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才到工匠,如何让柔性制造系统真正“活”起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10:24 1

摘要:当东风猛士“变形金刚产线”能轻松应对48万种定制组合,当AGV机器人、数字孪生等黑科技铺满车间,很多人以为“柔性制造的关键是机器”。但东风猛士科技制造管理总监周本露却直言:“再先进的设备,也得靠‘会思考、能协同’的人来盘活。柔性制造的终极瓶颈,不是机器,而是‘

柔性制造的终极瓶颈,不是机器,而是“人”。


当东风猛士“变形金刚产线”能轻松应对48万种定制组合,当AGV机器人、数字孪生等黑科技铺满车间,很多人以为“柔性制造的关键是机器”。但东风猛士科技制造管理总监周本露却直言:“再先进的设备,也得靠‘会思考、能协同’的人来盘活。柔性制造的终极瓶颈,不是机器,而是‘人’。”

从能打通部门壁垒的复合型人才,到能传递品牌温度的新时代工匠,正是这两类“柔性人”,构成了猛士柔性制造的“软内核”——他们让冰冷的系统有了“应变力”,也让定制化生产有了“人情味”。


能“串场”、具备综合素养的人才最稀缺


在传统车企,“核心人才”往往是“焊装大师傅”“总装老班长”等。但在猛士,产销协同岗、BOM(物料清单)构建岗、新车型项目岗,这三类“贯通型”人才成了“香饽饽”,背后是生产模式的变革迭代。

周本露曾分享过一个典型场景:营销部想推“星空顶定制版”,觉得能抓牢年轻客户;生产部却犯难——加装星空顶要调整内饰装配顺序,会让产线切换时间增加,影响整体效率。“两边都没错,只是立场不同。这时候缺的不是‘懂生产’或‘懂营销’的专家,而是能‘懂两边话’的贯通者。”

这类“贯通者”,正是猛士最急需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要懂生产的“难”:知道哪些定制需求会增加产线负担,哪些调整能平衡效率与个性;也要懂营销的“盼”:明白客户想要的“独特”到底是什么,如何把需求转化为可落地的生产方案;甚至要懂研发的“逻辑”:清楚设计上的小改动,会给供应链和装配带来什么影响。

“以前说‘术业有专攻’,现在在柔性工厂里,‘贯通’比‘精通’更重要。” 周本露说。比如BOM 构建岗也是这个道理,在传统车企里,只要核对好固定车型的物料清单就行;但在猛士,客户A要加“定制侧踏”,客户B要换“越野轮胎”,每个需求都要生成新的BOM清单,还得同步给供应商备料、给生产线调整流程。“要是只懂物料核对,没搞懂生产节奏和供应商周期,很容易造成‘零件到了用不上,产线等零件误工期’的麻烦。”

新车型项目岗也需要“贯通”:传统车企推一款新车,研发画好图、生产调好线,半年就能量产;但猛士光是定制版项目就有很多个,有的要适配特殊改装件,有的要调整底盘参数,还得快速落地工业化。“项目岗的人得像‘总调度’,一边跟研发确认技术细节,一边跟生产协调产线切换时间,还要跟营销对接客户需求,少一个环节都推不动。”

综上,这三类岗位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他们管的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整条链”——只有把研发、生产、营销的 “断层” 接上,柔性产线才能真正转起来。

除了全链条贯通能力,周总还提到全自动化产线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以前的生产线靠人工多,工人只要熟练操作设备就行;现在猛士的焊装、总装车间里,AGV、智能点焊系统成了主力,对人的要求也从“会拧螺丝”变成了“会调程序、能修设备”。

“比如智能点焊系统,要是参数出了问题,以前可能找维修师傅看看就行;现在得有人能看懂焊接数据曲线,知道是程序设置不对,还是传感器出了故障。” 周总解释道,全自动化产线虽然减少了人工操作,但对“技术型工人”的需求更高了——他们得像“产线医生”一样,能快速诊断设备的 “毛病”,还能通过编程优化设备参数,让产线更适配定制需求。

至于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周本露指出,相较于单一技能,具有综合精神素养更为难得。他引用“1000小时定律”说明,在高度专注的前提下,掌握一门技能至精通程度约需1000小时。若每日投入10小时,则仅需3至4个月即可实现。因此,单一技能的习得实际相对容易。

他进一步强调,比技能积累更为关键且更难塑造的,是个人的内在素养。这包括正直的品德与深厚的情怀、清晰的职业规划能力、对美与高级感的认知水平、对原创精神的尊重,以及技术自信等。从“被看见”到“被尊重”,他认为,拥有这些素养的人,将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机遇与认可。


新时代工匠的价值在于将 “创造性灵感” 变为现实


当AGV机器人穿梭于车间、数字孪生系统监控着每一个生产节点,不少人会疑惑:智能设备已能精准完成焊接、装配等工作,“工匠”在智慧工厂还需要吗?

面对这个问题,周本露给出了坚定的答案:不仅需要,而且更重要——在机器擅长的 “重复、标准” 之外,工匠是承接“个性化需求”、传递“品牌温度”的核心力量,他们最独特的价值,就是把客户的“创造性灵感”、生产的“突发难题”,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客户想要一款‘复古风格的917侧踏’,却不愿花几十万开模,也等不起三个月周期——这种时候,机器帮不上忙,只能靠工匠。” 陈总提到的这个场景,正是猛士设立工匠大师工作室的直接原因。在智能制造体系里,机器能高效完成“1000 个相同零件”的生产,却应对不了“1 个独一无二的定制件”——因为这类需求没有标准流程、没有现成模具,需要的是“灵活判断+手工创造”,而这正是工匠的核心优势。

如今,猛士不仅在焊装车间设有钣金定制工作室,还计划在总装车间新增改装工作室,就是为了承接更多“机器力所不及” 的需求,工匠可以用创造性的手工,填满“个性化需求”的空白。

而且,工匠的每一次手工操作,都是在为产品注入“情感价值”。比如猛士某款定制车型的“星空顶”,虽然基础框架由机器安装,但星星的亮度分布、灯光渐变节奏,却是工匠根据客户需求手工调整的。“当客户坐进车里,看到完全符合自己心意的星空顶,那种‘被重视’的感动,是机器按程序生产出的标准化配置给不了的。” 周本露说,这种“温度感”,正是高端豪华品牌与普通品牌的核心差异,而工匠就是“温度的载体”——他们用多年沉淀的手艺,把品牌的“匠心”转化为客户能触摸到的细节。

可以说,没有工匠的 “灵活创造”,再先进的智能系统也只是“冰冷的框架”;只有工匠与智能设备协同发力,柔性制造才能真正“活”起来。

既然工匠如此重要,那么像猛士这样的智慧工厂,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工匠?周本露指出,新时代的工匠,是“传统手艺”与“现代能力”的结合体,核心特质可总结为“三大基础+三大素养”。

首先,工匠需要具备“三大基础”:一是“扎实的认知储备”:工匠不能只懂“动手”,还得懂“原理”——比如焊装工匠要清楚车身结构,知道哪些零件能改、哪些改动会影响安全;总装工匠要了解电子设备的运行逻辑,才能精准调试定制功能。“连生产流程都不懂,怎么解决定制难题?” 这需要多年行业经验的积累,是成为工匠的“敲门砖”。其次是“超强的动手能力”:遇到问题能快速锁定症结,拿到零件能立刻上手操作——比如胡德勋工作室的工匠,能在几天内完成别人几周都做不好的钣金改造,靠的就是“手快、眼准、心细”。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创造性思维”:所有重复劳动早晚会被机器取代,但工匠能把客户的“灵感想法”变为现实,工匠不仅要做出来,还要兼顾车身强度与使用便捷性,这就是“创造性”的体现。

周本露认为工匠需要具备“三大素养”,一是 “热忱”,只有真正热爱这份工作,才会愿意为了一个细节反复打磨,比如为了让定制保险杠的手感更细腻,工匠可能会反复打磨十几次。二是 “经验”,面对复杂问题时,经验能帮工匠快速找到解决方案,比如设备类工匠遇到AGV故障,能凭经验排除常见问题,避免长时间停产。三是 “学习能力”,智能设备更新迭代快,工匠必须持续学习新技能,比如学习智能质检系统的参数设置,了解AGV的编程逻辑,才能跟上工厂智能化的步伐。


结束语


从能打通全链条的复合型人才,到能传递温度的新时代工匠,猛士的实践证明:柔性制造不是“机器取代人”,而是“人用活机器”。

复合型人才让系统“连得通、转得顺”,解决了“效率与协同” 的问题;新时代工匠让生产“有个性、有温度”,填补了“机器力所不及”的空白。二者共同构成的“软内核”,才是让“变形金刚产线” 真正“活”起来的关键。毕竟,机器能搭建框架,但只有人,才能赋予柔性制造“应变的智慧”与“情感的温度”。

这或许也是中国汽车产业迈向高端化的重要启示:比起追逐更先进的设备,培养更多“柔性人”,才是突破柔性制造瓶颈的核心密码。

想要了解更多猛士智造的人才管理心得吗?欢迎前往视频号【汽车人才研究会】预约直播,东风猛士科技制造管理总监周本露将为大家精彩呈现东风猛士柔性制造与高端定制背后的故事。

来源:汽车人才研究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