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四点,石埠圩的铁皮棚顶刚被露水压出细密的嗒嗒声,三百个新摊位已经亮灯,摊主把最后一筐土鸡蛋码成金字塔,手机同时弹出美团后台提示:线上又订出四十六盒。
凌晨四点,石埠圩的铁皮棚顶刚被露水压出细密的嗒嗒声,三百个新摊位已经亮灯,摊主把最后一筐土鸡蛋码成金字塔,手机同时弹出美团后台提示:线上又订出四十六盒。
这一刻,老圩市和互联网的交易时间完全重叠,没人觉得突兀,因为过去十二个月,这种重叠已经被验证能直接让收入翻一倍。
很多人以为改造只是刷墙修路,可政府文件里写得清楚:新增排水沟一千二百米,每米造价一千八百元,灯杆五十二根,每根高度七米,光照值一百五十勒克斯,这些数字不是面子,是算账。
以前一场暴雨,积水二十厘米,鸡鸭泡在水里,买家下不去脚,一天损失上万元。
现在水顺着地下管道直接排进邕江,摊位租金立刻从每月八百涨到一千二,摊主还是抢着租,因为没人愿意和钱过不去。
摊位加灯,加的不只是亮度,更是营业时间。
过去太阳落山就收摊,现在灯一亮,城市人下班开车过来,晚上七点到九点又冒出一波高峰。
一位卖蜂蛹的大姐说,她原来一天卖三十斤,夜里再加二十斤,灯光多开三小时,电费多两块六,净利润却多三百。
数字简单,却最有说服力。
交通配套也一样。805路公交从火车站直达圩口,三十分钟一班,早上七点到下午五点,单程票价两块,刷卡九折。
别小看这两块钱,它把南宁主城区三十万潜在买家装进车厢。
公交公司测算过,每发一班车,平均带来七十三名乘客,每人消费约六十五元,一车就是四千七百五十五元流水。
公交公司一天发二十班,圩日流水直接增加近十万元。
停车场两百个车位,平时空一半,到了三月三“开圩节”,早上八点就停满,一辆车平均载三人,每人买一百元土特产,光停车带动的日销售额就六万元。
这些账,政府、商户、公交公司都门儿清,所以专线继续加,车位继续扩。
线上部分更直接。
拼多多后台显示,石埠土鸡蛋过去一年卖出五万单,每单三十枚,均价二十八块八,比圩场散卖贵两块,但包邮。
商户原来愁销路,现在愁存货。
蜂蛹、火龙果、百香果都做成预包装,贴一张“石埠圩”红底标签,就能比市场均价高百分之十五。
平台扣点百分之五,物流一单三块五,算下来净利润仍提高一成。
一位九十后摊主把父母拉进微信群,教会他们用电子秤扫码录单,父母发现手机比吆喝管用,现在每天下午固定打包两小时,晚上七点快递员准时来收,比等散客轻松多了。
文化部分看似花钱,其实也在算账。
文旅局把石埠圩写进“老商埠文化游”线路,周六固定发团,一人收费一百六十八元,含车费、讲解、两颗榄角果、一碗牛甘果茶。2023年跑了五十二团,每团四十人,流水三十四万九千四百四十元。
导游说,游客最爱看的是“石埠采茶戏”,一出十分钟,演员六人,一人补贴八十元,十分钟成本四百八,却能让四十人停留半小时,顺手再买几十元土特产,文化展示立刻变销售收入。
三月三“开圩节”当天,近万人次涌进圩口,安保、清洁、舞台总共投入十二万元,可当天销售额突破一百二十万元,投入产出一比十,文旅局第二天就拍板:2024年预算再加二十万,舞台再搭大一点。
改造、公交、电商、文旅,四条线同时拉,结果就一条:摊主收入涨。
政府抽查了一百户,2022年平均月收入四千六,2023年涨到六千三,涨幅百分之三十七。
一位卖土鸡的老伯说,以前养两百只鸡,卖不动就得降价,现在线上提前接单,养三百只也能卖完,鸡价还稳在每斤十八元。
收入稳,人就敢投入,鸡舍从竹棚换成钢架,自动饮水器、防疫针、玉米饲料都舍得买,病死率从百分之八降到百分之二,一只鸡多赚十五元,三百只就多四千五,数字累加,日子肉眼可见地变好。
有人担心老味道会消失,可现场看到的恰恰相反。
新摊位统一高度一米二,方便挑担的阿姨挂秤;地面留一条三十厘米宽的盲道,老人拄拐也能走;榄角果还是现场去核,用陶钵加粗盐手搓,游客拍照发抖音,点赞量比广告管用。
传统没有被玻璃罩封起来,而是被放进更亮的灯光、更顺畅的排水、更宽的过道里,继续参与买卖,继续帮人赚钱,这才活得下去。
非遗如果只能看不能卖,就只能进博物馆,石埠圩选择留在烟火里。
一年时间,石埠圩把“老旧”两个字拆开,老的是戏台、是吆喝、是土鸡蛋的味道,旧的是积水、是黑灯瞎火、是卖不出去的愁。
改造把旧的部分换掉,让老的部分更值钱,这就是升级的本质。
别的地方也在搞夜市、古镇、非遗街,可如果账算不清,灯再亮也撑不过一年。
石埠圩给出的方法直白:先解决排水、停车、灯光、公交这些最基础的痛点,再用电商把货送远,用文旅把人拉来,让摊主赚到实实在在的钱,传统就会自己长出新肉,而不是靠口号硬撑。
接下来还有动作。
政府招标文件里已经出现“智慧圩市”四个字,计划安装电子价签、客流探头、二维码统一收银,数据直接连到商务局大屏,哪种货卖得快,一目了然。
有人担心以后连吆喝都听不见,可摊主说,只要系统能帮我多卖十斤,让我少蹲两小时,我就用,赚钱不丢人。
传统和现代不是敌人,耽误赚钱才是敌人。
石埠圩一年来的变化像一本公开的账本,每一页都写着同一句话:想让老文化活下去,先让经营者赚钱。
灯、路、网、戏,全是成本,也是杠杆,只要撬动流水,文化就不用靠补贴续命,而是靠市场自己呼吸。
那些还在纠结“要不要保留原味”的人,不妨来看看凌晨四点的石埠圩,新灯照着老摊,线上订单提示音和公鸡打鸣同时响起,传统和现代一起数钱,这才是最真实的活态。
如果别的老街还在愁人流、愁租金、愁年轻人不来,不妨先问自己一句:你给摊主算过账吗?
你让他们多赚到钱了吗?
没有这一条,再古老的砖瓦也只是布景。
石埠圩把答案摊在灯光下:先让生意好做,文化自然留得住。
这个办法,你敢不敢拿去用?
来源:正能量远山6DDh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