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样是大赛,一个让大湾区周末客流猛涨超20%、开幕日香港赛区售出10万张票,另一个却因平均超支约180%让多国打了退堂鼓,2036至今还没定
同样是大赛,一个让大湾区周末客流猛涨超20%、开幕日香港赛区售出10万张票,另一个却因平均超支约180%让多国打了退堂鼓,2036至今还没定
我在广州朋友家楼下溜达,商场里挂满了“大湾鸡”的海报,咖啡店排到门外,几张全运会门票就像点火的火柴,把整条街的烟火气都点亮了
全运会为什么让省份“抢破头”,说白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收益
“办好一个会,搞活一座城”不是口号,最近粤港澳十五运会一开张,前往广州、深圳、珠海的机票预订量就上去了,广州涨了28.8%,深圳涨了18.4%,很多人周末飞过去看一场乒乓球,再顺手把餐馆吃个遍
根据筹备以来的大数据,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商场和餐饮街区,在周末及赛事日客流量平均提升了超过20%
广东省交通运输部门的数字也跟着热起来
今年前10个月高速公路累计车流量23.5亿车次,同比增长4.57%,珠江口跨江跨海通道日均44.92万车次,比去年多了10.52%
票房也是真金白银
这届全运会可售门票超过500万张
香港赛区开幕当日就卖出10万多张,官方信息提到香港赛区票量约占总票量三成多
现场的氛围很“上头”,你能看到奥运冠军为一个全国冠军打到手心冒汗,乒乓球项目简直像“炼狱”
金牌榜被媒体每天刷屏,11月13日晚上前六名是山东、广东、江苏、浙江、上海、湖北
这种“火”不是偶然
全运会是本土化的综合赛,传播跟上了时代:电视+网络直播,再加上短视频的碎片传播,谁刷到谁讨论,热度噌噌往上走
而且具体到城市,主办方可以精准地把人流导入景点、商圈、夜市,和文旅互相点着火
湖南就等到了机会
整整申了14年,终于在2025年拿下2029年第十六届全运会承办权
我有个在长沙做餐饮的朋友听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就是“得赶紧盘一个新店”,他相信赛事能把这座城再推一把
当然,各省争的是全运会,四川也曾四度申请没能成功,只在七运会做过协办地
这也说明,大家都在用“竞争申办”的规则算账
从2001年起,全运会打破北上广轮办,改成公开竞争,财政保障、场馆运营、配套能力,一个都不能差
你准备得越充分,越能把这场“城市级项目”变成你的增长引擎
那奥运会呢?
道理很直接:钱难算,风险更大
牛津大学有研究显示,从1960年起历届奥运会考虑通胀后平均超支率约180%,也有统计给到172%的数字
不管哪一个,结论接近——很容易超预算
东京奥运会被不少说法指认超支约200%,超的不是小钱
能真正赚回来的,近几十年也就2000年悉尼和2008年北京,两场盈利分别是3.6亿美元和1.44亿美元
更多的例子不那么美好
1976年蒙特利尔为了办赛加了“奥运特别税”,债务拖到2006年才还清,15天的赛事,城市背了30年
你很难指望每一座城都能承受这样的重量
传播上,奥运会依然高度依赖电视和长时转播,这在年轻观众碎片化的使用习惯里,确实吃亏
2026年的米兰冬奥会临近,但在中文社交平台上的讨论热度
真不如这阵子全运会的短视频和直播热闹
这不是价值判断,而是媒介的现实:谁能把赛场的情绪拆成15秒的小高光,谁就容易占住注意力
不过,说“没人申办奥运会”也不准确
2025年里,卡塔尔在7月启动了2036年夏季奥运会及残奥会申办程序,墨西哥在9月正式跟进
国际奥委会总干事德凯珀说,正在与约10个有意申办2036年夏季奥运会的国家和地区对话
卡塔尔奥委会的两位负责人也话说得很满
谢赫・乔安提到正与国际奥委会深入讨论选举程序
秘书长贾西姆说这是多年举办国际大赛经验的积累和体育成功的巅峰
墨西哥外交部长也强调他们的雄心与大赛经验
只是按照“提前11年确定承办国”的惯例
2036年到现在还没定,外界并不清楚具体原因
我不奇怪各省抢全运会,奥运会却谨慎
一个是区域内的“城市改造器”,控盘面更小、受益更直接;
一个是全球级的“国家工程”,变量太多、账本太厚
地方政府更愿意投一场能精准撬动文旅和消费的赛,来一波看得见的城市升级
而奥运会适合那些有资源、有抗风险能力、把体育当国家名片的地方
不是所有城市都该上去扛这个旗
你问赛事有没有副作用,当然有,关键是治理能力和后续运营
场馆建完是资产还是包袱,取决于日常利用率;
交通扩容是应急还是长期需求,也要看城市发展曲线
广州亚运会曾被很多人认为,把城市建设的节奏往前推了五到十年,确切测算不易,但那条新中轴线和广州塔的出现,确实改变了城市的气质
这种事,不必把功效夸到天上
但谁走进珠江新城抬头看一眼,心里都有数
体育的魅力本来就不只在奖牌
我在深圳的一场晚间比赛结束后,站在地铁口,听身边一个小朋友跟爸妈重复他刚看到的扣杀,眼睛亮得像灯
这就是赛事的温度,也是城市的热度
如果你把它办成了一次全民参与的节日,钱不只是花出去,也是在不同的人之间流动、在城市的信念里积累
接下来几天,大湾区还有不少热门场次,门票和现场客流会持续走高
我更关心的是赛事过后这股活力能留下多少
至于2036年夏季奥运会会花落谁家
我想答案不会只看谁有钱
还要看谁能把一场昂贵的大赛,变成一笔长期可接受的投资
赛事要赢,城市也要赢
这才是我们愿意为体育买票、为城市喝彩的原因
来源:热闹风筝一点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