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昨天刚掐着点去管委会登记了被欠的两万三,签字时手冻得发紫,工作人员让他按指纹,他打趣说“这红泥按下去,钱就能回来?
横店今天飘小雨,群演老赵把羽绒服拉链拉到顶,还是挡不住风往里灌。
他昨天刚掐着点去管委会登记了被欠的两万三,签字时手冻得发紫,工作人员让他按指纹,他打趣说“这红泥按下去,钱就能回来?
”没人笑,屋里全是同款干裂的手。
两百多号人,四百多万,数字听着像热搜,落到个人头上,就是孩子补习费、房东催租短信、回老家过年的车票。
事情闹到这一步,源头却挺“体面”——番位。
海报上谁的名字在前,微博词条谁在前排,都能写成合同条款。
听说吴谨言拿一千八,陈哲远拿一千二,俩人片酬先薅走三千万,预算直接砍半。
品牌方一看风向不对,化妆品连夜撤资,八百万赞助打水漂,只剩logo在招商PPT里孤零零地挂着。
剧组像被抽掉地基的搭景板房,说塌就塌。
腾讯视频倒干脆,直接放话:月底再不给钱,六千多万前期投入当学费,撤资加官司一条龙。
平台平时把“S+大制作”喊得震天响,真到掏钱时比谁都算得精。
于正出来发微博,语气像被欠钱的才是孙子:“资金周转困难,跑路系谣言。
”网友截图他三天前晒的新剧本封面,配文“于老师先别写新戏了,把旧账填填”,点赞瞬间十万加。
横店的规矩也跟着翻新。
以前剧组进场,交点押金就能开机,现在得先押劳务保障金,比例两成,说得好听是“防跑”,其实就是给群演买份工伤意外险。
可这笔钱从哪出?
制片人转头就把压力推给外包劳务公司,公司再扣到演员身上,一圈转下来,最底层还是那群穿戏服淋雨的临时工。
有人算过,老赵这种一天两百的群演,被抽完佣金、再留保障金,到手剩一百四,横店盒饭还涨价了,加鸡腿要十五。
演员那边也不是高枕无忧。
吴谨言团队发函“确认拍摄计划”,听起来像催更,其实潜台词是:再不拍,姐要进别的组了,违约金你们看着办。
陈哲远更直接,戏份说停就停,工作室把解约两个字打在公屏。
粉丝控评说“哥哥人间清醒”,路人只想问:合同里那条“资金监管账户”在哪?
以前明星拿钱跑路是新闻,现在成了标配条款,行业把羞耻磨成护身符,还挺骄傲。
最刚的是被欠工资的幕后兄弟。
灯光师老王把微信群名改成“11·20讨债突击队”,每天固定动作:上午去管委会打卡,下午回出租屋剪素材,谁要是先拿到钱,就得在群里发红包,金额不限,图个彩头。
他们说,要是再拖,就把未公开的财务表格甩给媒体,让大伙看看“一部戏怎么把钱烧没”。
没人想鱼死网破,可肚子饿得比理想快。
总局的调研文件也在路上,听说要给每个剧组设专用账户,钱先冻一半,干完活再解冻。
消息一出,小公司先喊疼:账上本就靠拆东墙补西墙,这一冻,连开机都开不了。
大平台拍手叫好,反正他们有钱等得起,顺便把中小制作踢出局,以后热搜只剩“S++”和“S+++”,观众看来看去,还是那张熟脸。
雨下到傍晚,老赵收工回宿舍,路过片场,看见布景板被水泡得鼓包,像泡发的旧面包。
他想起年初开工时,制片在动员大会上拍胸脯:“咱们这部戏,要创纪录!
”纪录倒是创了——欠薪速度第一。
老赵把手机里孩子的照片设成群头像,跟同屋说:“要是20号真发钱,先给娃买双耐克,别让人再说他爹只演死人。
”说完关灯,屋里黑得只剩呼吸声,和窗外雨砸铁棚的动静,一声比一声重。
来源:百影侦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