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建 | “红色日历”精准滴灌 龙湾海滨街道托起百姓稳稳幸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7 17:13 1

摘要:从邻里市集到联建驿站,从服务群众到助力企业,海滨街道以“红色日历”为载体,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发展优势,让党建红成为共同富裕路上最鲜明的底色。为了让百家姓拧成一股绳,宁村村以“百姓宁好”文明实践项目为抓…

瓯江奔涌,潮起海滨。

在温州市龙湾区海滨街道这片兼具江风海韵与烟火气息的土地上,共同富裕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可感的日常:是百姓家门口免费磨好的菜刀、老年食堂里3元钱的两荤两素、文化礼堂里响起的悠扬二胡,更是企业纾困后舒展的眉头、村民增收后绽放的笑容。

海滨街道供图

近年来,海滨街道以党建为引领、以文明为内核、以民生为根本,探索走出一条共同富裕实践路径,让“共富”的种子在基层沃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PART 01

党建引领:“红色日历”暖民心助企兴

“每月1号、11号来这里,不仅能免费磨刀、量血压,还能咨询法律问题,对我们老百姓来说太方便了!”家住海滨街道宁城社区的居民孙爱莲,手里攥着刚磨好的菜刀,对“壹号党建联建服务驿站”的服务赞不绝口。这温暖一幕,正是海滨街道以党建破解民需、以联建赋能共富的生动写照。

海滨街道供图

时间回到2023年2月,一场热闹的海滨邻里市集,让街道相关负责人看到了集中服务的价值。同年7月1日,街道联合龙湾农商行海滨支行、海滨卫生院、老娘舅公益团队等单位,推出“四免服务”,开启“壹号服务”序幕。2024年4月,“壹号党建联建服务驿站”正式揭牌,服务从四免升级为六免三咨询——免费理发、磨菜刀、调解、义诊等便民服务,叠加公共法律、金融政策、税务办理等专业咨询,精准对接企业职工休息日与群众日常需求。截至今年10月,每月1日的服务已持续29个月,从未间断;2025年3月新增的每月11日便民服务,更让红色服务覆盖面更广。

张银燕 摄

如果说“1日、11日”是服务群众的“暖心线”,那么“21日”便是助力企业的“发展线”。今年7月,海滨街道深化校地党建联建,联合温州理工学院法学院、龙湾农商行、律师事务所等多方力量,组建“壹号助企服务团”,将每月21日设为助企服务日。在龙湾农商行青山钢铁城支行驿站内,政策解读、法律维权、金融贷款实现一站式代办,精准为企业纾困解难,目前已惠及15家企业。

从邻里市集到联建驿站,从服务群众到助力企业,海滨街道以“红色日历”为载体,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发展优势,让党建红成为共同富裕路上最鲜明的底色。

PART 02

文化密码:“百姓宁好”浸润时代新风

走进海滨街道宁村村,一幅30米长的《中华姓氏第一村》影像长卷徐徐展开——93个姓氏、93张笑脸,从耄耋老人到稚嫩孩童,每一张面孔都写满幸福。“很多村子只有一个姓,我们宁村有93个姓,这既是特色,更是凝聚人心的纽带。”宁村村党总支书记徐飞祥说。为了让百家姓拧成一股绳,宁村村以“百姓宁好”文明实践项目为抓手,从文化传承、文明培育、产业融合三个维度,激活共同富裕的文化密码。

海滨街道供图

文化传承,让传统“活”起来。宁村村构建“三谱一训”体系,完成90多个姓氏的数字家谱、人物影像谱与非遗传承库建设,出版温州首个村级组织主导的《百家百训》家训读本。摄影师项绍雄团队历时数月走访拍摄完成的30米影像长卷,荣获省摄影家协会金质收藏奖。贯穿四季的主题活动——春有百家宴、夏有姓氏书写营、秋有拼字龙灯巡游、冬有百家故事会,让古老传统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海滨街道供图

文明培育,让乡风“暖”起来。依托“乡贤+教师+非遗传承人”宣讲团,年均开展活动300余场:姓氏书法课上,孩子们提笔书写家训;家风故事会上,长者娓娓道来祖辈美德;龙灯非遗课堂上,传承人手把手传授技艺。这些场景化、互动式的文明传播,使海滨街道4所中小学校2.2万名学生家训知晓率与青少年孝亲实践参与率均达95%,推动理论传播从单向灌输成为双向浸润。

百姓舞台,让文化“兴”起来。月均五六场的文化礼堂演出,“演的是村里人,看的也是村里人”。退休教师阮庆巧义务组建二胡队,在省级赛事中摘金夺银的太极队,以及曲艺团、旗袍秀队伍等草根文艺力量纷纷登台,各展风韵。文化自信,在弦歌墨韵间悄然生长。

海滨街道供图

法治护航,让文明“稳”下来。文明的底色,离不开法治守护。海滨街道“东方红法治文化项目”以龙湾老娘舅普调互融志愿服务队为核心,由全国模范调解员叶时钦带领156名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累计调处纠纷4600多起,涉及金额1.2亿余元,开展法治宣传180余场次。从文化聚心到法治定心,海滨街道正让文明成为共同富裕最持久的精神引擎。

PART 03

民生为本:“一老一小”绘就幸福图景

共同富裕的画卷,落笔于民生福祉的细腻勾勒。海滨街道聚焦“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从群众急难愁盼的身边事入手,把温暖服务落到实处,让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两荤两素,只要3块钱,味道好、分量足,吃得暖心又放心!”在海滨街道沙中村老年食堂,78岁的李阿婆端着热气腾腾的饭菜,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顿3元暖心餐,已坚持数年,是海滨街道推动“一老一小”服务提质的缩影。目前,宁村村老年食堂、江一村雨花斋等助餐点也运营多年,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舌尖上的幸福”。

民生服务不止于“一顿饭”,更延伸至全龄段人群的多元需求。每月20日的党群服务日,街道联合宁村村、锦海社区等省级示范村社,常态化开展七星凼书法公益班、手指头公益画室、“十瑜十美”瑜伽课,以及老娘舅法律讲座、义诊进小区等系列活动。截至目前,累计开展惠民活动百余场,服务群众超万人次,让党群服务中心真正成为群众想来、爱来、常来的温暖港湾。

海滨街道供图

新兴业态的注入,更为民生服务增添了新活力。每当夜幕降临,飞纳匹克球海滨馆内击球声清脆响起,二三十名爱好者挥拍运动,其中不乏将此项运动作为员工福利的企业团队。自10月份试营业以来,这项融合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特点的新兴运动,迅速点燃了社区居民的健身热情。“家门口就有这么新的健身项目,真的很赞!”家住附近的王先生高兴地说。海滨街道也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广“体育+消费”新模式,组织匹克球赛事,持续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海滨街道供图

民生的持续改善,离不开坚实产业支撑。依托瓯江入海口的海洋资源,海滨街道将分散的“人家烧”整合提升为“阿系列”餐饮品牌。2023年以来,街道制定18条品牌提升举措,推动阿琴、阿玉、小兰、韩宅邸4家门店组建温州市阿系列餐饮有限公司,实行统一标识、保留特色。如今,4家门店日营业额超6万元,带动周边3个农贸市场营业额增长近20%,帮助4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2024年以来,街道限上餐饮业销售额持续攀升,“吃海鲜、到海滨”正成为消费新IP,让“产业增收”真正成为共同富裕的坚实根基。

面朝瓯江,心向共富。海滨街道以不懈奋斗为笔,将党建的红色优势转化为发展的金色成果,让文明的春风细雨滋养百姓的精神家园,用一件件落地见效的民生实事,勾勒出舒心幸福的共富图景。在这片热土上,共同富裕的蓝图正逐渐化作可感、可及、可享的生动实景,让每一位海滨人都能收获那份稳稳的幸福。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