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劝告:糖尿病人牢记3不吃,2不做,天气渐冷,别马虎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0:12 1

摘要:气温转凉后,糖尿病人的身体代谢常常出现轻微的“迟钝”反应,血糖波动也会随之加剧。寒冷不仅让血管收缩、外周循环减慢,还会引发交感神经亢奋,使肝糖输出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这意味着,即使饮食和用药不变,血糖也可能不稳。

气温转凉后,糖尿病人的身体代谢常常出现轻微的“迟钝”反应,血糖波动也会随之加剧。寒冷不仅让血管收缩、外周循环减慢,还会引发交感神经亢奋,使肝糖输出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这意味着,即使饮食和用药不变,血糖也可能不稳。

近期《中华糖尿病杂志》刊登的一项多中心流行病研究指出,冬季糖尿病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比夏季高出约0.7毫摩尔每升,而餐后血糖上升幅度更显著。

这一数据背后隐藏着生活细节的巨大影响,尤其是饮食与习惯,成为控糖成败的关键。医生常提醒:三不吃,二不做,并非口号,而是每一个细节背后的代谢逻辑。

第一不吃,是“不吃隐藏糖”。 很多人误以为只要不吃甜食就安全,其实不少“无糖”食品藏着陷阱。所谓无糖饼干往往使用麦芽糖醇、山梨醇这类代糖,它们在小肠仍能被吸收,尤其大量摄入后一样会升高血糖。

2023年《中国临床营养杂志》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发现,糖尿病人连续两周食用含代糖饮料后,肠道菌群出现显著变化,短链脂肪酸生成下降、炎症指标升高,说明这些“零糖替代”并不完全安全。

对策并不复杂,选择食物时要看营养标签中的“碳水化合物总量”,而非仅看“糖”这一项。购买零食或饮料时,若每百克碳水超过20克,即便标着“无添加糖”,仍然需要警惕。

第二不吃,是“不吃高脂肉”。 天气冷,很多人喜欢火锅、烧烤、红烧肉,认为吃油暖身,殊不知此举与糖尿病是“双刃剑”。高脂饮食会导致肝胰脂肪堆积,使胰岛素的作用受阻。

这一过程类似于在锁孔里塞满灰尘,钥匙再好也转不动。上海华山医院内分泌团队的临床观察显示,高脂肉类摄入频率超过每周四次的糖尿病人,其胰岛素抵抗指数比普通饮食组高出约28%。

在血糖完全稳定前,肉类应以去皮禽肉、鱼虾、豆制品为主,烹调以蒸或炖替代煎炸。若一定要涮火锅,可以采用“上菜先下青菜”的顺序,利用蔬菜中的膳食纤维减缓脂肪吸收。

第三不吃,是“不吃过热食”。 很多患者冬天喜欢喝滚烫的汤或茶,感觉暖胃,但热食超过65摄氏度就可能刺激咽喉与食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

研究发现,这种慢性刺激可导致胰岛素信号受损,影响葡萄糖利用。2024年《实用糖尿病学杂志》报道:长期偏好高温饮食的患者,其糖化血红蛋白平均高出0.5个百分点。建议用温度觉察法——当碗边能自然接触而不烫手时入口最合适。食温平稳,血糖也随之平稳。

接下来的两不做,往往比饮食更难。第一不做,是不久坐。 寒冷季节活动减少,血糖因此“悄悄爬升”。久坐状态下,肌肉就像停产的工厂,葡萄糖无法被利用,只能滞留在血液中。

北京协和医院最新临床数据显示,每增加两小时久坐,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平均上升0.25毫摩尔每升。解决方式不是空喊“多运动”,而是切分时间。

可采用“25+5模型”:每坐25分钟必须起身活动5分钟,如缓步走动、踮脚尖、抬腿十次,让下肢肌肉像开闸放水般重新启动代谢泵。每次活动虽短,却能让胰岛素敏感性提高约10%。

第二不做,是不熬夜。 很多糖友自认为白天控制得当,却忽略了夜间的代谢重置。夜晚是胰岛素“检修系统”的时间段,睡眠不足使皮质醇持续升高、肝脏糖异生增强,相当于在体内“偷偷煮糖”。

2022年《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的数据指出,长期睡眠低于6小时的糖尿病患者,其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速度加快近两倍。理想作息是22时前入睡,7小时为宜,晚饭与睡眠间隔超过2小时,避免夜宵。熬夜不是自由,而是对胰岛的惩罚。

气温降低后,另一个潜在问题被忽视——血管韧性下降。糖尿病人的血管壁原本就像旧橡皮管,遇冷更易收缩、发脆。如同北方冬天的水管,稍不注意,就可能因压力增大而裂口。血糖波动越大,血管受损越重。

研究显示,当血糖标准差超过2毫摩尔每升时,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增加近40%。所以,控糖不只看均值,还要关注“平稳度”。这就要求患者学会“测、记、看、调”:每天饭前饭后自测3次,记录趋势而非单点;若连续三天波动幅度大于2,就要调整餐量或用药时机。

有趣的是,有研究发现寒冷并非全是坏事。适度的冷刺激反而能激活褐色脂肪细胞,加快能量代谢。关键在于“度”。当身体轻微发抖但不哆嗦时,褐脂最活跃。因此早晨起床后可在窗边开窗5分钟,让皮肤接触低温,既激活代谢,也有助于唤醒机体警觉。

糖尿病并非单纯的“血糖病”,而是一场系统性代谢战争。肝、胰、肌、脂肪、脑都参与其中,任何环节松动都会牵一发动全身。

它像一座城市的信号灯系统——当某个路口的红绿灯失灵,拥堵不会只在局部。临床上常见的代谢紊乱,其实正是这座“代谢城市”通信中断的结果。饮食是道路管理,运动是交通调度,睡眠是恢复秩序。三不吃、二不做看似简单,却恰好对应了三个堵点与两个开关。

冬季的控糖,考验的不是毅力,而是细节。饭菜温度、进食顺序、活动周期、入睡时刻,这些微小的动作,逐渐形成了糖的节律。

真正的稳,是让血糖成为一条温和的曲线,而不是惊涛的浪。也许每一次温和的节制,都在替胰岛换取喘息的机会;而每一夜的早睡早起,都是对身体秩序的一次校准。

健康不是对生活的限制,而是一种更深层的自由。懂得不吃、不做,并不是剥夺,而是为自己留住能量的平衡。初冬的风可能刺骨,却也提醒着每个人——身体的温暖,必须靠自己点亮。

[1]中华糖尿病杂志编委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10):881-945.
[2]中国营养学会.糖尿病患者膳食指南(2024年)[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4,32(05):351-362.
[3]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冬季血糖控制与代谢变化多中心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40(03):201-207.

文章旨在传播健康知识,禁止发布与医疗行业相关的言论,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不得发表背离国家政策、诋毁医院声誉、损害医院形象的言论。内容要传播正能量,必须积极正面,符合中国国情,立足于国家政策利好的观点,不得发表任何负面言论,确保内容符合主旋律。

来源:聪明的菠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