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寂静的“双11”诞生,一个时代谢幕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08:32 1

摘要:2025年的“双11”从10月9日一路拉长到11月14日,平台不再拼成交额,而是转向供应链、AI与服务体验的隐性较劲,这场曾经全民狂欢的节日,终于安静下来

2025年的“双11”从10月9日一路拉长到11月14日,平台不再拼成交额,而是转向供应链、AI与服务体验的隐性较劲,这场曾经全民狂欢的节日,终于安静下来

你能明显感觉到:今年几乎没有大战报,没有滚动数据的大屏,也不见炫目的晚会舞台,只有商家在熬、平台在撑

我在楼下便利店买水,老板叹了口气说“这两周不像往年,热闹是有,但声音小了”,语气里带着一种明白后的淡定

换句话说,狂飙的年代走到了转弯处

数字还是在涨,但看法开始不同

官方与平台口径显示2025年全网成交额约1.69万亿,同比增长14.2%;

星图给出的监测数据是16191亿元,同比增长12.3%,TOP3品类是家电、手机数码、服装

说白了,一天的大促被拉成一个月,增速好看是必然,口径差异让数字更“有弹性”

一天变一个月,数字更亮眼,但热度更平静,这就是今年的真实气质

价格不再是“双11”的独家标签

从拼多多撕开下沉市场开始,日常低价变成习惯,平台的“全年最低价”不再稀缺

更关键的是,2024年推出的“以旧换新”国补在今年大促深度融合,线上下单就能直接享受国补,少套路、好落袋

低价不再是节日专属,消费者的决策周期被打散,买洗衣机、换手机,随时都能划算

我家隔壁的大姐拿着国补把十年老冰箱换了,笑着说“我等啥双11,今天便宜就今天买”,这句日常话,比任何报告都扎实

消费心态也在变

这两年围绕就业和财务的压力不小,大家更会算账,先把必要的生活支出安排好,再看能不能升级

冲动消费降温,理性、分期、攒着用成为主流选择

中产与富裕人群则更不在乎节点,想消费随时买,不需要节日“提醒”

更扎心的是,很多人经历过“先涨后降”的促销套路,耐心被一次次透支

信任,是双11最难修复的部分

复杂的满减、跨店、定金膨胀,一次叠一次,消费者不是不懂,而是不想再被“算计”

当商家沉迷于套路,离用户就会越来越远

我在某直播间看到一套优惠规则,纸笔都拿出来了,最后还是关掉页面,那一刻的疲惫感,应该很多人都懂

回到源头,故事走过了十五年

2009年,张勇定下“双11”,从此电商节有了自己的生日;

2014年阿里在美国上市,马云成为中国首富,狂欢的峰值一次次被刷新

2019年,拼多多用百亿补贴把“便宜”拉到更广的人群;

2020年,抖音发力电商,直播带货起飞;

到了2021年,GMV增速明显下滑,多位知情者反映平台不再公布实时数字,热度也告别了曾经的喧嚣

我记得那年深夜,朋友圈里第一次没有“多少亿”的刷屏,安静得像是约好了一样

2025年的变化有点本质:平台把舞台从“喊数字”转向“做服务”

天猫、京东把时间延长到11月14日,接入更多线下门店,推出即时零售服务,30分钟达、2小时达,成了比价之外的新选择

即时零售成为存量竞争的主战场,淘宝做“淘宝便利店”,美团建“品牌官旗闪电仓”,京东下场外卖,阿里也带着百亿补贴冲最后一公里

你晚上想要一个加湿器,不必再等快递,半小时送到,体验这件事,突然变得很有说服力

更深的赛道,是AI

从选品、定价、物流到客服,AI在电商全链路落地,“货找人”的匹配变得细到分毫

埃森哲的报告提到,未来AI可能替消费者完成购买决策,品牌既要有与人的直接互动体验,也要在AI交互场景里保持“看得见”

业内人士说得直白:AI普及正在拉平商家的运营能力,早用、深用的人,会吃到效率红利

崔东升也判断,个人AI助手与平台AI导购将会把需求与供给直接对接,这大概是“逛街”的下一站

数据给出的侧影也有意思

京东双11下单用户数涨了40%,订单量近60%,AI相关数码产品成交额同比翻倍;

美团闪购近400个品类销量同比增长超100%,人均消费金额涨了近30%

从另一个角度看

国货美妆在今年全面爆发,像上海的百年品牌双妹、还有韩束都涨得很快,直播间成了美妆的主战场

这说明,需求没有消失,而是换了赛道、换了入口

出海也被推到更前台

淘宝拿出10亿元做营销补贴,覆盖20个国家和地区;

京东全球售把直邮扩展到36个国家,跨境业务增速明显

江瀚提醒,国内电商进入存量博弈,出海不能只卖货,得转向本地化运营

说白了,谁更懂当地人,谁能把配送、售后、支付做扎实,谁就能在海外站稳脚跟

这个逻辑不花哨,但很扎实

放眼世界

美国“黑色星期五”的路径几乎一样:

从感恩节后的单日狂欢,到延长到一周甚至更久;

电商起来后,常态化低价与会员优惠稀释了节日的独特性;

通胀与理性消费让热度降温,平台开始淡化成交流量,转向体验竞争

日本“乐天超级Sale”也是如此,缩短周期、减少复杂规则,回到正品保障与配送升级

这些案例像镜子

印证了一个事实:促销节终会从“狂欢”变成“常态节点”,模式要改,不改就会被改

今年的“沉默”,不是坏事,它像一次必要的休息

当平台不再高声比拼谁更会“喊”,而是低头在仓配、技术和服务上较劲,消费者得到的是更稳的物流、更清楚的价格、更省心的体验

张毅的观点提醒我们,国补与大促融合放大了价格弹性,对消费提振有效,但长期还是得靠效率与信任

我个人的感受是

行业的出路就是少套路、多真诚、多技术,价格有诚意,体验有确定性

更现实的建议也不难列出来:第一,把价格说清楚,去掉复杂规则,让“我看到的就是真的”

第二,把即时零售和线下门店接通,让“我想要的马上能到”

第三,把AI用在刀刃上,做更准的匹配、更稳的供应,更快的客服闭环

第四,出海要做本地化,语言、支付、退换与履约一个都不能掉链

我在小区门口遇到快递小哥,他笑着说“这两天不那么爆了,但东西更均匀”,这句不专业的观察,恰好说到点子上

当成交由“峰值”变成“平稳流”,当动辄刷屏的大字报退场,行业的竞争开始隐形,而体验开始显形

所以,今年的“双11”最值得记住的一句是:狂欢退场,服务登场

不需要悲观,时代没有结束,只是换了打法

如果说过去拼的是低价与声量,接下来拼的是效率与信任

至于谁能拿到下一阶段的“第一”

看谁更能把AI、即时零售、透明价格和全球化,揉成一体的真本事

而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只需要坦然地享受一个更简单、更有效的购物季

把注意力从“多少亿”换到“到底好不好用”

来源:执着的圆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