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月初二,村口那条0.8米宽的小路上,一条拴着的土狗把申家孩子的棉裤撕开了口。
正月初二,村口那条0.8米宽的小路上,一条拴着的土狗把申家孩子的棉裤撕开了口。
孩子疼得直跳,抡起手里的铁皮水桶砸下去,狗当场断气。
不到三小时,狗主人郭家拎着铁锹和镐头冲进申家,玻璃碎了一地,年都没法过。
这条小路,是全村去老井打水的唯一通道,宽度连农村巷道最低标准1.2米都够不上。
狗被拴在路正中,绳子留了一米五,正好把路拦死。
孩子想贴着墙根蹭过去,狗一扑,牙扣进小腿。
,狗死了也抱歉,能不能各让一步。
郭家回了一句“狗命不是命?
”再没下文。
申家报警,派出所值班电话响到自动挂断。
晚上七点,郭家兄弟四人喝完拜年酒,抄家伙上门。
村里人后来回忆,最先响的不是铁锹,是郭家老太太的哭腔:“我狗比人金贵!
”一句话把围观的年轻人点着火,手机举起来,直播号标题直接写“人狗大战”。
检察机关现在把案子卡在“正当防卫”四个字上。
孩子那一桶算不算防卫?
桶沿锋利,狗颅骨塌陷,法律得量“必要限度”。
可没人提那条路:0.8米,连转个身都费劲,成年人也只能侧着走,孩子被绳子逼到墙角,除了抡桶,他还能往哪儿退?
村委会连夜开了三次协调会,第一次谈赔偿,第二次谈巷道拓宽,第三次干脆把“犬只管理”写进村规民约:公共区域拴狗,绳长不得超过一米,留足1.5米通道。
可老井那块地儿,左右都是房基,想拓宽得拆墙,谁家也不肯先动。
司法所的数据更扎心:过去三年,83%的纠纷发生在晚上七点以后,所里没人值班,电话转接自动答录。
村民早就学会不指望,直接“私了”,谈崩就升级。
去年全县因此转刑事的案子多了12%,数字冷冰冰,背后全是像今晚这样,年都过不安生的场面。
动保组织赶来开辩论会,带着《农村人犬共处公约(草案)》,第一句就是“犬只是家庭成员”。
台下村民直接怼:“那我家孩子算啥?
”两边吵到半夜,最后把“公共通道优先人权”写进草案,可草案只是草案,没人罚,也没人管。
省卫健委顺手公布:这个市去年狂犬疫苗接种率68%,比全省平均低一大截。
孩子被咬当天,镇卫生院疫苗已经断货,得跑到四十里外的县城,大人急得直跺脚。
现在巷子口装了摄像头,红灯一闪一闪,像给狗也给人提醒。
郭家老太太每天傍晚还是去老位置拴狗,只是换了条短绳,狗窝往自家墙根挪了半米。
申家孩子腿上的疤还没掉痂,看见狗就绕路,多走三百米去新修的机井。
派出所新来了“警调衔接”试点,民警和调解员合署办公,晚上也有人守着。
可年轻人说,真出事儿,谁还等调解,先录视频发抖音,点赞比报警来得快。
巷道改造招标公告贴在村委会橱窗,预算下来得六十万,全村三百户,一户摊两千。
有人嘟囔:“为条狗值吗?
”话音没落,旁边补一句:“为人值不值?
”话头噎住,只剩橱窗里日光灯嗡嗡响。
案子还没判,省高院说年内出《农村人身损害纠纷审理指引》,重点写“防卫限度”怎么量。
村民们不关心条文,只问一句:下次狗挡路,到底能不能抡桶?
没人敢答。
小路还是0.8米,雪化了又积,脚印叠脚印,像给答案留的空白。
来源:财商成长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