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大规模返乡滞乡?用8小时工作制破解?这些建议真的可行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7 11:20 1

摘要:最近回老家是不是发现,村里的年轻人比往年多了不少?村口的招工启事贴了一层又一层,乡镇集市上找工作的人排起了长队,甚至有些大学生、打工族回来后,就一直没再出去。热闹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返乡滞乡”。

最近回老家是不是发现,村里的年轻人比往年多了不少?村口的招工启事贴了一层又一层,乡镇集市上找工作的人排起了长队,甚至有些大学生、打工族回来后,就一直没再出去。热闹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返乡滞乡”。

农业农村部11月13日在云南楚雄召开的全国会议上,已经明确敲响了警钟,要求重点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把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两稳一防”(稳定务工规模、稳定务工收入,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当成核心任务。

于是有人提出:“让返乡人员都享受8小时工作制,就能留住人、稳就业,破解滞乡难题。”这话听着舒服,但真的可行吗?今天就用大白话跟大家掰扯清楚,“返乡滞乡”的根源到底在哪,8小时工作制为啥不是万能钥匙,2025年国家和地方的最新政策,又给咱们准备了哪些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

一、先搞懂:为啥“返乡滞乡”成了2025年的关注重点?

要解决问题,得先摸清底细。2025年的“返乡潮”不是简单的“过年回流”,而是带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层原因,规模和影响都远超往年,这才让“滞乡”风险凸显。

从数据就能看出来,这波返乡潮有多猛:广东云浮春节返乡人口飙到158.5万,同比涨了14.2%;茂名21天就有311万游子回家,村里小卖部老板都吐槽“进货赶不上卖”。更关键的是,返乡人群早已不只是农民工,2025年预计返乡入乡创业人数将超1500万,其中不乏找不到满意工作的大学生和被产业升级淘汰的工厂工人。

为啥会出现“返乡容易留乡难”?核心是三个矛盾没解决:

1. 就业缺口大,技能还错配:县域经济承载力有限,根本装不下激增的返乡劳动力。怀来县一场招聘会只提供323个岗位,却有2352人求职,但很多返乡者“低技能岗位不愿干,高技能岗位干不了”——县城快递分拣要会智能终端,没人胜任;乡村旅游缺专业运营,客流量只达预期30%。

2. 收入落差大,生活成本虽低但机会少:不少农民工在沿海打工月入6000多,返乡后只能打零工,月收入降到3000以下,“做几天停几天”成常态。就算县城生活成本低,收入大幅缩水还是让很多人难以接受。

3. 资源挤兑紧,安家落户遇难题:返乡要安家,宅基地成了“香饽饽”,但全国76.5%的县域宅基地数据更新滞后,“一户多宅”“超占面积”引发的纠纷年均每村20多起,处理周期长达83天。教育资源也扛不住,农村孩子想进城上学学位紧张,城镇学校却缺老师,矛盾突出。

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才形成了“城市难留、乡村难进”的困境,也让“返乡滞乡”成了需要重点破解的民生问题。

二、为啥说“8小时工作制破解滞乡”是不成熟建议?

不可否认,8小时工作制是劳动者的理想追求,但把它当成破解“返乡滞乡”的“万能钥匙”,确实不切实际,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首先,县域产业特点不允许“一刀切”的8小时制。县城和农村的产业大多是农业、中小制造、平台经济(外卖、快递)等,很多岗位本身就有灵活性或季节性。比如种植养殖要跟着农时走,丰收季肯定要加班抢收;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这些新职业,核心吸引力就是“时间灵活”,能兼顾照顾家庭和赚钱。粤港澳大湾区的县域骑手调研报告显示,近八成骑手日均在线8至9小时(含候单时间),但有效跑单时长只有5.4至6.6小时,45.6%的骑手每天工作8小时左右,80%的人觉得“强度一般”,他们看重的是“时间自己说了算”,而非严格的8小时打卡。

其次,强制8小时工作制可能让县域企业“扛不住”。县域中小企业本就利润薄、抗风险能力弱,要是强行要求8小时工作制,企业可能会通过减少招聘、降低工资来压缩成本,反而会让返乡者更难找到工作。衡阳县的调研就显示,2025年春节前后当地处置了300多起欠薪案件,追回工资428万元,很多中小企业连按时发薪都难,再叠加刚性工时要求,生存压力只会更大。

最后,返乡者的核心需求是“有活干、收入稳”,不是单纯的“8小时”。对大多数返乡人员来说,首要问题是“能就业”,其次才是“好就业”。如果一份工作虽然每天干10小时,但收入稳定、离家近,能照顾老人孩子,远比“8小时低收入”的工作更有吸引力。人社部数据显示,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已超30%,他们返乡后最在意的是“有活干、不闲着”,而非严格的工时制度。

所以说,破解“返乡滞乡”,不能靠“想当然”的建议,得找对病根、用对药方,兼顾县域产业实际、企业承受能力和返乡者的真实需求。

三、2025年真招实策:国家和地方这样破解“返乡滞乡”

面对“返乡滞乡”风险,国家和地方没有“纸上谈兵”,而是出台了一系列精准、务实的政策,从就业、创业、技能、资源保障等多个维度发力,每一项都是实实在在的福利。

(一)就业托底:精准匹配岗位,不让返乡者“没事干”

就业是破解滞乡的核心,2025年的政策重点是“扩岗位、补缺口、强匹配”。

国家层面,农业农村部明确要加强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支持就业帮扶车间升级,确保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连续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地方上也动作频频:怀来县联合北京举办劳务协作招聘会,一次就提供2352个岗位,覆盖制造业、大数据等多个行业;各地还在推进“岗位需求+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模式,避免“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尴尬。

针对新就业形态,政策也在优化保障。今年10月27日,美团宣布骑手养老保险补贴覆盖全国,“无前置资格、无参保地点、无跑单类型限制”,外卖行业正迈入“骑手社保元年”。在政府推动下,全国150多个城市已共建近3万个“骑手友好社区”,小区开放通行、设置专用停车位,让县域骑手的工作更有保障。这些举措让外卖、快递等岗位从“兜底选项”变成“主动选择”,有效吸纳了返乡劳动力。

(二)创业扶持:给钱给政策,让返乡者“有事干、能赚钱”

鼓励创业是带动就业的关键,2025年国家对返乡创业的扶持力度空前,从补贴、贷款到场地、技术,全方位保驾护航。

资金方面,各地补贴政策不断加码:宁夏对返乡农民工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给予1万元创业补贴,大学生返乡创业最高能拿1.2万元;全国范围内推行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最高贴息60%,担保费率降至0.5%/年,大大降低了创业资金压力。

产业方面,政策重点扶持特色种植养殖、农村电商、休闲旅游等县域优势产业。比如支持家庭农场发展,新增流转面积50公顷以上可获5万元奖补,新建生态农场最高能拿50万基建补贴,农机补贴30%-50%;农村电商更是被重点扶持,计划培育100个电商示范县、1000个直播基地、1万名电商带头人,让返乡者能通过互联网把家乡特产卖出去。

用地方面,政策也放了宽,养殖场按农用地管理,无需转用审批,解决了返乡创业“用地难”的问题。农业农村部还将推动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头雁神农英才”、高素质农民培育力度,让返乡创业者有技术、有思路。

(三)技能提升:免费培训“充电”,让返乡者“能干好、收入高”

很多返乡者找不到好工作,根源是技能跟不上,2025年国家启动了大规模免费技能培训,帮大家“补短板、提能力”。

人社部明确,2025年到2027年,连续三年补贴技能培训1000万人次以上,重点覆盖农民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群体。培训内容不搞“一刀切”,而是围绕就业容量大的行业,比如先进制造、数字经济、乡村服务等,确保学完能就业、能赚钱。培训后还能考证,证书全国联网查询,凭技能就能拿更高工资。

比如针对返乡农民工,开展智能终端操作、冷链物流、乡村旅游运营等培训;针对大学生,提供电商运营、新媒体推广等培训,让不同群体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充电”方向。这种“按需培训”,既解决了技能错配问题,又能提升返乡者的收入水平,从根本上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四)资源保障:解安家难题,让返乡者“留得住、过得好”

要让返乡者稳下来,不仅要让他们有活干,还要解决安家落户的后顾之忧,2025年政策在宅基地、教育、治理等方面都有新突破。

宅基地方面,浙江、西南等地启用宅基地数据可视化系统,让纠纷处理周期从90天缩短到7天,违建发生率下降70%,有效化解了“一户多宅”“超占面积”等矛盾,让返乡者能安心建房安家。

教育方面,各地在优化资源配置,缓解“乡村学校超编、城镇学校缺位”的矛盾,通过教师轮岗、专项招聘等方式,补齐农村科学、英语、心理健康等学科教师缺口,让返乡家庭的孩子能“上好学”。

基层治理方面,针对返乡潮带来的邻里矛盾、失业人员管理等问题,村干部主动担当,组织就业招聘会、调解纠纷、开展文化活动,防止因失业滋生酗酒、赌博等问题,让乡村环境更和谐。

四、返乡者该怎么选?2025年实用指南

说了这么多政策,对咱们返乡者来说,最关键的是怎么抓住机会,避免“滞留”。给大家几点实在的建议:

1. 先找方向再行动:别盲目找工作,先看看当地有啥优势产业、政策扶持哪些项目,结合自己的特长选择。比如村里适合搞种植养殖,就看看创业补贴政策;擅长用手机,就参加电商培训,做家乡特产直播。

2. 主动“充电”提技能:免费技能培训一定要参加,不管是学智能设备操作,还是电商运营,多一门技能就多一个就业选择,收入也会明显提升。培训前可以去当地人社部门咨询,选针对性强、就业率高的项目。

3. 创业先算“政策账”:想创业的话,先了解清楚当地的补贴、贷款、用地政策,比如家庭农场的奖补、电商的扶持,把政策红利用足,能大大降低创业风险。可以先从小项目起步,比如开个小网店、办个小型家庭工场,稳扎稳打。

4. 关注社保和权益:不管是打工还是创业,都要重视社保。现在骑手等新职业也有养老保险补贴,打工时要跟企业确认社保缴纳,遇到欠薪等问题,及时向劳动部门反映,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2025年的“返乡潮”不是“倒退”,而是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国家和地方的一系列政策,都是为了让返乡者“稳得住、能发展”。破解“返乡滞乡”,靠的不是“一刀切”的不成熟建议,而是精准施策的实招、干货。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返乡的亲戚朋友?他们是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还是在创业路上?对当地的就业、创业政策,你有啥看法和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说你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咱们一起聊聊怎么在老家闯出一片天!

来源:社会法律事务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