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北京卫视!走进《大先生》胡正寰院士!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10:06 1

摘要:为他日后的科研之路筑牢了最坚实的根基他看到一种“用轧制方法生产钢球”的新工艺“将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我的毕生追求。”这些都是他亲手调试、轧制成形的“宝贝”他的学生吴任东是在特大型锻压机领域九十一岁的他依然…

六十余载深耕零件轧制技术

用“钢铁强国”的初心

让中国从这一领域的追赶者

成为世界先进水平的领跑者

今天,21:05!

听他讲述“钢铁强国”的故事

邀您一起收看!

可通过“北京时间”观看直播

“钢小伙”的强国梦

1952年,新中国百废待兴

粮食与钢铁,是彼时国家最迫切的需求

18岁的胡正寰

怀揣着“钢铁强国”的理想

考入刚成立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

成为北科大首届学子

二排右三为胡正寰院士

大学时光里,他勤勉好学

不仅吃透书本理论

更格外珍视工厂实习的机会

陈先霖院士那句

“只有工程实践才能检验理论是否创造价值”

深深烙进了他心里

右一为胡正寰院士

那些直接触摸钢铁、亲历生产的日子

为他日后的科研之路筑牢了最坚实的根基

这份亲力亲为的经历

更让他笃定

科研不能悬在空中,要落地生根

要为国家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

一颗钢球引发的“技术革命”

技术创新助力科技“大国”到“强国”

1958年,翻阅外文资料时

他看到一种“用轧制方法生产钢球”的新工艺

比锻造效率高十几倍

生产环境好,材料利用率高

“这是机器零件生产的变革,

更是冶金轧制技术的突破!”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燃起

要让这项“革命性”技术在中国落地生根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胡正寰团队喊出

“大干一百天,国庆把礼献”的宣言

40天,他们日夜奋战,完成实验轧机图纸设计

60天,学校工厂突击加工,轧机最终顺利成型

反复试验、不断调试

1958年国庆前夕

随着“扑通扑通”的声响

一批钢球成功轧出

这声音,也宣告中国在这一领域

从零起步迈向自主探索

左一为胡正寰院士

197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制造的

大型斜轧钢球轧机研制成功

1979年,第一台两辊式楔横轧机问世

1991年,央视新闻联播向世界宣告:

“中国轴类零件轧制技术居于世界先进地位!”

胡正寰团队一步步地坚守与突破

让中国成为

世界上少数掌握这项高新技术的国家之一

跨越实验室与生产线的鸿沟

要把成果推到生产线上

“将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我的毕生追求。”

胡正寰深知

科研成果不能只躺在实验室里

要走进工厂、服务生产,才能真正体现价值

但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隔着一道鸿沟

胡正寰常对学生说:

“实验室1%的好球是成功,

工业生产1%的坏球是失败。”

成果转化初期

小批量试产不到10万粒钢球的生产过程中

设备事故就发生了十几起

螺丝断过、轴承碎过、轴扭曲过

甚至机器都倾翻过

“吃尽苦头、伤透脑筋”,但他从未放弃

团队先后攻克轧机孔型设计、

工艺参数确定、质量检测等一系列难题

斜轧技术历时16年落地产业

楔横轧技术用6年推广成功

300多条高效绿色生产线遍布全国27省市

18条出口到美国、俄罗斯、日本、土耳其等国

累计产量超600万吨

这些成果如今广泛应用于

汽车、拖拉机、发动机等领域

仅凸轮轴一项,全国年产约700万根

每年节材2万多吨

九十一岁,他的奋斗仍与国同行

走进胡正寰的办公室

一面展示墙格外醒目

直径8毫米到165毫米

长度20毫米到1200毫米

的各类轴类、球类样品整齐排列

每一件他都如数家珍

这些都是他亲手调试、轧制成形的“宝贝”

六十余载深耕,他收获满满

国家级奖项4项,省部级一、二等奖10多项

成果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成果选集》

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5本

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名

他的学生吴任东是在特大型锻压机领域

做出重大贡献的青年科学家

谈及恩师,他深情地说道:

“从老师身上,我学到了持之以恒,

更学到了理论必须结合实践。

车间里的实践经验,让我受益终生。”

对胡正寰而言,科研没有终点

九十一岁的他依然在探索新的技术领域

依然在为成果转化奔波

依然在践行“钢铁强国”的初心

从18岁的“钢小伙”到91岁的“科研泰斗”

变的是年龄

不变的是他坚持一生的信念

要让科技成果真正成为

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2022年,胡正寰与夫人余雪子

用个人积蓄向学校捐出300万元

设立“胡正寰余雪子教育基金”

专门奖励学术科研、创新创业突出的学子

这份捐赠藏着他们教书育人的初心

装着献身科研、教书育人的情怀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