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运会乒乓球首日,三位奥运冠军加起来只让对手拿到三局,现场球迷提前离场,因为结果太没悬念。
全运会乒乓球首日,三位奥运冠军加起来只让对手拿到三局,现场球迷提前离场,因为结果太没悬念。
有人把视频发到网上,评论区最高赞是:看完比分表,还以为打印错了。
樊振东4比0周雨,四局总分44比18,平均一局对手拿4.5分。
周雨赛后挠头,说自己准备了两周,就练怎么破小胖的反手,结果一个球都没用上。
教练让他放松,他直接回:再放松就剃光头了。
孙颖莎那边更离谱。
刘炜珊跟她同在一个俱乐部,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赛前还一起吃了麻辣烫。
裁判刚抛球,刘炜珊就连丢五分,整场比赛只拿到25分,比局分还刺眼。
观众席有人算了一下,莎莎平均每11秒打完一分,一局球耗时不到六分钟,比排队买杯奶茶还快。
王楚钦选择慢火收汁。
先送一局给魏世皓,第四局故意放慢节奏,让对方以为找到突破口。
第五局他直接提速,连得七分,魏世皓当场双手插腰苦笑。
现场解说憋不住:这哪是比赛,是教学演示。
大头赛后一句实话:不想把队友打懵,回去还要一起训练,面子得留。
看似无聊的一串比分,其实藏着国乒最锋利的武器:把复杂局面拆成固定套路。
发球第三拍怎么拧、相持第几板变直线、关键分先奔对手正手还是反手,全都写进肌肉记忆。
对手除非超水平发挥,否则就像按剧本走,连挣扎的台词都提前写好。
很多人以为他们赢靠天赋,真正恐怖的是重复次数。
樊振东每天多练两筐多球,一筐150个,全部要求落在边线白边以内,错一个重来。
孙颖莎发短球,教练把手机放台面上,球必须回跳碰到手机下角,一次训练发300个。
王楚钦更绝,让队友随机调比分,9比9、10比10、6比10,每种情况打十遍,直到心跳不再加速。
外协会选手偶尔能爆冷,是因为国乒主力极少在正式比赛露出全部牌。
全运会不同,队友知根知底,没有秘密可言,于是他们把训练水平原封不动搬上场,观众才看到差距原来这么大。
一位省队教练看完直摇头:人家练的是精度,我们还在练上台率,根本是两个运动。
有人担心比赛失去悬念会赶走观众,票房却打了脸。
开幕首日门票开售三分钟售罄,二级市场加价两倍。
大家嘴上喊没意思,身体很诚实,都想亲眼看看人类天花板长什么样。
现场一位大爷说得实在:看国乒打球就像看功夫表演,明知道对方会输,还是想见识那一掌怎么劈下去。
更大的冲击在后台。
电视转播画面切到热身馆,十几张球台同时开练,放眼望去全是世界冠军。
刚输球的年轻选手一边捡球一边看旁边台子的马龙,那种近在咫尺却够不着的无力感,比比分更刺心。
梯队建设就这样完成心理碾压:还没交手,气势先输一半。
国际乒联最新排名,男单前五国乒占四,女单前五包揽。
外协会选手想拿奖牌,得先问国乒同不同意。
有人吐槽比赛变成国内锦标赛,可换个角度,这是把全国最硬的考场提前放到你面前,能通过的基本就能去奥运。
全运会金牌的含金量,运动员心里比谁都清楚。
观众只看到4比0,没看到凌晨五点的球馆。
樊振东为了治慢热,连续一个月早上五点拉体能,跑完4000米再上台。
孙颖莎手腕贴着肌贴,里面是老伤,她照样每天加练发球,因为短球直接决定她能不能抢攻。
王楚钦输一次外战,自己加练前三板到凌晨,教练赶都赶不走。
国乒长盛不衰的答案就在这些枯燥细节。
冠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把每一次击球都变成条件反射,把每一场队内对抗当成奥运决赛。
全运会只是掀开帘子,让外人瞄一眼后台的齿轮如何咬合。
至于齿轮里那些汗、泪、凌晨的喘息声,只有他们自己记得。
看完比赛,你也许会想,如果能把这种标准化复制到学习、工作、健身,任何领域都能长出属于自己的冠军。
别只羡慕比分,先学他们如何把一天过成365次相同的高标准。
国乒可怕的不是赢,而是把赢写进了日常。
来源:聪明的清风jCJxB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