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支队济源中队‖南征(二)济源启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7 01:03 1

摘要:1949年的春天,正值济源县二期土改和整党工作攻坚阶段。土改使解放区穷苦农民翻了身,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地种,娶了妻、生了子,当家做了主人。对于济源老区人民来说,这是一段极其舒畅而美好的时光。

济源启程

1949年的春天,正值济源县二期土改和整党工作攻坚阶段。土改使解放区穷苦农民翻了身,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地种,娶了妻、生了子,当家做了主人。对于济源老区人民来说,这是一段极其舒畅而美好的时光。

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1949年2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军事形势和准备随军渡江南进干部的指示》。根据国民党可能将主力撤出长江南岸、不准备集中兵力防守南京等城的战争形势,原定五六月份提前至4月份南渡长江的行动又将提早一个月,着华野、中野准备3月渡江,占领镇江、芜湖之后,占领南京,然后逐步占领苏杭。中共中央明确指示:华北局所担任的1.7万干部,应于1949年2月底先期集中8000人于石家庄,交华东局率领,随华野、中野向江南前进;其余干部于1949年3月底集中并训练完毕,随林罗①南下,使用于湘鄂赣三省及两广方面。

面对紧迫的调干形势,华北局再次部署南调干部问题,决定由太行、太岳两区先期组成南下区党委,组建第一批南下干部,于河北武安集训,随时随军南下。南调干部的命令传到济源,济源县委立即召开全县县、区两级干部动员大会。按照太行、太岳两区共同组建一个南下区党委的既定计划。隶属华北局太岳区的济源县需要调备可以接管一个县的成建制班子,县委书记尹发祥同志在动员会上传达了太岳区党委和地委的指示,号召广大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为解放江南人民,为党的伟大事业积极报名。

早在1948年冬,中共济源县委已根据太岳区指示,按照德才兼备和双线配备的原则,做好了外调干部的准备。太行太岳两区党委对选调的南下干部提出要求:党性强、政治觉悟高,有一定工作经验和领导能力,身体健康,作风正派。选调干部的原则是:既要服从全局、适应新解放区各项工作的需要,又要兼顾当地巩固和发展老区的工作,具体规定了五个条件:第一,在整风审干中有政治问题未作结论的不调;第二,整编中有严重违纪问题未作处理者不调;第三,调出与留在老区工作者务必两者兼顾,均须保留一定骨干,调出干部必须称职;第四,身体虚弱者不调;第五,妇女干部必须是区级以上,身体强壮,不得带小孩。

同整个华北局一样,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太行、太岳两区不断调出干部,这一次有的地方已是无干部可调。而此时的两区干部多是土生土长的干部,要离开朝夕相处的亲密战友,离开水乳交融的人民群众,离开刚刚开始的美好新生活,加之时间紧、数量大、要求高,南调干部存在相当难度。

把最好的人才选调南下,这是历史使命的必然。为了北方人民的解放,无数老革命老红军抛家舍业,离别父母妻儿,不远万里从南方到北方,解放北方人民。这一次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解救南方人民,北方老解放区也必然会全力支持南方。在当时的老解放区,到处传唱着这样一首歌:

滚水快开锅,再加上一把火。

封建老根要刨掉,不能再让它活。

今年要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毛主席、朱总司令的老家在南方。

万里长征到北方,把我们解放。

我们要解放全中国,学习他们的好榜样。

1949年的春天,春光灿烂。比这春光更火红热烈的,是老区人民“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火热革命激情。全国胜利形势的鼓舞,加上之前先后进行的1947年“三查三整”运动和1948年“整风整党”教育,济源县各级各类干部的政治觉悟、革命热情空前高涨,很快掀起了报名热潮。据《中共太岳区四地委南征干部简结报告》,济源县参加动员大会105人,主动报名105人。有的干部没有参加动员会议,得知会议精神后,主动谈思想,恳请报名。短短几天内,济源全县即有137位同志报名南下。

济源县委在自愿报名和兼顾地方的原则下,从县到区,将党、政、群干部全面排队,对现有干部一分为二,即一半调出南下,一半留在当地坚持工作。经过全面平衡、逐个审定,全县共批准县、区两级干部98人(女干部3人),另有卫生员2人,通讯员14人,炊事员8人,共122人。他们中年龄最大的44岁,最小的18岁,平均年龄29岁;共产党员95人;县级干部8人,区科级干部38人,均占当时济源县全部县、区主干的一半左右。太岳区选调三地委组织部干部科长王安珍(山西离石人)任济源南调县委书记,济源县副县长赵守训任济源南调县长,济源县武委会主任李岳任济源南调县武委会主任,正式组成济源南下县委和县、区党、政、群全套班子。

中共中央华北局太岳区济源县南调干部名单(122人)

王安珍、常建业、李检、冯德明、杨力进、黄存忠、于晋来、罗效良

宋斌、杜森华、郭家宽、商建中、董顺扶、沈玉山、卢景涛、孔繁振

王贵谦 常福旺 吴转运 石明山 陈家祥 颜明卿 林彬 李绪文 李继英 高恒禄 孔繁琮 杨杰 赵守训 李纲 郑毓秀 张子亨 张文恒 张升温 卢广宇 李建珍 苏志儒 杨凤亭 孙仁强 原家祥 谭国全 成富物 赵维天 张战元 成毅 闫兆和 赵承发 赵延堂 李允超 李昌隆 李修吉 张惠民 徐通儒 赵维华 酒同云 王同叉 侯永茂 黄存节 王世禄 王文科 李岳 李传玉 杨兴礼 赵功成 原义升 张耀南 赵嘉斌 卫广华 卢国华 朗恒有 张福隆 杜志奇 王者明 宋景军 李中才 董杰 任玉贤 苗鸿文 刘子荣 王绍忠 牛焕兴 段庆凯 崔汝山 赵显章 吴光轩 张道荣 崔如富 卢志国 田福堂 王维恒 张占熊 卢元汝 王济民 李喜荣 赵永坤 苗继武 原永兴 韩德有 贾明荣 李东方 杨希华 苗廷献 黄本隆 原雨兴 常水 莫玉林 陈永祥 吴继德 杨佩山 孔繁兴 赵国荣 赵体太 赵年顺 李继纲 张新迎 周恒彦 王成端 韩廷秀 张胜昌 孟凤英(女)

张文良(女)、张凤英(女)

济源位于河南省西北边陲,北靠太行,南临黄河,是太岳抗日根据地重要的南北通道,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济源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1927年即成立了中共济源党支部。土地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黄背坪起义和沁济暴动。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建立了杜八联、大河里、王屋山等抗日根据地,成立了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和王屋县民主政府,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济源人民进行了争取和平民主和保卫解放区的斗争,全力支援战略进攻,成为太岳部队南下中原、战略进攻的前进基地和可靠后方。在济源县122名南调干部中,很多干部都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既有武装斗争的经历,又有建党建政和从事经济建设、群众工作的经验,他们是济源县委的各级骨干力量,也是一支久经考验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副县长赵守训,时年35岁,青年时代就怀抱救国救民志向,22岁参加革命,组织青壮年抗日自卫队抗击日军,1939年参加晋豫边游击队,1943年孤

身赴国民党区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争取济源一区李宗轩率部改编为济北抗日游击大队,并任教导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济源县副县长,领导济源人民同敌军土匪做斗争,发动广大农民参加土地改革开展生产,组织济源群众大力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为济源县解放和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

县武委会主任李岳,时年44岁,是此次南调干部中年龄最长的一位。1937年在党的影响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任晋豫边游击支队特派员、保卫科侦察科长。抗日战争后期,先后任太岳区沁水县(山西晋城)、王屋县公安局长,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王屋县武委会主任、济源县武委会主任,为支援解放战争,保卫群众利益,维护社会治安,巩固解放区屡建功勋。

县武委会秘书黄存忠,1941年参加石板村群众自发组织的农民抗粮自卫队,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工作。解放战争期间,参与建立长泉兵站,积极筹集军粮、军布、军鞋,保证粮草物资供应,支援陈谢大军强渡黄河。

县四区分委副书记杜森华,19岁时投身抗日,参加抗日自卫团,多次为八路军传送机密文件,秘密护送党的干部,曾在1942年护送到延安与周恩来会谈的李姓朝鲜人过黄河。

县四区武委会教导员李传玉,18岁参加革命,战争年代在杜八联先后参加200余次大小战斗,多次立功受奖,是太岳区特等战斗英雄。

县五区副区长张战元,19岁参加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为抗日游击队传递情报,掩护游击队做秘密工作,为陈谢大军强渡黄河征兵、征粮、征军鞋。

这些南下干部,几乎每一位都经历过党性和亲情的激烈斗争。他们多数家境贫寒,在革命斗争中翻身做主,有了土地,过上了幸福生活;他们有的家有妻儿,有的尚未婚配;有的尚有兄弟姊妹,有的甚至是家中唯一的劳力。让他们抛弃眼前来之不易的美满生活,步入江南战火弥漫、流血牺牲的险境,无疑是一场深刻的灵魂革命,一场尖锐的人生考验。但是,除了极个别干部逃避南下、拒绝南下之外,绝大多数干部都积极要求南渡长江,解放江南。县武委会主任李岳,不但在母亲的支持下带头坚决南下,还动员母亲帮助其他干部坚定南下决心;四区副区长赵维天的父亲语重心长地支持独子南下:你已在党,是共产党的儿子,不单是我的儿子,党同意了,我也同意;五区副区长张战元因一位山西籍南下干部探家未归,临时替补南下;三区秘书王贵谦的母亲趁他熟睡时拿走他的衣物阻止独子南下,他苦苦哀求母亲,3天后走山路在晋城赶上大部队……在革命胜利的鼓舞下,南下干部们排除一切困难,毅然坚定地选择这项光荣的使命。

为了解决南下干部的后顾之忧,华北局制定了《关于南下干部生活待遇及装备暂行办法》,太行、太岳区党委还对南下干部提出了五点照顾:一是南下干部家属按军属待遇;二是家庭经济困难的给予补助;三是家中缺乏劳动力的由区村给予代耕;四是南下干部家属在农村的可以批准探亲;五是女干部不能跟队行军的暂不南下,等新区环境安定后,派专人来接。为了适应战争环境和随军南下行动的方便,绝大多数南下干部的爱人都留在原地,有几位南下干部家在外省,党组织将其爱人送回原地暂住或学习,等待南下。

南下干部名单确定之后,济源县为南下干部放假5天,用于交接工作、安置家庭,限期集中县城,统一前往地委驻地山西晋城。出发前,济源县委为南下干部准备了便餐,召开欢送大会。欢送会上,留县工作的同志作了报告,动员留下的同志加倍努力工作,肩负起更重要的任务。李岳代表南下干部向县委表达决心,一定要打过长江去,为江南人民服务,一定不会忘记党的恩情,请党和人民放心。县委号召大家去者愉快,留者安心,给南下同志更大的精神鼓励。会后,100多位南下干部在县城合影,记录下这一永恒的历史时刻。

100多名干部随军南下,这是济源县从未有过的一件大事。他们出发时,全县城镇山村又一次掀起父母送儿女、妻子送丈夫、亲戚朋友兄弟相送的动人场面。不少村庄的干部、群众敲锣打鼓,远道相送。南下干部们都带了一小包家乡土,据说吃了家乡土可以适应异乡的水土,思念故乡的时候也可以看看家乡土。在豪壮振奋人心的欢送声中,南下干部们辞别家乡亲人踏上南下征途。

1949年3月8日,济源南调干部由赵守训、李岳带队,从济源启程,行程210余里,于3月10日到达太岳三地委驻地晋城。太岳专署发给每人单衣制服一套、鞋三双、油布一条、蚊帐一床,增发两个月津贴和路费。3月12日乘专署组织的敞篷运货卡车,行程240余里,当天傍晚到达太岳区南下干部集中地长治。对绝大多数南下干部而言,这辆敞篷运货卡车是他们人生中乘坐的第一辆汽车,汽车减轻了徒步行走的劳累,却也带给他们意想不到的惊吓。3月12日早晨,卡车刚出晋城东口,一位外地同志便从颠簸的车上摔到地上,不治而亡。这让南下干部对以后行军中的乘车提高了警惕。过了山西高平城,天上飘起雪花,大家用油布遮头,在颠簸的卡车上,冒雪行至长治。

3月17日,太岳区党委召开随军南下干部欢送大会。太岳行署主任牛佩琮、区党委组织部长郭钦安分别作了形势任务分析报告和重要讲话,指出干部南下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嘱咐南下干部好好学习接管新区城市的方针政策和有关规定,把老解放区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优良传统带到新区,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团结当地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为解放新区、建设新区努力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争光,为老区争光。太岳区第二地委书记、太行太岳南下区党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刘尚之代表南下干部在会上致答谢词,感谢区党委和全区人民的培养教育和嘱托,并表示全体南下同志会坚决服从调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更好地为新解放区人民服务。

太岳区党委赠送给每位南下干部一个纪念笔记本,上面印着“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十个红字。这个小小的笔记本,激励着无数南下干部坚定南下信念一路行军,很多南下干部甚至终生完好保存着这个笔记本。南下,从北方到南方,从黄河怀抱到长江南岸,从生养于斯的故土到陌生遥远的他乡,一个决定,一次出发,意味着从此背井离乡,意味着和父母妻儿两地相隔,甚至意味着再也没有机会踏上家乡的土地,再也不能听到熟悉的乡音。南下是考验,南下是付出,南下是奉献,南下是播撒火种。从某种意义上说,南下,也是永诀。

来源:3C捕快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