述,李广是一个精于骑射又鲁莽冲动,还睚眦必报的人。他身上的优缺点都异常鲜明突出。

二、作为“神祇”的飞将军

莫以数奇嗟李广,他乡时闻祭祀声。

李广命运坎坷,一生未能封侯,最终自刎。这种非正常死亡的方式,以及过人的武力,令他契合敦煌豪族守卫丝绸之路、抵御外患的现实需求,以及帮助墓主人突破升仙路径考验的精神需求,成为死后世界的守护神。

骑射图画像砖 魏晋 1995年敦煌佛爷庙湾遗址出土 酒泉市博物馆藏

骑射图画像砖为酒泉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中矢山虎画像砖是敦煌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二者均出土于佛爷庙湾-新台地墓群。该墓群坐落于甘肃省敦煌市以东的三危山前,是一处以画像砖为特色、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的大型古墓葬群。

骑射图画像砖通长43厘米、宽20.5厘米、厚6厘米,中矢山虎画像砖通长29.6厘米、宽14.5厘米、厚5.1厘米。砖画中的李广乘健壮奔马回身射矢,骏马拼命奔驰,四蹄极力向前后伸展,马尾高高翘起,宛若为疾风所拂,另一边的山虎身形修长,四肢矫健,前肢处似生羽翼,造型奇异,暗示它超出凡兽,具备神性,脖颈间却被箭矢射中,刺激得虎眼圆睁,血口大张,满满的压迫感。通过战胜具有神性的山虎,李广自然而然超脱凡俗,成为神灵。

陇西成纪人李广为何被河西豪族选中,今日已不得而知。有学者研究认为,河西走廊为丝路交通要道,商贸往来频繁,为避免土匪恶霸觊觎,亟需武力保护,且当地民族众多,冲突尖锐,祈盼英雄护佑,故而陇西英雄人物李广得到他们的青睐,成为所崇拜的对象,便在墓中刻其图像,希望死后能获庇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正常死亡的人往往会得到生者同情,甚至被当作神灵祭祀。例如,元末群雄之一的张士诚绝食而死后,苏州民众在明代高压的政治环境下,依然偷偷祭祀对方。自刎的李广满腔愤懑,得到世人同情,容易被邻近陇西的河西民众认可,将之视作神灵。

五彩李广射石图盘 清雍正 故宫博物院藏

少年从军的李广,得到汉文帝欣赏,但彼时汉朝对匈奴采取守势,战功少而难封侯。汉景帝时期,吴楚七国叛乱,李广跟随太尉周亚夫攻打吴、楚两国的军队,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军的旗帜,建功立业,名震一方。军旗是军队的灵魂与象征,故而夺旗之功在战争中显得尤为珍贵。李广凭此功劳足以被封为侯,可惜他接受了梁王的印信,卷入皇室内斗,被压下功劳,失去了爵位。汉武帝时期,汉朝对匈奴采取攻势,双方连年大战。作为名将的李广,多次参与到对匈奴的战争中,可惜战绩不佳,接连失利,甚至论罪下狱。

元狩四年,李广再三恳求武帝,才获准以前将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漠北,讨伐匈奴,欲以军功博取封侯之赏。然在最终合围匈奴单于的时候,李广却被卫青调离主攻位置,令他与右将军合并,改走东线。面对此命令,李广恳求卫青收回成命,给予他直面单于的机会,然而军令如山,李广只能无奈妥协。东路水草稀少、路线模糊,军中又缺乏向导,李广所部迷路失期,错过合围匈奴单于的机会。自感难以封侯的李广在心灰意冷之下,引刀自刭。

苏州名士文徵明对李广怀有深切同情,其在《渡江》一诗中写道:

天上仙人七宝幢,玉堂云雾隔晴窗。

小山桂树空招隐,秋水芙蓉又渡江。

李广不逢真有数,黄香何用号无双。

石头城下西风急,笑对青萍倒玉缸。

飞将军李广一生率军与匈奴交锋七十余战,屡立战功,然终其一生未得封侯,形成“有实功而无显爵、有威名而无机缘”的境遇。诗中“李广不逢真有数”一句,“不逢”二字未对李广才具加以评骘,直指其悲剧核心,非“不能封”,实乃“未逢时”,字里行间尽显人生际遇之无常,引人深叹。

朱雀玄武画像砖 晋 高台县博物馆藏

正因如此,李广才能得河西民众的同情。在魏晋墓葬中,李广射虎砖画与朱雀、玄武等神兽处在同一区域,李广本人身上具有神性,成为死后世界的守护者。

三、作为“贤哲”的飞将军

李广从来先将士,短衣匹马随飞将。

到了唐代,李广的影响力扩张到全国,成为一个经典的文学意象,被诸多文人所吟咏。他本人的军事才能也得到认可,被列入武庙,成为兵家贤哲。

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在描绘边疆军人生活场景的《燕歌行》中提到“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尤忆李将军”,把李广塑造成好将军的典型。唐朝有着一大批姓李的将军,例如位列武庙十哲的李靖、李𪟝,平定江南的宗室将领李孝恭,他们的战绩远胜李广,为何能明确尤忆的是李广将军。因为高适在诗文开篇用“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限定了朝代,在汉朝李姓将军中,知名度最高的自然就是《李将军列传》的主角李广。

“自入长信宫”诗文(高适 作)瓷壶 长沙望城铜官窑窑址出土 长沙博物馆藏

“征战苦”是至今尤忆李将军的原因。士兵不论是追随百胜名将,还是常败庸将,最终都难免死于战场,沦为上级升迁过程中的踏脚石。对士兵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否过得舒坦,能否在衣食住行上获得优待,而李广在此方面有着极为出色的表现。

李广将军不贪钱财,所得赏赐全都分给部下,在四十多年的宦海生涯中,没攒下一点钱财,更未求田问舍打理家产。他也不会贪占部下功劳,其麾下不少军官与士兵都被封为侯。他更不会让下属背锅,能够独自承担战败的惩罚。

在史书中,李广以爱兵如子闻名,士兵没有全喝上水,他就不喝水,士兵们还没有全吃到东西,他就决不吃。与士兵饮食与共的将军已尤为难能可贵,而李广更进一步,先士兵之忧而忧,后士兵之乐而乐。

军中生活艰苦,李广杜绝形式主义和官僚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考虑士兵需求。李广军中的士卒皆可任意而行,不讲究编制,也不成行列,他们寻找有水草的地方驻扎,驻扎下来之后人人自便,夜里也不打更巡逻,军中各种文书一切从简。松散的军营似乎很容易被敌军攻克,然而李广对军队采取外松内紧的管理方式,远远就派遣斥候查看附近情况,一有风吹草动便能有所应对,不会存在因松懈而被敌军偷袭的可能。

“李广”骑射画像砖 晋 敦煌市博物馆藏

、正是有着如此多可贵的品质,司马迁才会在《李将军列传》的结尾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评语,表达了对李广品行的敬重与褒扬。不善言辞的李广以身作则感动无数人,就像桃树李树不会说话,但行人为采摘其果实,会在树下行走,逐渐形成蹊径。

幸而李广的才能与功绩在后世得到认可,唐德宗时期,他被列入“武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期,又被列入“武庙七十二将”,并追封其为怀柔伯。这些举措略能安慰李广,让他在九泉之下瞑目。

宋朝以后,文学家们对李广多抱有尊敬与认可之意。例如明代文学家沈周在《薛尧卿场中卷短策长莫录被枉黜》一诗中提到“岂尔门监知李广,凭谁榜帖为司空”,用李广被霸陵尉刁难的事迹,宽慰友人薛尧卿的科场失意。清代诗坛宗主沈德潜在《狂歌行赠金蕴亭移居》一诗中,有“耳语欲鄙程不识,射虎自诧飞将军”,将程、李二人对比,尽显对李广的推崇。

在历代推崇李广的文人墨客中,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尤为典型。他在《吊故李北平广》一诗中写道:

闻道匈奴骑,犹惊飞将锋。

马蹄终自老,猿臂欲谁封。

得一中原重,无双异代容。

长令草间镝,霜色满卢龙。

此诗以“吊”为题,既刻画了李广的赫赫威名。其精妙之处在于,未将李广塑造成完美无缺的神祇,而是如实保留了“未封侯”的人生缺憾,使得李广的人物形象更显真实立体。也正因如此,“飞将军”的形象得以跨越千年,至今仍能打动人心。

李广之印 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爱兵如子的李广虽在生前难以封侯,可其人品与功绩无法被磨灭,在后世被予以认可,成为武庙中的一员,受到官方的祭祀。

结语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李广的人生似乎是一场悲剧,他所求的封侯之赏,如镜中花,水中月,瞧着触手可及,却永远无法拿到。然而司马迁为飞将军动容,河西地区将之奉为神灵,武庙中有其一席之地。他最终用高洁的品行与正直的行为,赢得士兵与民众之心,取得别样的胜利。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2.【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3.贾小军:《汉唐时期河西走廊墓葬壁画整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版。

4.杨韫菲:《宋代文学中的李广形象研究》,重庆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5.文诗雨:《敦煌佛爷庙湾西晋墓室壁画题材研究》,天津美术学院,2025年硕士毕业论文。

6.陈姝伊:《敦煌佛爷庙湾墓群魏晋壁画墓图像研究》,四川大学,2023年硕士毕业论文。

7.王方晗:《祭祀、转化与死后居所:敦煌佛爷庙湾西晋画像砖墓的礼仪空间塑造》,《文史哲》,2024年第6期。

来源:吴文化博物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