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人的接力守护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10:24 1

摘要:一群研学孩子的欢笑声打破了宁静。“范叔叔,你做过最酷的事情是什么?”有眼尖的孩子认出了这位在网络上讲述清凉山故事的“网红”,雀跃着围了上来。

范建国抄录题记 受访者提供

清凉山的晨雾还未散去,范博沿着石阶又一次登上印月亭。站在这里极目远眺,巍巍宝塔、滚滚延水的景象尽收眼底。

一群研学孩子的欢笑声打破了宁静。“范叔叔,你做过最酷的事情是什么?”有眼尖的孩子认出了这位在网络上讲述清凉山故事的“网红”,雀跃着围了上来。
“守石头。”范博目光定格在孩子们身后林立的“石头”上,“准确地说,是和我的爷爷、父亲我们三代人,接力守护咱黄土地的千年文脉。”
乱石堆里扛出清凉山
延安多石窟。星罗棋布的300余处石窟,总量占全省近三分之一,是黄土高原独特的艺术瑰宝。
“凿山成石宇,馋佛一万尊。人世亦稀有,神功岂无存。”范仲淹笔下盛赞的清凉山石窟,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为陕北五大石窟之一。同样珍贵的,还有遍布山崖的50余处历代摩崖题刻。
时间回溯到20世纪70年代,这里的石窟石刻与山体民居混杂,石窟被占、瓦砾堆积,景象破败不堪。
1980年,延安民众剧团美工范景华接到清凉山文物管理处筹建处邀请——“修复”清凉山。
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疙瘩”,咋能被糟蹋?这位43岁的陕北汉子二话不说,毅然投身文保事业。
抢救性修复文物,听着光鲜,实则是个苦差事。
筹建初期,资金短缺、经验匮乏、人手不足……困难接踵而至。范景华和同事们白天化身“搬运工”,钻进阴湿洞窟清理砖石,夜里挑灯绘制修复方案,一熬就是大半宿。
“每次去山上找父亲,总看到他灰头土脸的,手上布满老茧,裤腿灌满泥土,就像个民工。”范建国印象深刻,清凉山的洞窟、佛像、石刻,就是在父亲及其同事的手扛肩挑中一点点修复起来的。
到了1983年,清凉山正式启动仿古建筑修建工程,彼时全延安也找不出几个懂行的人。
没人才咋办?范景华又一头扎进文物营造类书海,啃读晦涩字词,记笔记画图纸,辗转西安请教专家,逐渐成了延安古建筑领域的“行家里手”。
干一行爱一行,这是范景华的人生信条。
为给印月亭和殿宇做彩绘,他在脚手架上一爬就是4个月,一天下来腿脚肿得走不动路。凭着这股子拼命劲儿,他用最正宗的旋子彩绘技法,一笔一画勾勒清凉山文脉。如今,那些红、蓝、金相间的三色彩绘,依旧鲜亮如新。
设计万花山木兰陵园、杜公祠,参与太和山道观重建……范景华做得远不止这些。他还编写《浅谈宋代石窟造像的艺术风格》《文物基础知识讲义》等,悉心培育本土文保人才。
“父亲那一辈人,真是把工作当成使命,干起活来没日没夜。现在延安能看到的亭台楼阁,大多是出自父亲之手。”范建国说。
10余年时间,清凉山从乱石堆里“长”起来了,范景华却倒下了。1992年,55岁的范景华积劳成疾,逝世后长眠于清凉山——这座他用生命守护的山。
脚步丈量出文物家底
清凉山麓,洞窟里形态各异的万余尊佛像,是范建国最亲密的老伙计。
“我们现在细心一点,后人研究就少走些弯路。”这是他从事文物保护工作40年里,常挂在嘴边的话。
然而,守护的种子并非一开始就有。年少时,范建国目睹父亲的艰辛,满心不解:干得多,挣得少,累死累活图个啥?
1983年,从部队退伍的范建国,按当时政策被分配到清凉山。“都是些石头疙瘩,有啥意思?”心中纵使一百个不愿意,他还是硬着头皮踏上了父亲走过的路。
转变发生在1987年。范建国参加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两年时间,从榆林到延安,他翻山越岭走遍了陕北的山峁沟梁,跟着前辈们饿了啃干粮、渴了喝泉水,把遗址、陶片信息详细记录在册。
“在富县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时,我挖到一把墨玉石斧,捧着玉斧的手都在抖。”30多年过去,范建国仍难掩激动:那一刻,仿佛在与老祖先跨越千年对话,才理解父亲为何会对文物这般痴迷。
冰冷沉默的文物,开始在他心中变得鲜活、滚烫。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陕北石窟调查中,范建国成了队员眼中的“魔鬼队长”。大到遗址出土地点、小到陶片土层深度、环境,他都要求必须实地核对,一一记录,细之又细。
2011年,为参与编写《延安石窟碑刻题记》,他甚至顾不上操持儿子范博婚事,一心扑在工作上。这套著作出版后,在陕西文物界引发强烈反响,而范建国最骄傲的是:“把延安石窟家底摸清了,以后保护就有方向了。”
清凉山的青石板上,日出日落间,留下了范建国长长的身影。40年里,他做的事不胜枚举:维修琉璃塔塔基、加固万佛洞危岩、安装通风除湿设备、重建清凉碑林……
“文物保护虽然清贫、繁琐,但会越做越上瘾。”退休后,范建国被聘为延安市文物研究院专家,还是见天往清凉山上跑,往守护文物一线蹲。“跑习惯了,闲不住。”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他主动请缨与儿子范博同“上阵”,成为全市目前唯一参加过3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文保人。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清凉山的名胜古迹,诉说着延安厚重的历史底蕴,见证了这片热土的峥嵘岁月。延安时期,中央印刷厂、新华广播电台、解放日报社、新华书店等机构设立在这里,因此也被誉为“红色新闻山”。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中共七大开幕时,陈毅元帅曾赋诗评价清凉山上燃起的新闻之火。
如何守护好“双国保”?
范博是在清凉山长大的。“回”到清凉山工作后,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心头。作为80后,他深知在文旅融合时代,文物不能“藏在深闺”。
“光靠讲解怎么够?得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播。”范博开启线上宣传,在抖音、微信、视频号介绍清凉山文物、红色故事,累计浏览量破千万,不少网友留言“想去清凉山看看”。
在文创领域,范博同样敢闯敢试。他和同事们精心谋划成立“清凉文创”品牌,设计推出“把延安带回家”冰箱贴,将宝塔山黄土和延河水融入其中,线上线下销售火爆。
清凉山有了更多“新玩法”。“清凉山·延河宴”文旅夜游、清凉山桃花季摄影大赛、“寻根红色新闻山体验小小印刷工”红色研学……一系列精品文旅项目,让清凉山再次被“万众瞩目”。
来自鄂尔多斯的游客李远和家人参观后,连连感叹:“这里有历史底蕴和红色印记,文创别出心裁,体验非常好。”
“我们这代人只会守,现在年轻人头脑活,把文物活化利用做得很好,这样文物才能发挥启迪教育作用。”向来对范博严苛的范建国,罕见地坦露出肯定与赞许。
范博心中窃喜:“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其实范博本可以有更好的选择。这些年,他组乐队、做餐饮、当导游,做得有声有色,但最后还是回到了爷爷和父亲奋斗过的地方。
“为了避嫌,爷爷在任时不允许我父亲入党,父亲在任时让我停薪留职自己闯荡,直到父亲退休我才正式回归单位,再三申请后‘回’到清凉山。”范博内心笃定,“清凉山于我而言就像家,爷爷在这里修文物,父亲在这里守文物,我要接好‘接力棒’,将这里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邀请大家有空来清凉山走走,看看爷爷彩绘的印月亭,摸摸父亲加固的石窟,听听我们三代人的故事。相信你会像我们一样,爱上这座山,爱上这座城。”空闲时,范博又开始录制短视频。
清凉山的银杏,黄了又绿,绿了又黄。仿佛黄土地上默默耕耘的文物守护人,一代接一代,从未停歇。

来源:延安日报

来源:城市图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