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重启墨西哥建厂,东风与陕汽携手投资,汽车产业链加速布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02:09 1

摘要:11月12–13日,比亚迪、东风、陕汽三家中国车企在墨西哥同一周释放重磅信号:比亚迪确认重启墨西哥建厂评估,将于2026年1月前官宣项目落地;东风汽车与合作伙伴麦格纳确认组装厂正在推进;陕汽宣布在普埃布拉投资400–1500万美元建设新的整车组装工厂。

11月12–13日,比亚迪、东风、陕汽三家中国车企在墨西哥同一周释放重磅信号:比亚迪确认重启墨西哥建厂评估,将于2026年1月前官宣项目落地;东风汽车与合作伙伴麦格纳确认组装厂正在推进;陕汽宣布在普埃布拉投资400–1500万美元建设新的整车组装工厂。

在美国关税压力、墨西哥考虑对电动车征收最高50%进口关税、新能源市场高速增长的交汇背景下,中国车企正在将“海外销售框架”改写为“海外制造体系”。这不只是三家企业的决策变化,而是一个产业级别的信号:中资车企正在启动“深扎墨西哥”的第二阶段竞争。

一、比亚迪、东风、陕汽释放投资信号:中资车企从“卖车”转向“造车”

比亚迪的重磅宣布来自《El Economista》的公开报道:副总裁Julián Villarroel表示公司已经恢复工厂评估流程,最迟将在2026年1月宣布项目落地。

这一反转具有结构性意义,此前有报道指出,比亚迪曾因美国关税和贸易形势趋变而搁置其墨西哥建厂评估;而一年后重新回到制造议程,说明新能源车产业链正在推动企业做出长线决策。

比亚迪这次动作背后凸显三层趋势:

销售规模逼近制造临界值:两年在墨销售8万辆,新能源卡车与公交系统全面落地,进口模式的成本与关税压力已不再适配当前体量。

与墨政府的“政策博弈”进入深水区:比亚迪正游说政府避免电动车被纳入最高50%关税的清单;落地投资已成为获得政策便利的重要筹码。

供应链是关键决胜点:比亚迪作为唯一自研电池的车企,对墨西哥而言具有“战略产业链价值”,能够带来本地就业、技术与出口能力。与比亚迪的“战略级落子”同步,另一边东风汽车也在同一场合(ANPACT 2025)宣布组装厂计划仍在推进。

麦格纳墨西哥总经理Philipp Heldt强调:“我们在墨西哥是为了长期发展,不是短期市场行为。”

东风已在备件体系投入500万美元,建立分销、服务、供应链网络,以确保其轻型与重型车辆在墨的渗透能力。

与此同时,陕汽墨西哥宣布了更具行动性的计划——投资400万美元在普埃布拉建设组装厂,并预期未来投资扩大至1500万美元。

工厂初期产能为每年1000辆,设计产能可达4000辆,产品出口拉美国家,但由于美国关税政策限制,短期仍不进入美国市场。

三家中国车企在同一周释放“制造落点”信号,背后不是巧合,而是产业趋势驱动的结果:

墨西哥成为中国车企在拉美及北美的战略支点;

关税、供应链与政策结构共同塑造“制造优先”格局;

中资车企从竞争车款转向竞争产能、供应链与落地速度。

这是一个清晰的时间节点:中国车企在墨的竞争,已全面进入“制造周期”。

二、为何“本地化”已不是选择而是必然?

比亚迪、东风、陕汽的集体动作背后,是墨西哥产业政策逻辑的深度转向。

汽车产业是墨西哥的工业支柱,GDP的重要贡献者,也是其保持北美供应链地位的关键行业。

在燃油车时代,墨西哥以制造中心身份承接美国和欧洲企业产能;但在新能源时代,如果墨西哥继续允许市场被进口车型占据,本地供应链将遭遇“产业空心化”风险。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墨西哥政府才提出考虑把来自非自贸协定国家的电动车纳入最高50%关税的方案。

这一政策逻辑并非针对中国品牌,而是为了确保墨西哥在北美供应链重构中不被边缘化。从政府视角看,关键逻辑有三点:

供应链安全要求提高:美国新的电池补贴审查机制“锁死”了中国供应链进入美国市场的途径,使墨西哥必须提升本地制造比例,才能保持在北美汽车体系中的战略位置。

本地就业与税收压力上升:大量进口电动车正在稀释墨西哥汽车产业的本地价值贡献,政府必须促成“从进口到制造”的结构转移。

新能源产业链具有重建窗口期:谁能在墨西哥率先落地电池、PACK、驱动系统、整车生产,谁就能站稳下一个十年的产业格局。

在这种背景下,高关税成为产业政策的一种“调控工具”,本质作用在于:促使车企把供应链从“SKU输入模式”调整为“本地制造模式”。

对于中国车企而言,这意味着:

不落地,等于自愿把成本优势交出去;

不落地,就难以进入北美供应链;

不落地,将在政策审查中持续承受压力;

落地越早,越能获得政策优惠、供应链资源与地方支持。

换言之,本地化已不是“更好”,而是“必需”。

墨西哥并不拒绝中国车企进入,而是欢迎能带来就业、产能与供应链价值的投资者。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比亚迪、东风、陕汽同周发声——墨西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环境正在进入关键窗口期。

三、未来是“建体系、深嵌入、守合规”的战略窗口

比亚迪、东风、陕汽的集体落子,对中资企业在墨经商的所有产业链环节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不论企业身处整车、动力电池、电控、电驱、线束、物流车辆、光伏储能、零部件供应链或再制造环节,都要认识到:墨西哥市场的竞争逻辑已经改变。

未来两年,决定企业能否在墨长期立足的不是价格优势,而是本地化深度、供应链透明度、政策对接能力与产业嵌入度。对中资企业而言,重点有四个方面:

供应链可解释性(透明度)成为关键门槛:原产地证明、工序文件、发票链条、加工价值说明等将成为标准要求,未来贸易合规审查会越来越细。

本地制造将成为市场准入的新基础设施:KD 组装、PACK、电池模组集成、零件本地采购、焊装或涂装工序等,都能显著降低贸易风险,提高政策友好度。

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建立结构性关系是必要操作:在墨西哥,州政府对制造业投资具有决定性影响,ANPACT、AMIA、CANACINTRA 等行业组织也掌握政策前置信号。

产业嵌入度越高,越能获得供应链资源与政策保护:与本地物流、供应商、研发机构、职业院校合作,都能让企业在墨西哥形成“不可替代性”。

这一轮中国车企的集体动作说明:墨西哥正在进入一种新的产业结构竞争周期,中资企业必须从“市场入门级”转向“产业深嵌入级”。

对企业来说,窗口期非常清晰:

越早布局制造,越容易进入当地政府的优先名单;

越早建立供应链透明体系,越能降低未来合规摩擦;

越早嵌入本地产业链,越能构建长期护城河。

在新能源时代,企业的竞争能力已经从“产品力”扩展到“体系力”:供应链可追溯、制造本地化深度、政策对接能力、产业嵌入度、技术共享能力,都将成为决定性因素。

过去三年,中国新能源车在墨西哥依靠产品力和价格优势快速扩张;但未来三年,核心竞争从“销量规模”转向“体系落地”。比亚迪重启建厂,东风与陕汽同步宣布组装计划,这些不只是企业新闻,而是整个产业链进入“落地周期”的清晰信号。

在北美关税压力、墨西哥政策窗口、拉美市场增长的大背景下,中国车企的下一轮竞争已经全面转向:

从销售竞争 → 制造竞争

从整车进口 → 供应链本地化

从市场进入 → 产业深扎

从价格优势 → 体系优势墨西哥正在经历新的汽车产业重构,而中国车企已经率先进入布局期。

未来十年,这片市场将属于更早落地、落地更深、体系更强的中国企业。

来源:法治周末汽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