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场抓捕是在11月12日发生的。被逮的是一对母女,53岁和25岁,警方说她们平时以风水、算命为名接活。这些东西可不是摆设——现场有40克金条、赌场筹码、多张他人名下的银行卡,还有一叠手写的“命理分析”资料。警方把账本、手写报告和那些银行卡当成串案的线索,认为这
警方在悉尼一栋豪宅内抓了两名华人女子,现场查获大量可疑物品:
那场抓捕是在11月12日发生的。被逮的是一对母女,53岁和25岁,警方说她们平时以风水、算命为名接活。这些东西可不是摆设——现场有40克金条、赌场筹码、多张他人名下的银行卡,还有一叠手写的“命理分析”资料。警方把账本、手写报告和那些银行卡当成串案的线索,认为这是有组织的诈骗加洗钱操作。
按警方梳理的流程,这套把戏挺有套路的。先是靠一种“熟人感”接近人,目标多数是越南裔移民。很多人刚到澳洲,日子紧、语言又不太顺,身边又没多少可以信赖的人。母女二人会在社区活动里出现,或通过熟人介绍,开始聊家常,慢慢把话题引到“你最近不顺是因为这个”的方向。给人的感觉就是既亲切又专业,一套话术下来,信任就慢慢搭起来了。
接下来就是“命理分析”环节。她们会做一份看起来很专业的手写报告:受害人的出生时间、家庭状况、哪里犯煞、为什么运气差之类,一条条写得挺明白。然后提出解决办法,说要做某些仪式、买些特定物件,还会具体点出需要多少钱。这一步很关键,她们不会要小打小闹,而是鼓励受害人办大额贷款。受害人往往本来就有压力——失业、看病、刚移民生活不稳——听到“借钱改运,三个月会好”,一着急就去银行或网贷平台办了贷。
钱一到她们掌握的账户,马上有下一步动作:分流、转走、洗白。警方怀疑这笔钱不会在澳洲待太久,先转到东南亚多个账户,再通过复杂路径回流国内。那堆写着“改运”“供奉”的借款用途也是证据之一,但银行当时并没有因此把这些贷款申请拦下来。警方在搜查中发现的账本和转账路径,把整套流程写得很清楚——从心理攻陷到操作性借款,再到资金分流,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像流水线似的反复运作。
受害者不敢报警、选择沉默,也是这个骗局能持续的原因之一。很多人担心丢面子、怕亲友责怪,或者害怕影响移民身份;再加上语言和文化隔阂,求助不容易。母女二人会特意利用这些弱点,用同样的语言、习俗拉近距离,参加节日、讲相同的故事,让对方觉得“这人跟我是一伙的”,信任一旦有了,防备就松了。
案发现场那些手写的命理报告尤其刺眼。有些文件里直接列出受害人该去银行办什么贷、要带哪些材料,甚至有一条条写明转账路径和要分给自己的“服务费”比例。看到这些,侦查人员判断不是碰巧骗一个两回的把戏,而是有预谋、有模版的反复操作。再看那几张别人的银行卡和赌场筹码,警方怀疑资金在澳洲境内被多头分散,然后走复杂通道转出境外,赌场筹码、金条可能是掩饰资金流向或者短期储值的工具。
这种“借钱改命”的套路并非澳洲独有。近几年在加拿大、美国也出现过类似案子。比较出名的有2023年多伦多那起灵修导师案,受害者被诱导借贷参与所谓的“修行计划”,损失巨大。国内监管层面也在关注这类诈骗。就在这起悉尼案发生前一周,中国公安部发了通报,点名网络算命鼓动人借网贷的做法在蔓延。再往前,2025年10月,B站和抖音曾下架两百多个售卖“借钱改命”内容的账号,说明这种话术在网络上也挺活跃。
回到这起案子的细节,警方在屋里找到的那些东西把流程串成了线索:命理报告里会写明受害人具体信息和操作步骤,银行卡用于接收或转手款项,赌场筹码和金条说明了资金流动和掩饰手段。执法人员在搜查中把这些都列为重要物证,并据此判断有更大的组织结构在背后运作。现在他们在追查这些钱的最终去向,重点盯着与东南亚有关的转账线路。
一个常见的受害场景是这样的:某位越南裔家庭主妇刚来澳洲半年,丈夫工作不稳,家里有人要看病,生活压力大。母女“算命师”约她几次,顺着她的焦虑把痛点说准,然后提出一个看似周到的“操作方案”:哪家银行贷款更容易,贷多少合适,怎么填写用途,怎么转账给指定账户。受害人心里其实犹豫,但被说服后去办了大额贷款,把钱打到指定账户,然后发现“服务费”被先抽走一大笔,剩下的根本没给她交到所谓的供奉或仪式上。
社区内部的提醒和传播也在起作用。案件被媒体报道后,越南裔社区里有人开始互相告诫,注意那些“改运”说法。与此同时,警方也呼吁有类似经历的人站出来提供线索。银行在这事里的角色也被放到放大镜下:有受害者在贷款申请里直接写了用途与算命有关,但审批并没有被拦下。这反映出在面对带有“灵性服务”标签的资金时,金融体系缺乏及时管理和报警的机制。
警方说,案件已进入司法程序,正在进一步取证、追查资金流向和可能的同伙网络。与此同时,社区和监管层面的关注不断升温,大家在讨论怎样提高警惕,避免再有人掉进类似的坑。警方也在继续核查收到的线索,希望找到更多受害者和相关证据
来源:一个人很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