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苗期、拔节期至灌浆期均可能出现心叶或顶部功能叶纵向卷曲、失绿、畸形,严重时叶片僵硬干枯,导致植株生长迟缓、雌穗发育不良、结实率下降,给种植户造成显著经济损失。深入探究玉米顶部叶片卷曲的成因,构建科学高效的综合防治体系,对促进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
玉米苗期、拔节期至灌浆期均可能出现心叶或顶部功能叶纵向卷曲、失绿、畸形,严重时叶片僵硬干枯,导致植株生长迟缓、雌穗发育不良、结实率下降,给种植户造成显著经济损失。深入探究玉米顶部叶片卷曲的成因,构建科学高效的综合防治体系,对促进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玉米顶部叶片卷曲的主要成因
玉米顶部叶片卷曲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由环境胁迫、栽培管理不当、病虫害侵染等多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成因对应的症状表现和发生规律存在明显差异,具体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一)环境胁迫因素
环境条件的剧烈变化是引发玉米顶部叶片卷曲的最常见诱因,尤其在气候异常年份表现更为突出,主要包括干旱、高温、低温冷害和土壤盐碱化等。
干旱胁迫是导致玉米叶片卷曲的首要环境因素。玉米生长需水量大,尤其在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需水临界期若遭遇持续无降水、土壤墒情不足,植株根系吸水能力无法满足叶片蒸腾作用需求,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通过关闭叶片气孔减少水分散失,同时叶片细胞因缺水发生质壁分离,导致顶部幼嫩叶片纵向卷曲,形成“束叶状”。此类卷曲多从心叶开始,逐渐蔓延至上部功能叶,叶片颜色加深、质地变硬,严重时伴随叶尖干枯。若干旱持续时间过长,会导致雄穗发育受阻、花粉活力下降,后续结实率大幅降低。
高温胁迫常与干旱伴随发生,形成“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当环境温度超过35℃,且持续时间超过3天,玉米叶片光合酶活性降低,光合作用受阻,同时蒸腾速率急剧上升,植株体内水分失衡,顶部叶片会快速卷曲,且卷曲程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剧。此外,高温还会导致叶片叶绿素分解,出现卷曲与黄化并存的现象,严重影响光合产物积累。
低温冷害多发生在玉米苗期,春季播种后若遭遇倒春寒,气温骤降至10℃以下,玉米幼苗生理代谢紊乱,叶片细胞分裂和伸长受阻,顶部心叶会出现卷曲、扭曲,叶片边缘发黄发褐,严重时心叶腐烂。此类症状在低温过后若气温回升,部分植株可缓慢恢复,但生长周期会延迟。
土壤盐碱化也是重要的环境胁迫因子。在盐碱地种植的玉米,土壤中高浓度的盐分(如氯化钠、碳酸钠)会导致土壤渗透压升高,植株根系吸水困难,引发“生理干旱”,表现为顶部叶片卷曲、叶色灰暗、生长迟缓。同时,过量盐分还会破坏叶片细胞膜结构,导致叶片失绿、坏死,加剧卷曲现象。
(二)栽培管理不当因素
栽培管理措施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玉米植株的生长状态,施肥、浇水、密度调控等环节的操作不当,均可能导致顶部叶片卷曲。
施肥失衡是核心诱因之一,主要表现为氮肥过量、磷钾肥不足,或中微量元素缺乏。氮肥施用过多时,玉米植株会出现徒长,茎秆细弱,顶部叶片因营养过剩而柔嫩多汁,细胞壁发育不健全,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发生卷曲,且此类植株抗逆性差,后续易引发病虫害。磷钾肥缺乏时,玉米根系发育不良,养分运输受阻,顶部叶片因缺磷表现为暗绿色卷曲,缺钾则表现为叶片边缘焦枯并伴随卷曲。此外,中微量元素(如锌、铁、钙)的缺乏也会导致卷曲:缺锌时,玉米心叶黄化卷曲,出现“白苗病”;缺钙时,顶部幼叶细胞壁钙化不足,易扭曲卷曲,叶尖呈钩状。
浇水方式不合理同样会引发叶片卷曲。一方面,土壤干旱后突然大水漫灌,根系短时间内吸水过量,导致叶片细胞膨压骤增,引发“水肿型卷曲”,表现为叶片边缘向上卷曲,质地脆嫩;另一方面,浇水过多或田间排水不畅,会导致土壤透气性差、根系缺氧腐烂,吸水吸肥能力下降,植株出现“生理性缺水”,顶部叶片因水分供应不足而卷曲,同时伴随叶片发黄、植株萎蔫。
种植密度过大也是重要因素。部分种植户为追求高产盲目增加种植密度,导致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恶化,植株间竞争水分、养分和光照,群体光合效率下降,个体生长不良,顶部叶片易出现卷曲。此外,密度过大还会导致田间湿度升高,为病虫害发生创造有利条件,间接加重卷曲现象。
土壤耕作不当会破坏土壤结构,若耕层过浅、土壤板结,玉米根系分布浅、扎根不牢,吸水吸肥范围受限,遇干旱或高温时,顶部叶片易因水分养分供应不足而卷曲。同时,土壤中残留的除草剂、农药等化学物质,也可能对玉米根系造成损伤,引发叶片卷曲。
(三)病虫害侵染因素
病虫害侵染是导致玉米顶部叶片卷曲的重要生物因素,不同病虫害的侵染机制和症状特征存在差异,主要包括病毒病、真菌病害、虫害及线虫危害等。
病毒病是引发玉米叶片卷曲的主要病害之一,常见的有玉米粗缩病、玉米矮花叶病等。玉米粗缩病由灰飞虱传播,病毒侵染后,玉米植株矮化,顶部叶片浓绿、僵硬、卷曲,叶片表面粗糙,心叶难以展开,严重时植株无法抽穗;玉米矮花叶病由蚜虫传播,症状表现为顶部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花叶条纹,伴随叶片卷曲、畸形,植株生长迟缓。病毒病的发生与传毒媒介的活动密切相关,高温干旱天气利于灰飞虱、蚜虫繁殖,会导致病毒病大面积爆发。
真菌病害中,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在严重发生时,会导致顶部叶片出现大量病斑,病斑周围组织失水干枯,引发叶片卷曲。此外,玉米纹枯病侵染茎秆和叶鞘后,会阻碍养分和水分运输,导致顶部叶片因营养供应不足而卷曲、发黄。此类病害多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发生,田间通风透光差、植株密度过大时发病加重。
虫害方面,玉米螟、蓟马、蚜虫、红蜘蛛等是常见的致卷害虫。玉米螟幼虫蛀食玉米心叶,导致心叶展开后出现“花叶”或“破叶”,同时引发顶部叶片卷曲;蓟马以成虫和若虫锉吸玉米心叶汁液,导致心叶叶绿素被破坏,出现黄白色斑点,叶片卷曲畸形,严重时心叶枯死;蚜虫群集在顶部叶片背面吸食汁液,不仅导致叶片卷曲、失绿,还会分泌蜜露引发煤污病,影响光合作用;红蜘蛛在高温干旱条件下繁殖迅速,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叶片汁液,导致叶片出现灰白色斑点,逐渐蔓延至全叶,引发叶片卷曲干枯。
线虫危害常被忽视,玉米根结线虫侵染根系后,会形成大小不一的根结,破坏根系结构,导致根系吸水吸肥能力下降,植株表现为生长矮小、顶部叶片卷曲、叶色发黄,与干旱胁迫症状相似,但拔出根系可见明显根结,易与其他因素区分。
(四)化学物质影响因素
农业生产中化学药剂的不当使用,是导致玉米顶部叶片卷曲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除草剂药害和农药药害。
除草剂药害是最常见的化学危害,多因选用药剂不当、用药时期错误或剂量过大导致。玉米田常用的除草剂如莠去津、乙草胺等,若在玉米拔节期后使用,或超剂量喷施,会对玉米顶部幼嫩叶片造成损伤,表现为叶片卷曲、发黄、畸形,部分叶片出现焦枯斑点。此外,相邻地块喷施除草剂时,药剂漂移也可能导致玉米叶片卷曲,此类药害多表现为植株上部叶片先出现症状,且地块边缘植株受害更为严重。
农药药害多因喷施杀虫剂、杀菌剂时,药剂浓度过高、喷施时间不当(如高温正午)或药剂混用不合理导致。高浓度药剂会破坏玉米叶片表皮细胞和叶绿素,导致叶片卷曲、失绿、干枯;高温正午喷施时,药剂蒸发过快,浓度瞬间升高,易加重药害;部分药剂混用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物质,对玉米造成损伤,引发叶片卷曲。
二、玉米顶部叶片卷曲的综合防治措施
针对玉米顶部叶片卷曲的复杂成因,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种植模式和病虫害发生规律,构建“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防治为辅助、化学防治为补充、生物防治为亮点”的综合防治体系,实现从源头预防到精准治理的全流程管控。
(一)农业防治:筑牢基础防线
农业防治是减少玉米顶部叶片卷曲发生的根本措施,通过优化栽培管理、改善生长环境,增强植株抗逆能力,从源头降低胁迫因素和病虫害的影响。
1. 科学选种与种子处理
选用抗逆性强、抗病虫能力突出的优良玉米品种,是预防叶片卷曲的关键。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选择耐旱、耐涝、耐高温、抗粗缩病、抗玉米螟等特性的品种,如郑单958、先玉335、登海605等(具体品种需结合当地审定情况选用)。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采用阳光晒种2-3天,提高种子发芽率;用25%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或40%噻虫嗪种子处理剂进行包衣,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蓟马、蚜虫,减少病毒病传播风险;针对缺锌地块,可选用含锌种衣剂,或播种时随种子施入少量锌肥,预防缺锌引发的卷曲。
2. 合理规划种植模式
优化种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确定适宜密度,一般紧凑型品种每亩种植4500-5500株,平展型品种每亩3500-4000株,避免密度过大导致田间通风透光不良。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宽行80-90cm、窄行40-50cm),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湿度,减少病虫害发生。合理安排播种时间,避开春季倒春寒和夏季高温干旱的关键时期,春玉米可在土壤5cm地温稳定在10℃以上时播种,夏玉米可在小麦收获后及时抢播,确保玉米关键生育期避开极端气候。
3. 精细化水肥管理
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玉米需肥规律,科学搭配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避免氮肥过量施用。一般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3000kg、纯氮15-20kg、磷(P₂O₅)6-8kg、钾(K₂O)8-10kg,缺锌地块每亩补施硫酸锌1-2kg。施肥方式采用“基肥+追肥”,基肥以有机肥和磷钾肥为主,追肥以氮肥为主,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分两次施用,避免一次性重施氮肥。
浇水遵循“少量多次、按需灌溉”的原则,避免干旱后大水漫灌和田间积水。玉米苗期适当控水,促进根系下扎;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保持土壤墒情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维持在70%-80%;灌浆期避免干旱,确保光合产物顺利运输。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少因浇水不当引发的卷曲。雨后及时清理田间排水沟,降低土壤湿度,防止根系缺氧腐烂。
4. 加强田间管理
深耕改土,播种前深耕25-30cm,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透气性和保水保肥能力;结合深耕施入有机肥,培肥地力,促进根系发育。及时中耕除草,苗期和拔节期进行2-3次中耕,疏松土壤、清除杂草,减少杂草与玉米争夺水分养分,同时提高土壤保墒能力。合理轮作,与大豆、小麦等作物实行2-3年轮作,减少土壤中线虫和病原菌数量,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
(二)物理防治:辅助控害减损
物理防治通过物理手段阻断病虫害传播路径、缓解环境胁迫,具有环保、安全的特点,是综合防治的重要辅助措施。
针对病毒病传毒媒介(灰飞虱、蚜虫),可在玉米苗期采用银灰色地膜覆盖种植,利用银灰色对害虫的驱避作用,减少蚜虫、灰飞虱的栖息和取食;在田间悬挂黄色粘虫板(每亩20-30块),诱杀蚜虫、蓟马等害虫,降低虫口密度,减少病毒病传播。对于玉米螟等钻蛀性害虫,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采用人工捕捉幼虫的方式,减少害虫种群数量;在田间设置频振式杀虫灯(每30-50亩1盏),诱杀玉米螟、地老虎等害虫成虫,降低产卵量。
遭遇高温胁迫时,可通过田间喷水降温,增加空气湿度,缓解叶片卷曲;若发生轻度干旱引发的卷曲,可采用叶面喷施清水的方式临时补水,避免立即大水漫灌导致的生理失衡。对于盐碱地,可采用深耕压盐、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或采用滴灌方式灌溉,减少土壤盐分表聚,缓解盐碱胁迫引发的卷曲。
(三)化学防治:精准应急防控
化学防治是应对病虫害爆发和严重环境胁迫的快速有效手段,需坚持“对症下药、精准用药”的原则,避免盲目用药和滥用药剂,减少药害风险。
1. 病虫害化学防治
针对病毒病,重点在于防治传毒媒介,在蚜虫、灰飞虱发生初期,喷施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40%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或10%烯啶虫胺水剂1500倍液,间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切断病毒传播路径;若已出现病毒病症状,可喷施20%吗啉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缓解病情发展。
针对真菌病害,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发生初期,喷施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纹枯病可喷施20%井冈霉素A水剂500倍液,重点喷施茎基部和叶鞘。虫害方面,玉米螟在大喇叭口期采用毒饵灌心,用5%辛硫磷乳油100ml兑水5kg,拌入50kg细沙制成毒沙,每亩施入2-3kg;蓟马、蚜虫可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红蜘蛛发生初期喷施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或20%哒螨灵乳油2000倍液,重点喷施叶片背面。
线虫防治可在播种前每亩施用10%噻唑膦颗粒剂2-3kg,或5%硫酰氟颗粒剂3-4kg,结合深耕施入土壤;生长期若发现线虫危害,可喷施1.8%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液灌根,每株灌液200-300ml。
2. 药害与环境胁迫的化学缓解
若发生除草剂或农药药害,应立即喷施清水冲洗叶片,减少药剂残留;同时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1%尿素溶液,或芸苔素内酯(0.01mg/L)、赤霉素(50mg/L)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缓解药害症状,促进植株恢复。
针对干旱、高温引发的生理卷曲,除及时补水外,可叶面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或氨基酸叶面肥、腐植酸叶面肥,增强植株抗逆能力;缺锌、缺铁引发的卷曲,可叶面喷施0.3%硫酸锌溶液、0.2%硫酸亚铁溶液,间隔5-7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
(四)生物防治:绿色生态防控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手段,减少化学药剂使用,保护生态环境,是现代农业防治的发展方向。
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玉米田间的瓢虫、草蛉、蚜茧蜂等是蚜虫、蓟马的天敌,应减少广谱性杀虫剂的使用,为天敌生存创造条件;可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在玉米螟产卵初期至盛期,每亩释放赤眼蜂1.5-2万头,分2-3次释放,寄生玉米螟卵,降低虫口密度。
推广使用生物农药,防治玉米螟可选用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在大喇叭口期灌心;防治蚜虫、蓟马可选用苦参碱水剂1000倍液、印楝素乳油1500倍液;防治真菌病害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春雷霉素水剂800倍液,生物农药需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喷施,连续使用2-3次,间隔7-10天。
玉米顶部叶片卷曲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防治工作需突破“单一防治”的局限,构建“源头预防-过程管控-应急处置”的全链条防控体系。种植户应加强田间巡查,精准识别卷曲成因,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对应的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通过科学选种、合理水肥、精细管理增强植株抗逆能力;以物理防治为辅助,阻断病虫害传播路径;以化学防治为补充,在关键时期精准用药;以生物防治为亮点,推动绿色生态种植。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技术指导,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先进。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