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清园五要点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07:12 1

摘要:清园是猕猴桃栽培管理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系统性的园地整理、树体处理和病虫害防控,有效清除越冬的病菌、虫卵及杂草等有害生物,减少来年病虫害发生基数,为猕猴桃树体安全越冬、春季萌芽生长创造优良条件。科学规范的清园操作,不仅能降低全年病虫害防治压力

清园是猕猴桃栽培管理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系统性的园地整理、树体处理和病虫害防控,有效清除越冬的病菌、虫卵及杂草等有害生物,减少来年病虫害发生基数,为猕猴桃树体安全越冬、春季萌芽生长创造优良条件。科学规范的清园操作,不仅能降低全年病虫害防治压力、减少农药使用量,更能提升树体抗逆能力、保障果实产量与品质。结合猕猴桃生长特性与栽培实践,清园工作需重点抓好园地翻耕、刮老皮、涂白杆、修剪、喷药五大核心要点,具体操作规范如下:

一、园地翻耕:深耕松土,破坏越冬环境

园地翻耕是清园的基础工序,通过土壤深耕打破有害生物的越冬场所,同时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为根系生长提供良好条件。猕猴桃根系为肉质根,分布较浅且敏感,翻耕需兼顾深度与力度,避免损伤根系。

翻耕时间应选择在猕猴桃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一般为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此时地表温度尚高,翻耕后土壤风化效果好,且越冬害虫、病菌暴露在地表后,易被低温、天敌消灭。翻耕范围需覆盖整个果园,重点包括树冠投影区、行间及果园周边空地,确保无遗漏死角。翻耕深度以20-30厘米为宜,树冠投影区内宜浅耕(15-20厘米),避免伤及主根和侧根;行间可深耕(25-30厘米),以促进深层土壤疏松透气。翻耕时应将地表的落叶、枯枝、杂草、落果等杂物一并翻入土壤深层,或集中收集带出果园处理,这些杂物往往是病菌、虫卵的重要越冬载体,若残留地表会增加来年病虫害传播风险。

翻耕后可结合土壤墒情适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同时避免土壤干旱冻裂损伤根系。对于土壤板结严重或有机质含量低的果园,翻耕时可每亩施入腐熟的有机肥2000-300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既能提升土壤肥力,又能改善土壤透气性,增强树体抗寒能力。需注意,翻耕应在土壤不黏脚、无积水时进行,避免土壤黏重导致板结或根系缺氧。

二、刮老皮:清除病灶,减少病虫藏匿

猕猴桃树干及主枝上的老翘皮、病斑皮是病菌(如溃疡病、褐斑病)和虫卵(如红蜘蛛、介壳虫)的主要越冬场所,刮除老皮能有效切断病虫传播源头,是清园工作中针对性极强的关键步骤。

刮老皮时间需与翻耕衔接,一般在落叶后至涂白前进行(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此时树体代谢缓慢,刮皮对树体损伤较小,且病虫尚未进入深度休眠,清除效果更佳。刮皮对象主要包括树干、主枝、侧枝上的老翘皮、破裂皮、病斑皮、虫蛀皮,尤其是枝干分叉处、伤口周围、芽眼附近等隐蔽部位,这些地方往往是病虫聚集的重点区域。

刮皮操作需遵循“轻、准、净”的原则:“轻”即力度适中,仅刮除老翘层和病斑组织,保留健康的韧皮部,避免过度刮削导致树皮破损过大,影响树体养分运输和抗寒能力;“准”即精准识别病虫藏匿部位,对带菌带虫的老皮彻底刮除,不遗漏任何可疑病灶;“净”即刮下的老皮、病斑组织需及时收集,装入塑料袋带出果园集中烧毁或深埋(深度不低于50厘米),严禁随意丢弃在果园内,防止病虫再次扩散。

刮皮后需对伤口进行保护处理,可涂抹5%菌毒清水剂50倍液、3-5波美度石硫合剂等杀菌剂,或涂抹愈合剂,促进伤口愈合,防止病菌侵入。对于患有溃疡病等细菌性病害的植株,刮除病斑时需扩大刮除范围,在病斑边缘外1-2厘米的健康组织处彻底刮除,刮具需用75%酒精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三、涂白杆:防寒防晒,杀菌驱虫

树干涂白是猕猴桃清园的重要防护措施,通过在树干及主枝基部涂抹白色涂白剂,既能反射阳光、降低树干昼夜温差,避免树皮因冻融交替产生裂伤,又能杀灭树干表面残留的病菌和虫卵,同时起到驱避害虫、防止牲畜啃咬的作用。

涂白时间应在刮老皮后、土壤封冻前完成(12月上中旬),过早涂白易被雨水冲刷失效,过晚则无法及时发挥防寒作用。涂白对象主要为树干(从地面向上1-1.2米)、主枝基部(向上30-50厘米),对于幼树和树势较弱的植株,可适当扩大涂白范围,增强防护效果。

涂白剂需自行配制,确保成分科学、效果稳定,常用配方有两种:配方一,生石灰10份、硫磺粉1份、食盐0.5份、动植物油0.3份、水40份,混合搅拌均匀,调成糊状;配方二,生石灰8份、石硫合剂原液1份、食盐0.5份、水30-35份,搅拌至无颗粒状沉淀。配制时需注意:生石灰需充分腐熟,避免未溶解的颗粒灼伤树皮;硫磺粉需研磨细腻,确保杀菌效果;加入食盐可增强涂白剂的附着力,动植物油能防止涂白剂开裂脱落。

涂白操作需均匀细致,确保树干表面被涂白剂全面覆盖,无漏涂、薄涂现象,涂白厚度以0.3-0.5厘米为宜,以涂后不流淌、能形成一层均匀的白色保护膜为准。涂白后需检查涂白剂是否牢固,若遇降雨冲刷,需及时补涂。需注意,涂白剂不可涂抹在枝条嫩芽和花芽上,以免造成灼伤。

四、修剪:整形疏枝,优化树体结构

清园修剪是猕猴桃树体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修剪,既能去除病虫枝、弱枝、过密枝等无效枝条,减少病虫越冬场所,又能调整树体结构,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集中养分供应结果枝,为来年萌芽、开花、结果奠定基础。

修剪时间应在猕猴桃落叶后至萌芽前进行(11月下旬至次年2月下旬),以落叶后至12月中下旬修剪为宜,此时树体养分已回流,修剪伤口愈合快,且枝条形态清晰,便于判断修剪部位。修剪需根据猕猴桃品种特性、树龄、树势等灵活调整,坚持“去弱留强、去密留疏、去病留健”的原则。

修剪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疏除病虫枝,将带有病斑、虫卵、虫蛀痕迹的枝条彻底疏除,带出果园集中烧毁;二是疏除弱枝、枯枝、过密枝,对于生长细弱、无结果能力的枝条,以及枯死枝条、交叉重叠、通风透光不良的过密枝条,及时疏除,减少养分消耗;三是短截结果枝,对于当年结果后的枝条,根据品种特性和树势,留2-4个饱满芽进行短截,培养来年结果母枝;四是调整树体结构,对于幼树,重点培养主干和主蔓,搭建树形框架;对于成龄树,优化主蔓、侧蔓分布,控制树冠高度,确保通风透光;对于衰老树,适当回缩更新,促进新梢萌发,恢复树势。

修剪操作需使用锋利、消毒后的修剪工具,剪口需平滑倾斜,避免撕裂树皮,直径超过1厘米的伤口需涂抹愈合剂或杀菌剂,防止病菌侵入。修剪后需及时将剪下的枝条(尤其是病虫枝)带出果园,集中烧毁或深埋,严禁堆放在果园内,以免成为病虫越冬的载体。需注意,修剪时要保留足够的结果母枝,避免过度修剪导致来年产量下降,同时兼顾树体通风透光与养分分配,实现生长与结果的平衡。

五、喷药:全面杀菌,彻底杀虫

喷药是清园工作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通过喷施广谱性杀菌剂和杀虫剂,对果园内树体、土壤、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消毒,杀灭残留的病菌和虫卵,最大限度降低来年病虫害发生基数,是清园效果的重要保障。

喷药时间应在修剪后、土壤封冻前完成(12月中下旬),选择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天气喷施,避免在雨天、大风天或低温结冰天气喷施,确保药液附着均匀、发挥药效。喷药前需将果园内的落叶、枯枝、杂草等杂物彻底清理干净,减少病虫藏匿场所,提高喷药效果。

喷药需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兼顾杀菌和杀虫效果,常用药剂及使用方法如下:一是杀菌剂,可选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5%菌毒清水剂50-100倍液、45%晶体石硫合剂30-50倍液等,对树体(枝条、芽眼、树干)、地面、果园周边植被进行全面喷施,杀灭真菌、细菌等病菌;二是杀虫剂,可选用99%矿物油乳油100-150倍液、40%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等,针对性杀灭介壳虫、红蜘蛛等越冬虫卵。为提升防治效果,可将杀菌剂与杀虫剂混合喷施(需确认药剂兼容性,避免产生药害),喷施时需均匀周到,树体的枝条、芽眼、树干、地面、杂草等都要喷施到位,做到无死角、无遗漏,喷施量以树体表面湿润、药液不滴淌为宜。

喷药后需注意药剂安全间隔期,避免在萌芽前再次喷施高浓度药剂。对于病虫害发生严重的果园,可在萌芽前(次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补喷一次低浓度药剂,巩固清园效果。喷药时需做好个人防护,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等,避免药剂接触皮肤和呼吸道,喷施后及时清洗器具和身体。

结语

猕猴桃清园五要点(园地翻耕、刮老皮、涂白杆、修剪、喷药)是一个有机整体,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只有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全面落实各项措施,才能达到“清洁果园、杀灭病虫、保护树体、促进生长”的目标。清园工作看似简单,实则需要耐心细致、科学规范,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清园效果大打折扣,给来年的生产管理带来隐患。

在实际操作中,需结合果园的具体情况(如品种、树龄、病虫害发生情况、土壤条件等)灵活调整各项措施的细节,确保清园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清园后需做好果园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补救措施,为猕猴桃树体安全越冬和来年优质高产筑牢坚实基础。做好清园工作,是猕猴桃全年栽培管理的“第一仗”,只有打赢这一仗,才能为后续的萌芽、开花、结果等环节提供良好保障,实现猕猴桃产业的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

来源:风趣一半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