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茴香种植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升,根腐病已成为制约其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土传病害之一。茴香根腐病由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引起,发病后植株根系腐烂、地上部萎蔫枯死,常导致田间出现缺苗断垄,严重地块减产可达30%以上,甚至绝收,给种植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鉴于该
近年来,随着茴香种植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升,根腐病已成为制约其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土传病害之一。茴香根腐病由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引起,发病后植株根系腐烂、地上部萎蔫枯死,常导致田间出现缺苗断垄,严重地块减产可达30%以上,甚至绝收,给种植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鉴于该病具有发病隐蔽、传播途径广、防治难度大的特点,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预防体系,是保障茴香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结合当前茴香种植生产实际,从农业预防、物理预防、化学预防、生物预防等多个维度,系统阐述茴香根腐病的综合预防技术措施,为种植户提供科学指导。
一、农业预防措施:构建健康种植基础
农业预防是通过优化种植管理措施,改善植株生长环境,增强植株自身抗性,从源头减少病原菌的侵染和传播,是根腐病预防的核心手段,具有环保、经济、长效的优势。
(一)严格选地与合理轮作
地块选择是预防茴香根腐病的首要环节。应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土壤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的砂壤土或壤土种植茴香,避免在低洼积水、土壤黏重、通透性差的地块建园。这类地块易导致土壤湿度长期过高,根系缺氧窒息,为病原菌的滋生繁殖创造有利条件。同时,需避开前茬为豆类、茄果类、瓜类等易感根腐病作物的地块,因为这些作物种植后土壤中病原菌残留量较高,会增加茴香发病风险。
合理轮作是减少土壤病原菌基数的有效措施。茴香根腐病病原菌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通过轮作能打破病原菌的生存循环。建议实行3-5年的轮作制度,轮作作物优先选择禾本科作物(如小麦、玉米、高粱等),这类作物与茴香的病原菌寄主范围差异较大,可显著降低土壤中病原菌数量;也可与葱蒜类作物轮作,葱蒜类作物分泌的挥发性物质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能抑制病原菌的活性。严禁连作或短期重茬,避免病原菌在土壤中持续积累。
(二)科学选种与种子处理
优质抗病品种是提高茴香抗根腐病能力的根本保障。种植前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及病原菌分布特点,选择经过国家或地方审定、抗根腐病能力强、适应性广、丰产性好的优良品种。避免盲目引进未经试种的品种,防止因品种不适应或抗病性差导致病害暴发。
种子处理是预防种子带菌传播的关键步骤。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严格筛选,去除瘪粒、破损粒、病粒及杂质,提高种子纯度和发芽率。随后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种子消毒:物理消毒可采用温汤浸种法,将种子放入55-60℃的温水中,不断搅拌,保持水温稳定15-20分钟,然后迅速冷却至常温,晾干后播种,可有效杀灭种子表面附着的病原菌;化学消毒可选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重量的0.1%-0.2%进行包衣,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30分钟,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播种,能有效预防种子带菌引发的苗期根腐病。
(三)精细整地与规范播种
精细整地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透性,为茴香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残株、落叶及杂草,带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田间病原菌传染源。深耕土壤25-30厘米,打破犁底层,结合深耕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每亩施用量为2000-3000公斤,配合施用复合肥(N:P:K=15:15:15)30-40公斤,深耕后耙细整平,做到地平、土碎、肥匀。对于土壤黏重的地块,可掺入适量河沙或腐熟的秸秆,改善土壤透气性。
规范播种能提高幼苗成活率,增强植株抗逆性。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适宜的播种期,一般春季露地播种在日均温稳定在10-12℃时进行,秋季播种在8-9月进行,避免过早或过晚播种导致幼苗生长瘦弱,易受病原菌侵染。播种深度以2-3厘米为宜,播种过深会导致出苗缓慢、幼苗根系缺氧,播种过浅则种子易干旱缺水,影响发芽。播种方式可采用条播或穴播,条播行距为30-40厘米,穴播株行距为20×30厘米,播种后覆盖一层薄土,轻轻镇压,确保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
(四)合理水肥管理
科学的水肥管理是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抗根腐病能力的重要措施。施肥应遵循“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避免过量施用氮肥,防止植株徒长,降低抗病性。基肥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堆肥、厩肥为主,配合施用磷钾肥,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根系发育。追肥应根据茴香生长发育阶段合理进行,苗期以氮肥为主,促进幼苗生长;开花结果期增加磷钾肥用量,每亩施磷酸二铵15-20公斤、硫酸钾10-15公斤,提高植株抗逆性和产量。追肥时避免肥料直接接触根系,防止烧根,引发伤口,为病原菌入侵提供可乘之机。
水分管理应遵循“见干见湿、宁干勿湿”的原则,避免土壤长期积水。茴香耐旱性较强,不耐涝,田间积水会导致土壤缺氧,根系呼吸受阻,活力下降,易受病原菌侵染。播种后若土壤干旱,可适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促进出苗;幼苗期应控制浇水,促进根系下扎;生长中后期根据土壤墒情适时浇水,浇水时间以晴天上午为宜,采用沟灌或滴灌方式,避免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缩短根系浸泡时间。同时,注意调节土壤酸碱度,茴香适宜在pH值为6.0-7.5的中性至微碱性土壤中生长,对于酸性土壤,可每亩施入50-100公斤生石灰进行改良,提高土壤pH值,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
(五)田间管理与清洁田园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株、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可有效减少病原菌传播。茴香生长期间,定期巡查田间,发现病株后及时拔除,带出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避免病原菌扩散蔓延。病株拔除后,在病穴周围撒施生石灰或草木灰进行消毒,防止病原菌残留。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杂草不仅会与茴香争夺水分、养分和光照,影响植株生长,还可能成为病原菌的中间寄主,增加发病风险。除草可采用人工除草或化学除草方式,人工除草应在杂草幼苗期进行,避免损伤茴香根系;化学除草可选用合适的除草剂,在播种后出苗前或幼苗期定向喷雾,严格按照除草剂使用说明操作,避免药害。
同时,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确定种植密度,一般每亩种植密度为3-4万株,避免种植过密导致田间通风透光不良、湿度升高,为病原菌滋生创造条件。生长期间及时进行中耕松土,中耕深度为5-10厘米,可破除土壤板结,提高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生长,同时能清除杂草,减少病原菌传播。中耕时应避免损伤茴香根系,防止伤口感染。
二、物理预防措施:阻断病原菌传播途径
物理预防是利用物理方法杀灭或抑制病原菌,阻断其传播途径,具有无农药残留、环保安全的特点,适用于病害预防的各个阶段。
(一)土壤消毒
土壤消毒是减少土壤中病原菌基数的有效手段,尤其适用于连作地块或发病严重的地块。常用的土壤消毒方法有日光温室消毒法、蒸汽消毒法和土壤覆盖消毒法。
日光温室消毒法适合在夏季高温休闲期进行。选择晴朗天气,将田间土壤深耕耙细,浇足水,保持土壤湿润,然后覆盖一层透明塑料薄膜,薄膜四周压实密封,利用夏季高温和薄膜的温室效应,使土壤表层温度达到50-60℃,持续15-20天,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线虫及杂草种子。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适合大面积应用。
蒸汽消毒法适用于设施栽培或小面积地块。将土壤深耕后,铺设蒸汽管道,覆盖塑料薄膜,通入高温蒸汽,使土壤温度升高至70-80℃,保持30-60分钟,能彻底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害虫及杂草种子。但该方法成本较高,能耗大,适合规模化设施种植基地。
土壤覆盖消毒法可结合秸秆还田进行。每亩施入1000-1500公斤腐熟的秸秆或麦糠,深耕后浇水,覆盖塑料薄膜,密封15-20天,利用秸秆腐熟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和有机酸,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同时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二)种苗检疫与隔离
种苗检疫是防止病原菌随种苗远距离传播的重要措施。在引进茴香种子或种苗时,必须从无病区或无病植株上采集,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并要求供应商提供检疫证明,确保种苗不带病原菌。对于自留种,应在无病田块进行繁种,严格筛选无病植株作为母株,收获后单独存放,防止与病株接触感染。
在种植过程中,实行隔离种植,避免与易感根腐病的作物相邻种植,防止病原菌通过土壤、水流等途径传播。对于设施栽培的茴香,可在温室或大棚入口处设置消毒池,进入田间的人员和农具需进行消毒处理,避免携带病原菌。同时,不同地块的农具应分开使用,如需借用,使用后及时清洗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三)高温闷棚与低温处理
高温闷棚适用于设施栽培的茴香,在夏季休闲期进行。将设施内的土壤深耕耙细,浇足水,关闭通风口,覆盖塑料薄膜,利用阳光照射使棚内温度升高至60-70℃,保持10-15天,能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和害虫。高温闷棚前可在土壤中施入适量生石灰或秸秆,提高消毒效果。
低温处理主要用于种子消毒,对于一些耐寒性较强的茴香品种,可将种子放入0-5℃的低温环境中冷藏1-2周,然后取出播种,可打破种子休眠,提高发芽率,同时能杀灭种子表面的部分病原菌,减少苗期发病风险。但低温处理时需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避免冻伤种子,影响发芽。
三、化学预防措施:精准防控病原菌
化学预防是利用化学药剂抑制或杀灭病原菌,快速控制病害发生蔓延的有效手段。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应遵循“科学、合理、安全”的原则,严格按照药剂使用说明操作,避免盲目用药、过量用药,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
(一)土壤处理
在茴香播种前,可结合整地进行土壤化学消毒,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常用的土壤处理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25%嘧菌酯悬浮剂等。具体方法为: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3公斤,与细土50-100公斤混合均匀,撒施于土壤表面,然后深耕翻入土中,或在播种沟内条施;也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在整地后均匀喷洒于土壤表面,覆盖薄膜密封2-3天,然后揭开薄膜通风透气,待药剂气味散尽后播种。
对于发病严重的地块,可选用针对性较强的药剂进行土壤处理,如30%恶霉灵水剂,每亩用100-150毫升,稀释1000倍后浇灌土壤,或与细土混合撒施,能有效抑制土壤中病原菌的活性,预防根腐病发生。
(二)种子包衣与拌种
种子包衣和拌种是预防苗期根腐病的关键措施,能在种子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杀灭种子表面的病原菌,同时在幼苗生长初期提供保护,防止病原菌侵染。除了前面提到的咯菌腈、多菌灵等药剂外,还可选用40%萎锈灵·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或用20%噻菌铜悬浮剂按种子重量的0.2%-0.3%包衣,均能取得较好的预防效果。
种子包衣和拌种时,应注意药剂用量准确,搅拌均匀,避免局部药量过高造成药害,或药量不足影响预防效果。拌种后应将种子晾干后再播种,防止种子发霉变质。
(三)苗期灌根与喷雾
茴香苗期是根腐病的高发期,此时植株根系尚未发达,抗逆性较弱,易受病原菌侵染。在幼苗出土后或移栽缓苗后,可进行药剂灌根或喷雾,预防根腐病发生。常用的灌根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等,每株灌药量为100-200毫升,每隔7-10天灌根一次,连续灌根2-3次。
同时,可结合叶面喷雾进行预防,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2000倍液等药剂,每隔7-10天喷雾一次,连续喷雾2-3次,能有效保护植株地上部,减少病原菌通过叶片侵染的风险。喷雾时应注意均匀喷洒,重点喷洒植株基部和叶片背面。
(四)化学药剂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化学药剂预防茴香根腐病时,应严格遵守农药使用相关规定,注意以下事项:一是选择合适的药剂,根据病原菌种类和发病情况,选用针对性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避免使用高毒、高残留药剂;二是严格控制药剂用量和使用浓度,按照药剂使用说明推荐的剂量和浓度使用,不得随意增加药量或提高浓度,防止药害发生和病原菌产生抗药性;三是合理轮换用药,避免长期单一使用某一种药剂,可将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交替使用,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四是注意用药安全,施药时应穿戴好防护服、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避免药剂接触皮肤和呼吸道,施药后及时清洗身体和衣物;五是遵守安全间隔期规定,在茴香收获前规定的时间内禁止施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生物预防措施:绿色防控新路径
生物预防是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促进植株生长,增强植株抗逆性,具有环保、安全、无残留的特点,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施用生物菌肥
生物菌肥中含有大量有益微生物,如芽孢杆菌、木霉菌、放线菌等,这些有益微生物能在土壤中形成优势菌群,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同时还能分泌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和酶类,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植株抗逆性。在茴香种植中,可将生物菌肥作为基肥或追肥施用,每亩施用量为50-100公斤,结合整地施入土壤,或在苗期、生长期穴施或沟施。
常用的生物菌肥有枯草芽孢杆菌菌肥、木霉菌菌肥、复合微生物菌肥等。例如,枯草芽孢杆菌能产生抗菌物质,抑制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木霉菌能寄生在病原菌上,夺取其营养,同时分泌酶类分解病原菌的细胞壁,杀灭病原菌。长期施用生物菌肥,可显著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抗病性。
(二)使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是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农药,对病原菌具有特异性抑制作用,对人畜安全,环境兼容性好。在茴香根腐病预防中,常用的生物农药有春雷霉素、多抗霉素、宁南霉素等。
春雷霉素是一种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对多种细菌和真菌具有抑制作用,可用于预防茴香根腐病,每亩用20%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100-150克,稀释800-1000倍液灌根或喷雾;多抗霉素是一种肽类抗生素,对真菌性病害有较好的预防效果,每亩用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50-200克,稀释600-800倍液喷雾或灌根;宁南霉素对病毒病和真菌性病害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每亩用2%宁南霉素水剂300-400毫升,稀释500-600倍液喷雾。
使用生物农药时,应注意施药时间,一般在病原菌侵染前或发病初期施用,效果更佳;同时,生物农药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应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施用,避免在高温、强光或降雨前施用,影响药效。
(三)利用植物源提取物
植物源提取物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具有抑菌、杀菌作用的活性成分,如大蒜素、苦楝素、薄荷油等,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对环境友好,无残留。在茴香根腐病预防中,可将植物源提取物制成药剂进行灌根或喷雾。
例如,大蒜素具有强烈的抑菌作用,可选用1.5%大蒜素乳油,稀释800-1000倍液灌根,每亩用量为200-300毫升,每隔7-10天灌根一次,连续灌根2-3次;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