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其突出成就以及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曾先后获得1980年美国丹佛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斯基荣誉奖”、1981年英国伦敦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奖章”、1987年美国纽约获美国大不列颠全书奖、1993年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大奖等。
我们为什么要读费孝通?
他是世界级学者,当代重要思想者。
他的一生从未停止过思考。
从年轻时思考中国乡村贫困的缘由,到中年关注少数民族问题及小城镇的发展,到晚年关注世界的和平与人类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从关注对人的生态研究进入到对人的心态研究,再进入到对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的研究等。
在他一生的研究中,隐含着一段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在他学术思想中的投射。
费孝通(1910-2005),出生于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因其突出成就以及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曾先后获得1980年美国丹佛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斯基荣誉奖”、1981年英国伦敦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奖章”、1987年美国纽约获美国大不列颠全书奖、1993年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大奖等。
今年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先生(1910-2005)诞辰115周年、逝世20周年。
小编带来先生的7部著作,和大家一起纪念先生。
1.《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和《乡土重建》是费孝通先生1940年代迁居云南时所作。
费孝通先生这三本书在中国社会科学界推动了一种“乡土中国”印象的形成,或许可以代表费孝通汉人社区研究的最高成就。
《生育制度》诸篇文章是从1941年开始写作,陆续在《东方杂志》上发表,1947年合集出版;而《乡土中国》和《乡土重建》则是在1947年开始动笔。《乡土重建》由发表在《大公报》上的数篇文章合集而成。
(一)
《生育制度》:来自乡土社会的生活实践
《生育制度》主要结合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意在说明传统文化从制度上如何保障中国社会的延续性,从夫妇人伦到世系继替、亲属关系的扩展等,简明地勾勒出社会不断创造自身的线索。
与当时诸多家庭社会学的研究不同,费孝通并未简单地将中国社会掰成新旧两截,去讨论婚姻、人口生育和代沟的现实问题,他将儒家经典视为传统中国实践的准则,这一准则在实践的过程中与现实生活会产生距离,而这一距离在绅士和农民两个层面的表现不同,逐渐由小变大。
以家庭形态为例,费孝通指出,儒家伦理观念不足以确证现实社会的模型,在江村农民家庭中,以父母子结合成的三角,即基本的家庭形式最普遍;联合很多基本家庭而成的“大家庭”大多发生在市镇里,那里的居民经济基础并不是直接的农田经营,可以是经商或是离地地主。离地地主是食利阶层,他们需要政治和政治之外的权力来维持这些权利,因此在他们那里,是要反对财产分割的。
(二)
潘光旦的肯定与尖锐评论《生育制度》集书出版之后,潘光旦为之写序,既有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尖锐的评论。他提出,
1)人的了解必须是囫囵的,不囫囵不足以为了解;从制度入手,是不可能达成这种整体的理解,只能是支离破碎的;
2)在改造主义的理想和实际政治结合之时,往往有其后果,例如参与构成纳粹主义的三种流派:社会有机体论、战争论和种族武断论;
3)在社会和文化范畴中,事物现象往往互为本末先后因果,没有一件事情始终占先,这也意味着我们的研究方法应有囫囵的对象、囫囵的人,及人所处的在某一个时空段落里的囫囵情境;“位育”观是一个可以切入的角度。
(三)
《乡土中国》与《乡土重建》:文化的上下交流及其结构
潘光旦的批评引起费孝通很大的震动。
他随后写的《乡土中国》,大概是要避免潘光旦所说的社会学分派的弊端,试图以一种更抽象和观念的方式来讨论中国社会,也即他所说的对“社会行为形式的研究”。
在写《乡土重建》的时候,他提出“所谓文化,我是指一个团体为了位育处境所制下的一套生活方式”,认为“位育”就是指人和自然的相互迁就以达到生活目的,位育是手段,生活是目的,文化是位育的设备和工具。对现代中国而言,这种适应是针对社会和技术带来的文化变迁——农业文化到工业文化的转型。 (四)
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原型《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其实是《生育制度》中家庭与氏族之区分的发挥。
费孝通提出一个假设:“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了。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这个“差序格局”的原型,来自儒家丧服的“五服”观念,本身是儒家提倡的道德伦常。费孝通认为,在这个差序格局下造就的社会特点是熟人社会、礼治秩序,其权力结构是无为政治、长老统治。
(五)
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礼”是什么?
如果说,在《生育制度》中,费孝通提出“礼”是一种节制人的生物性的社会制度;在《乡土中国》中,他认为,“礼”既是一套道德体系,又是一套权力结构;在《乡土重建》中,费孝通则进一步认为,“礼”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的精神,即“知足、安份、克己这一套价值观念是和传统的匮乏经济相配合的,共同维持着这个技术停顿、社会静止的局面”。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和《乡土重建》这三本书或许可以代表费孝通汉人社区研究的最高成就,但远非他研究的全部。
延伸阅读: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生如何阅读?教师如何指导?读后如何测评?统编教材编写者、试教团队倾囊相授读教评三位一体,解决三大困惑
本书提供《乡土中国》14篇详细解读,提供7节教案+经典课堂实录+教学误区解析,提供6板块原创测试题+学生阅读自评表。
《乡土中国》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单元的学习书目。
在整本书阅读的初始阶段,学生阅读的信息反馈大量集中在“不好懂,难”“不喜欢读”两个方面。调查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学术著作阅读经验”“概念多、抽象、容易混淆”“抓不住重点”等。
怎么在有限的课时,既为学生答疑解惑,又引领他们从“粗读”走向“细读”,读进去,还能读出来呢?有没有一些资料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提供更多元的备课思路?本书正是学习《乡土中国》的好帮手:“导读”带领师生“了解中国和中国人”,走近斯土斯人,关注吾国吾民;“基础解读”帮助学生扫除阅读“拦路虎”,为教师提供备课“百宝箱”;“教学设计与研讨”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完整呈现教学过程;“测试与评价”提供从基础到拓展、从篇章到整体、从书内到书外等多元阅读评价。
2.《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从解放前到改革开放看四十年间江村经济变化费孝通的经典调查研究中国农村经济运行的精要剖析中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经典作品
这是一本描述1930年代中国农民的生活、社会文化、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专著,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这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
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该书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
他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我敢于预言费孝通博士的《中国农民的生活》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此书有一些杰出的优点,每一点都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
本书让我们注意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
——布·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的博士论文导师)
1985年10月费孝通在江村调查
费孝通手迹
3.《芳草茵茵——费孝通自选田野笔记》费孝通亲自编选的田野调查笔记集
《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的田野故事田野调查是从实求知的根本办法
费孝通先生曾言:“田野调查是从实求知的根本办法。”本书为费老亲自编选的田野调查笔记集,由《桂行通讯》《江村通讯》《四上瑶山》等十余篇随笔组成。三访温州、三访民权六访河南、七访山东八访甘肃、二十七次回访江村
朴实细腻的文字,述及其早年赴广西实地考察,新婚妻子不幸溺水身亡的经历,读来令人怆然;
回忆了其在第二次学术生命里上瑶山、访温州、走甘肃,行行重行行。
这些文字,亲切、动人,是了解费孝通先生人类学、社会学思想的一份珍贵的“现场”记录。
4.《云南三村》我们需要《云南三村》
《云南三村》包括《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玉村农业和商业》三部分内容。
对于这本书,费孝通先生在序言中写道:
从《江村经济》到《云南三村》,还可以说一直到80年代城乡关系和边区开发的研究,中间贯串着一条理论的线索。
《云南三村》处在这条线索的重要环节上,在应用类型比较的方法上也表现得最为清楚。因之,要理解魁阁所进行的社会学研究,最好看一看这本《云南三村》。
5.费孝通精选集世界级学者的经典文集启迪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思想智慧
这套精选集,是国内第一套根据研究主题分类精选的费孝通作品集,每册的内容都与中国当今的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并且每册均有名家导读,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费孝通的思想脉络与思想要义。
对于初识费孝通的读者,这是一套很好的费孝通学术思想入门读物;对于已经读过费孝通作品的读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读经典,也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费孝通论乡村建设
费孝通论文化自觉与学科建设
费孝通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民族关系
费孝通论小城镇建设
费孝通论文化艺术与美好生活建设
6.《初访美国》每一个认真为中国文化求出路的人
每一个认真要在现代世界里做人的中国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作为中美学者互换交流项目,费孝通受美方邀请,于1943年6月至1944年7月在美国做了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
《初访美国》记录了费孝通在此期间对美国的观感和思考。
费孝通以其流畅隽永的文字描述了1943-1944年在美期间美国社会及日常的方方面面,以及他对美国的各种政治制度安排和宗教信仰的思考、美国与欧洲的对比等。
也许不只是我一个人,我相信这是每一个认真为中国文化求出路的人,说得更狭小一点,每一个认真要在现代世界里做人的中国人,多少会发生彷徨的一个课题:
我们是维持着东方的传统呢?还是接受一个相当陌生的西洋人生态度?
东方和西方究竟在什么东西上分出了东和西?
这两个世界真是和它们所处地球上的地位一般,刚刚相反的么?它们的白天是我们的黑夜,它们的黑夜是我们的白天?
它们的黑暗时代是我们唐宋文采,它们俯视宇内的雄姿是我们屈辱含辛的可怜相?
历史会和地球一般有个轴心在旋转,东西的日夜,东西的盛衰是一个循环么?
我们有没有一个共同的光明?这光明又是否全盘西,或是全盘东?这又会成什么东西? 介绍文化不是宣传,而是分析。宣传所引起的是感情,爱好或憎恶,可是分析所引起的是理解,超出了爱恶,而入于欣赏。你若为一个美国朋友解释中国文化,你时常会发现他们会发生种种你从来没有注意过的问题。有很多我们觉得极平常的,可是在他们却正是最不能了解的地方。
原来,我们所谓文化介绍,其实是在用自己文化来和别人的文化相对照。
所以要介绍美国文化给中国人,介绍人不但要明白美国文化而且还要能明白中国文化。为美国人解释中国,我们中国人自己反而有时不及美国人。要有这种贯通文化的人才实在不容易。
延伸阅读:
《费孝通之问》
当今世界充满文明间的误解、冲突与碰撞,费孝通站在中国学者的立场上,向世界不同的文明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最大善意,并将未来不同文明如何“美美与共”的中国思考贡献给世界。
本书是方李莉教授倾注大量心血写就的一部有关费孝通先生的学术思想传记。本书之所以叫“学术思想传”,就是想以传记的形式来全面地叙述传主的思想,而不是停留在记叙其生平经历。
本书围绕费孝通一生的两个问题域展开 :
一是其在 20 世纪 30—40 年代,面对工业文明冲击下积贫积弱的中国乡村,提出的“中国要如何走向现代化道路”的问题 ; 二是其在晚年面对全球化提出的“人类社会如何走向美美与共”的问题。全书较为完整地体现了费孝通从早年关心生态问题(即人与土地的关系),到晚年关心“心态”问题(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国与国的关系)的学术思想的转折过程。 其中展示的不仅是学者一生的个体思考,也是中国近代社会和文化变迁的思想积淀,对当下的中国及世界具有非常重大的启示意义。作者力图说明,虽然费孝通在1949年之前的著作受到较高的学术评价,但其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思想则达到了从前学术研究未能达到的高峰,并将与那些脍炙人口的名著一样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启发。
☆★☆重磅新书☆★☆7.《杂话乡土社会》
最早的《乡土中国》跨越78年的学术对话杂话是汩汩泉水,杂文是涓涓细流,学问没有源头,无从汇集,何来江河湖海。费孝通先生的杂话,凝聚着乡土社会的光亮;点滴智慧,最终凝结为《乡土中国》的文明图景。学术的流与脉,由此联结而成,率真地呈现给亲爱的读者!
——渠敬东
此书是《乡土中国》的“思想草稿”,能带领我们回到费孝通先生的课上,聆听他关于中国社会结构的洞见。
——周飞舟
1947年暑期,费孝通收到《世纪评论》周刊主编张纯明为该刊长期撰稿的邀约,盛情难却之下,他决定以“杂话乡土社会”为总题,大胆地将自己的思想草稿先行公之于世,先后共发表14篇文章。其后,费孝通据此为基础写就《乡土中国》,此书已成为社会学经典,长盛不衰。可以说,《杂话乡土社会》是“最早的乡土中国”。
为纪念费孝通诞辰115周年暨逝世20周年,特推出《杂话乡土社会》。本书经严谨学术校勘,尽力呈现最初刊载文本。此外,还新增中国社会学史学者吕文浩所作导读、青年社会学家杨清媚译校的美国学者雷蒙菲尔德所著《乡土社会》。
本书围绕中国乡村社会作为一个“熟人社会”的特征,通过对乡土伦理、人伦关系、乡村组织结构和文化传承机制的分析,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运作模式。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跨越78年的学术对话。阅读《杂话乡土社会》,无疑会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乡土中国》的思想内涵增添新的维度,也将为我们理解费孝通这位伟大的学者提供更为鲜活的资料。
每日一书
《制造怪物:非人化的异常力量》
每日一词
《新华成语大词典》
来源: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