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畔通途将成!沿黄高速全线冲刺年底通车,320公里动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7 20:37 1

摘要:深秋的黄河北岸,机器轰鸣与建设者的脚步声交织成冲刺的序曲。作为河南省“13445工程”核心项目、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交通支撑,沿黄高速公路(S32)已全面进入通车倒计时。民权至兰考段主线沥青摊铺完美收官,武陟至济源段交安绿化工程加速收尾,320公里的交通大动脉

深秋的黄河北岸,机器轰鸣与建设者的脚步声交织成冲刺的序曲。作为河南省“13445工程”核心项目、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交通支撑,沿黄高速公路(S32)已全面进入通车倒计时。民权至兰考段主线沥青摊铺完美收官,武陟至济源段交安绿化工程加速收尾,320公里的交通大动脉正以“一天一个样”的速度焕新,预计2025年底实现全线贯通。这条贯穿豫鲁省界至济源的东西向大通道,将在黄河北岸筑起一条集交通疏导、产业联动、生态保护于一体的黄金走廊,为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攻坚四年终迎冲刺:分段推进,关键节点全面告捷

沿黄高速的建设之路,是一场跨越四年的持续攻坚。项目起于民权县豫鲁省界,向西串联兰考、原阳、武陟、温县、孟州等市县,止于济源市对接菏宝高速,全长约320公里,分武陟至济源段、民权至兰考段两段实施,采用BOT模式建设,设计时速120公里,因地制宜设置双向四车道与六车道标准,总投资超200亿元。自2021年6月武陟至济源段率先开工以来,建设者们攻克了黄河流域复杂地质、跨南水北调工程、涉铁施工等多重难题,推动项目按计划稳步推进。

民权至兰考段作为率先冲刺通车的“先锋段”,进展尤为迅猛。2025年4月,该段32.5公里主线及匝道的64座桥梁、490孔桥面铺装全部浇筑完成;6月完成沥青上面层试验段施工;8月中旬实现全线沥青摊铺收官;9月10日主线沥青摊铺全面完成,标线首件施工通过验收,一系列关键节点的顺利落地,为2025年10月2日正式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该路段的收费站大棚、机电设备安装已进入收尾阶段,路面标线清晰醒目,往来测试车辆平稳通行,一幅“畅行豫东”的画卷已然展开。

武陟至济源段作为全线建设的“主战场”,同样捷报频传。2024年12月,控制性工程南水北调特大桥提前18天合龙,郑太客专分离式立交主线下穿桥架梁顺利完成;2025年3月,沁河特大桥桥梁架设完工,何营枢纽施工全面启动;6月,预制梁场梁板预制任务收官,沥青下面层试验段顺利摊铺;10月下旬,该段已累计完成合同额的97%,漆黑的沥青路面、整齐划一的护栏、醒目的标志标牌已基本成型,建设者正集中力量推进交安、绿化、机电等收尾工程,向着年底通车目标发起最后冲刺。全线11处互通立交、3座特大桥、15座大桥的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一条贯穿豫北的交通大动脉雏形尽显。

技术赋能品质工程:生态与安全并重的建设典范

沿黄高速的建设,始终坚守“技术赋能、生态优先、安全至上”的理念,在复杂环境中打造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品质工程。项目沿线穿越黄河流域生态敏感区、南水北调干渠保护区等特殊区域,同时面临岩溶发育、软土路基等地质难题,建设团队创新采用多项先进技术,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

在桥梁建设领域,技术创新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南水北调特大桥作为跨重要水利设施的控制性工程,采用挂篮连续梁施工工艺,通过精准计算与智能监测,确保施工过程不对调水工程造成影响,最终提前18天实现合龙。沁河特大桥则针对河道地质特点,优化桩基设计,采用钻孔灌注桩工艺减少水土流失,桥梁架设全程运用大型架桥机,提升施工效率与工程质量。而在兰原高速兰考至封丘段(沿黄高速组成部分)的黄河特大桥建设中,更是创新应用无焊化工艺和智能监测系统,主跨达360米的三塔斜拉桥结构,其副桥20孔100米跨径钢梁为国内同类型桥梁最大规模,自主研发的LG700特大型架桥机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生态保护理念贯穿建设全程。针对黄河流域生态敏感区的特殊要求,项目优化路线设计,尽量避让核心保护区,对必须穿越的区域设置生态隔离带与污水净化池,确保施工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全线绿化工程遵循“乡土优先、适地适树”原则,在互通区、服务区打造“乔灌草”立体植被体系,边坡采用喷播乡土植被技术,既防治水土流失,又为野生动物预留迁徙通道,实现“路在绿中穿,车在景中行”的生态效果。

安全保障方面,项目采用高模量沥青混凝土铺设路面,提升路面抗疲劳、抗车辙能力,延长使用寿命;全线设置完善的防撞护栏、避险车道、智能监控系统,在长下坡、互通立交等关键路段加装测速、预警设备,构建全方位安全防护体系。同时,通过优化互通立交设计,实现与晋新高速、大广高速、菏宝高速等路网的高效衔接,确保车辆快速集散,提升通行效率。

通途赋能:重塑区域格局,激活黄河流域发展新动能

沿黄高速的通车,将从交通、产业、生态等多维度重塑豫北及黄河流域发展格局,带来深远的战略价值。在交通网络层面,这条贯穿黄河北岸的东西向大通道,将与连霍高速形成平行互补,有效分流连霍高速长期超负荷的交通流量,缓解豫北地区东西向交通拥堵压力。通车后,民权至兰考的通行时间将从1小时压缩至30分钟以内,武陟至济源的车程也将大幅缩短,郑州都市圈与豫东、鲁西南地区的时空距离显著拉近,形成“一小时交通圈”,强化区域间的快速联通。

对产业发展而言,沿黄高速将成为“黄金运输线”。沿线兰考的家居制造、温县的怀药产业、孟州的皮革加工、民权的制冷装备等特色产业,将借助便捷的高速通道扩大市场辐射范围,物流成本预计降低20%以上。豫东地区的农产品、豫北地区的工业制成品可通过这条通道“东联鲁苏、西接晋陕”,快速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为承接产业转移、吸引投资兴业搭建高效平台,预计带动沿线年产值增加超50亿元,助力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

文旅融合与生态发展将迎来新机遇。沿黄高速串联起兰考焦裕禄精神教育基地、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区、济源王屋山等优质文旅资源,形成“黄河文化旅游带”。通车后,游客可沿高速便捷游览黄河岸畔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古迹,预计沿线年游客接待量将增长30%以上,带动民宿、餐饮、文创等相关产业繁荣。同时,项目通过优化黄河两岸交通布局,减少传统货运对黄河生态敏感区的干扰,其绿色建设技术也为黄河流域基础设施低碳化发展提供了示范标杆,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落地。

从更广阔的区域视角看,沿黄高速作为河南省高速公路网“十二横”的重要组成,将与武深、许广等国家高速主干线紧密串联,完善“九纵五横三环”高速网结构,强化郑州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为郑新一体化、豫鲁协同发展提供关键交通支撑。对沿线群众而言,“15分钟上高速”的便捷出行将成为常态,跨区域就医、就学、就业的时间成本大幅降低,民生福祉得到实质性提升。

如今,沿黄高速的通车倒计时钟声已经敲响。从豫鲁省界到济源山麓,320公里的交通大动脉已整装待发,即将在黄河岸畔正式亮相。这条凝聚着建设者智慧与汗水的通途,不仅是一条交通动脉,更是一条生态路、产业路、幸福路。它的通车,将彻底改写黄河北岸的交通格局,激活黄河流域的发展潜能,见证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崭新篇章,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来源:岁月如烟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