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先说结论:别急着给任何一个女孩扣“不正经”的帽子,那根尺子多半带着你的恐慌。
我先说结论:别急着给任何一个女孩扣“不正经”的帽子,那根尺子多半带着你的恐慌。
剑桥2023年的实验里,一模一样的玩笑话放在男人身上,接受度飙升47%,你觉得这是对方“轻浮”,还是你眼里只看得到性别?
我在地铁碰到过一个姑娘,一字肩、锁骨上贴着水钻,前排大爷直接翻白眼。
三分钟后她给邻座老奶奶让了座,大爷又把手机偷偷对准她直播,配文“现在的女人”。
剧情翻转得可笑——镜头里坐得笔直的人是他,而“不正经”成了流量密码。
互联网在放大焦虑。
抖音一季度就下架了50万条刻意擦边视频,举报者一半是女生。
平台说这是净化,其实是把复杂人性拧成干净的水龙头,一开就关。
真正被误伤的,是那些把泳装照当训练记录的潜水妹子、拿舞蹈视频刷存在感的街舞教练。
她们跟“诱惑”根本不沾边,却被算法一把拖进黑名单。
职场的尺子同样歪得厉害。
领英今年问了一圈HR,“说话轻浮”到底怎么界定?
最后投票结果显示,男人说荤段子被投诉的概率只有女人的三分之一。
有位互联网大厂女运营跟我吐槽,开会时男同事讲黄腔全场鼓掌,她接一句梗,第二天就被约谈,“注意影响”。
那句“我们企业文化开放”的横幅还挂在食堂门口,真刺眼。
你说标准到底谁在定?2024年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后,上海首例“作风歧视”案直接判公司赔款。
HR私下叫苦:“没标准就硬造标准,苦的是我们。
”可造标准的人从没问女人想要什么。
我见过最荒唐的一幕发生在去年春天,一家大厂发布《女性员工着装规范》,“透肤度不得高于30%”这种话都能写出来,活像拿保鲜膜验货,网友骂翻,公司道歉。
第二天照样有女员工被拦在门口,理由:裤子破洞位置“略高”。
那天群里骂疯了,也哭了几个小姑娘,“我穿破洞牛仔就是坏女孩?
那程序员同事穿拖鞋大裤衩算什么?
”
北大2023年的调查扎了另一刀:男人“海王”行为的社交容忍度比女人高28%。
朋友圈常见句式——“兄弟厉害”,换个性别立马变成“太脏”。
标准从不中立,它们是顺手的橡皮泥,捏成想要的样子。
其实“正不正经”早就不是道德题,是心理题。
浙大跟踪了两年发现,越热衷评判别人私生活的人,焦虑指数越高。
说白了,别人私生活越“可疑”,他们越需要靠贬低找安全感。
所以当我再遇到“她一看就不像好人”的嘀咕,我都反问一句:你怕的到底是什么?
怕她自由?
怕她不受控?
还是怕自己没勇气像她那样坦荡?
我采访过一个三十岁的纹身师,满背牡丹,相亲十次黄十次,男孩妈一见照片就说“正经姑娘哪弄这些”。
后来她遇到同小区的大学讲师,两个人把领证照发在朋友圈,穿着T恤露出花臂,笑得比谁都亮。
底下有条评论我记到现在:“看,正不正经,原来是结婚证说了算?
”
答案从来不在裙摆长度、聊天表情、恋爱次数里。
它藏在两个反问:你敢不敢为自己的选择全责,也敢不敢让别人全权拥有她的选择?
当我们把“自律”还给自己,把“自由”还给她,那根慌乱的尺子自然就断了。
来源:小鱼一点号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