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教育论坛】李珊珊:让语文回归生活的真实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7 23:01 1

摘要:偶然翻看手机,一篇题为《一节没有课件的公开课》的标题立刻引起了我的好奇,打开一看,内容虽与课堂无关,却让我陷入了沉思:语文的根源在于生活,语文能力的习得也离不开生活实践。如何从“假大空”走向真实的语文生活,构建接地气、有温度、重实效的语文课堂,让语文真正成为滋

让语文回归生活的真实

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 李珊珊

偶然翻看手机,一篇题为《一节没有课件的公开课》的标题立刻引起了我的好奇,打开一看,内容虽与课堂无关,却让我陷入了沉思:语文的根源在于生活,语文能力的习得也离不开生活实践。如何从“假大空”走向真实的语文生活,构建接地气、有温度、重实效的语文课堂,让语文真正成为滋养学生生命的土壤,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引言:为何要“返璞归真”——语文教学的本质追问

在信息化教学工具普及的当下,公开课对课件的过度依赖已成普遍现象,“大单元大情境”“AI赋能”等概念被盲目追捧,使得语文课堂陷入形式化、花哨化的误区,偏离了“听说读写”的核心本质。观摩全国各类教学比赛不难发现,真正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如于永正、王崧舟等名师的教学实践,无不以朴实接地气的风格,将学生能力培养置于首位。

就以王钰琴老师的《宝葫芦的秘密》这节课为例。这节课在参与全省“湖北好课堂”比赛备课过程中,历经十余个版本的打磨,从单元活动复述到AI贯穿课堂的诸多尝试均被否定。在黄冈市教科院林永红院长“简单课堂、充满语文味”的理念指引下,最终将课堂定格于“想象”与“创编”两大板块,以朗读推进教学,让学生在想象中感悟、在创编中表达,回归语文教学本质。当各种教学流派层出不穷,语文课堂究竟该教什么?语文的根究竟在哪里?其实,让语文回归生活的真实,才是教育的“至简”与“归真”之道。

大道至简:语文本是生活的一部分

“大道至简”揭示了事物最根本、最朴素的本质规律。对于语文教育而言,这一“道”便是生活本身。语文不是课本中冰冷的文字、应试的知识点,而是扎根于生活土壤、服务于生活需求的交流工具与情感载体。

一、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

语文源于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交流需求,我们的祖先在原始社会,他们需要交流、需要记事,于是有了结绳记事和图画。这些,就是最早的“语文”。后来,有了甲骨文,有了《诗经》,都是为了记录生活、表达情感、传递信息。所以说,语文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工具,它的根,扎在生活的土壤里。现代社会中,学生的生活场景——刷短视频、玩游戏、和朋友聊天、看新闻。这些都是语文学习的鲜活课堂。

教学《慈母情深》时,面对“工厂环境恶劣”的文本描述,单纯的文字分析难以让学生共情。通过提问“你们谁见过爸爸妈妈恶劣的工作环境?”学生结合母亲工作的闷热场景、父亲装修工地的嘈杂环境,自然领悟到课文中母亲的辛劳与母爱,生活成为文本最生动的注解。教学《秋天》时,学生对大雁南飞的队形产生疑问,而放学时操场上空真实飞过的雁群,让知识在生活实景中扎根,形成难以忘怀的记忆。这些案例印证:生活为语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与情境,脱离生活的语文只会沦为空洞的文字游戏。

二、语文能力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

传统语文教学中,“灌输式”方法占据主导。例如教比喻句时,先讲解“本体、喻体”的概念,再让学生机械仿写,导致学生写出“太阳像一个大火球”“小鸟在枝头歌唱”这类千篇一律的表达,虽能应付考试,却丧失了语言的鲜活与个性。

真实的语文能力习得源于生活体验。当学生看到落叶铺满校园,脱口而出“地上铺满了‘黄地毯’”,这些源于生活的表达才是最生动的比喻。教学“细节描写”时,摒弃让学生从课文中机械摘抄的方式,转而布置“家庭观察任务”,让学生记录妈妈眼角的细纹、手心的茧子,下雨时淋湿的衣背等细节,学生的写作便充满了真情实感。可见,语文能力不是靠讲解与刷题获得的,而是在生活互动中主动吸收、自然生长的结果。

返璞归真:从“假大空”到“真烟火”的教学转型

“大道至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返璞归真”则是落实这一理念的行动指南。这要求语文教学打破形式主义的桎梏,从“假大空”的课堂走向“真烟火”的生活,让语文成为学生表达自我、认识世界的工具。

一、打破“文本”的神圣性,实现创造性用教材

课本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但绝非唯一的标准答案。叶圣陶先生强调“教材只是一个例子”,语文教学应打破文本的权威性,引导学生成为文本的“主人”而非“奴隶”。

通过提问式阅读,将“为什么”转化为“凭什么”,别只问“诸葛亮为什么能成功”,可以问问“诸葛亮不怕曹操放火箭吗”激发学生思辨;通过对比式阅读,将《狼牙山五壮士》与战争中普通人的故事对照,让学生自主思考“英雄的内涵”;通过批判性阅读,让学生讨论“如果没有小石子,乌鸦还能怎么喝水”,培养创新思维。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能让学生主动思考,把文本和生活联系起来,真正读懂课文。

二、拥抱“真实”的生活,拓展语文教学边界

语文教学的边界不应局限于课堂,而应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即交际,可通过班级辩论、采访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真实交流中锻炼表达、逻辑与倾听能力;语文即阅读,打破“经典名著至上”的局限,鼓励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漫画、说明书等,以满足好奇心、实现与作者对话为核心目的;语文即表达,倡导学生写日记、读后感,让写作成为记录生活、抒发情感的自然行为,而非被动完成的任务。当语文与生活无缝衔接,学生的语文素养便会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实践路径:从“课堂”走向“生活田野”的具体操作

语文教学回归生活,需要可落地、接地气的实践方法。通过课堂形式创新、作业设计优化、评价体系完善,让“返璞归真”的理念真正融入教学全过程。

一、让课堂“活”起来:构建情境化教学场景

学《将相和》,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演“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在表演中理解人物性格和故事;教识字,不用让学生反复抄写,可以玩猜谜语、成语接龙、飞花令,让识字变得有意思;学《影子》,就带学生到操场晒太阳,看影子、踩影子;学《司马光砸缸》,用一个装满水的瓶子和小玩具模拟一下,让学生看看司马光到底是怎么救人的。这样一来,抽象的课文就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学生学得也开心。

二、让作业“动”起来:设计实践性学习任务

摒弃机械抄写、重复背诵等枯燥作业,换点有生活气息的作业。让学生介绍家乡美食并配上食谱,调查家乡名人并撰写介绍文案;采访长辈了解其童年生活,形成纪实报道;记录家庭中的感人故事并配上插图,制作家庭故事集。这些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感受语文的实用价值。

三、让评价“暖”起来:建立多元化过程性评价

新课标强调“教-学-评”一致,评价学生不能只看分数,要具体、有引导性。比如学生回答得好,可以说“你用的这个词语很准确,把意思说清楚了”;学生朗读得好,可以说“你朗读时带着表情和动作,我们都感受到了课文里的情感”;学生表达有逻辑,可以说“你先总说再分说,大家一听就懂”。这样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的优点,又告诉了他们以后怎么做得更好,实现评价与教学的有机融合。

结论:回归生活,成就师生共同成长

语文教学其实很简单,核心就是让语文回归生活的真实,把“听说读写”落到实处,简简单单教语文。当我们不再把语文当成应付考试的任务,而是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当我们不再把课堂当成老师一个人的讲台,而是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乐园;当我们不再把自己当成知识的“灌输者”,而是陪着孩子探索世界的“引路人”,我们的语文教学,就真正“返璞归真”了。

理想语文课堂的三重样态应该是:“书声朗朗”的课堂,以朗读为基,让文本在声韵中鲜活;“议论纷纷”的课堂,以思辨为翼,让思维在交流中生长;“情意绵绵”的课堂,以情感为魂,让心灵在共情中丰盈。三者相互交融、层层递进,共同构建起有温度、有深度、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

生活是语文最肥沃的土壤,愿我们都能成为“接地气”的语文教育者,让语文教学脱离形式主义的桎梏,在生活的烟火气中,让学生收获语文能力的提升与生命的成长,同时实现自身教育理想与专业发展。

来源:康柏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