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云南开了个会,重点提到要防止农民工因为失业大规模返乡,滞留在农村、没活干。这当然有必要,毕竟人回去了,没收入,基层压力大。
最近云南开了个会,重点提到要防止农民工因为失业大规模返乡,滞留在农村、没活干。这当然有必要,毕竟人回去了,没收入,基层压力大。
但咱们得往深处想:如果只把“人回乡”当成一个麻烦去防,可能就错过了眼前一个更大的机会——乡村正迎来一波宝贵的“人口回流”。
一、农村正在变,老路子走不通了
过去几十年,很多农村人靠外出打工挣钱。可如今情况不同了:城市里一些低端制造业岗位在减少,工作没那么好找了;同时,农村种地收益也越来越低,光靠种田很难养活一家人。
所以,“返乡”不是暂时的,很可能会成为常态。既然人回来了,关键就不是怎么把他们再“推出去”,而是怎么在本地“接得住”——让他们在家门口就有钱赚。
对很多打工者来说,真正怕的不是“回家”,而是“回家之后没事干、没钱挣”。如果回乡只能继续种地,收入低还不稳定,那他们迟早还会往外跑,陷入“返乡—失业—再外出”的恶性循环。
所以,重点是要让农村有产业、有岗位。不是传统农业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活,而是能赚钱的“新农业”:
现代农业:比如种草莓、搞大棚蔬菜,一亩地能赚几万元,比种粮食强得多;加工农业:把农产品加工成零食、饮料,价值翻几倍;农村电商:通过直播、网店把特产卖到全国;乡村旅游、农家乐:吸引城里人来消费,带动吃饭、住宿、卖货。三、年轻人回来,是农村转型的“宝贝”
现在返乡的人里,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见过世面,懂手机、会直播、能运营,这正是农村产业升级最需要的!他们不是回来扛锄头的,而是可以成为“新农人”:做电商运营、民宿管家、农产品品牌策划、物流管理……让农业变酷,也让收入变高。
四、学学别人怎么做:品牌化、特色化是关键
有的地方做得就很好。比如在欧洲,很多农民不只靠种地,而是把产品做出品牌,定期去城里参加特色集市,奶酪、果酱、火腿都能卖出高价。有了品牌和固定客群,收入自然上去,甚至比城里人过得还滋润。
我们也可以这样:支持本地特色农产品做品牌、建冷链、打通电商渠道,让返乡的年轻人参与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变成技术工、管理者、创业者。
五、政策要转向:从“防人回乡”到“引人兴业”
所以政府要做的,不仅是防止“返乡滞乡”,更要积极扶持农村产业:
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民宿、电商集群;帮助农民做品牌、做认证、拓市场;培训返乡人员新技能,不只是传统手艺,也要有电商、物流、管理这些现代技能;改善农村营商环境,让民营企业愿意投资乡村。总结一句话:
乡村振兴,不是要把人挡在城外,而是要把产业做进村里。
人有来有回,是正常的;只要农村有收入、有机会,“返乡”就不是负担,而是红利。
我们要防的,不是“人回来”,而是“人回来了却没事干”。
抓不住这波人口回流的机会,才是真正的损失。
来源:小谢侃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