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鱼的2种吃法,可能会招惹肝癌上身,可惜还有很多人喜欢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7 17:39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76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每次提到“肝癌”,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喝酒喝多了?但你可能不知道,有些我们餐桌上常见的鱼类吃法,也可能悄悄在“喂养”肝癌

尤其是下面这两种吃法,吃得多了,肝脏可真受不了。

鱼肉脂肪少、蛋白多,营养价值高,按理说是个“健康食材代表”。但问题就在于:再好的东西,如果处理方式不对,也可能从“健康”变成“风险”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高危吃法。

近年来,寿司、刺身越来越流行,尤其是三文鱼,俨然成了“高端饮食”的代名词。但医生却反复提醒:生鱼片不是人人都能吃,甚至可能吃出大问题。

生吃鱼,到底危险在哪?

1. 寄生虫风险,尤其是肝吸虫

别以为只有河鱼才有寄生虫,海鱼也不“干净”。

尤其是在华南、华东一带,淡水鱼生吃非常流行,而这些鱼很容易携带肝吸虫囊蚴

肝吸虫进入人体后,不是在肚子里游泳,而是“定居”在肝胆系统。时间久了,慢性炎症、胆管堵塞,严重时甚至可能发展成胆管癌或肝癌

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报告》指出:我国每年大约有1200万人感染肝吸虫,主要通过生吃淡水鱼传播。

2. 黄曲霉素“潜伏”其中

一些劣质鱼类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到黄曲霉污染,尤其是没有彻底加热的情况下,黄曲霉素不会被杀死,直接进入体内

而你可能不知道,黄曲霉素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I类致癌物诱发肝癌的“元凶”之一

根据《中华肝脏病杂志》数据:黄曲霉素与80%以上的肝癌发生相关。它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且在高温中也不易被破坏。

小结:生吃鱼确实能满足“口腹之欲”,但也可能埋下“肝癌隐患”。

油炸食品的诱惑谁能挡?外酥里嫩、香气四溢,尤其是炸带鱼、炸小黄鱼,很多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可你知道吗?这些“香喷喷”的炸鱼,很可能是致癌物的“重灾区”。

炸鱼的三大健康隐患:

1. 高温致癌物:苯并芘、丙烯酰胺

鱼在高温油炸的过程中,鱼皮和油脂部分极易产生苯并芘、丙烯酰胺等致癌物。

这些物质不仅对肠道不好,而且会增加肝细胞的突变风险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潜在致癌物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曾在2022年发布报告指出,高温油炸食品中苯并芘检出率超过43%。

2. “回锅油”反复使用,毒上加毒

不少小吃摊、餐厅为了节省成本,会反复使用炸鱼的油。这种“老油”经过多次加热,已经产生大量氧化物和致癌杂质

3. 脂肪过多,肝脏代谢负担大

炸鱼不仅热量高,而且脂肪含量爆表。长期食用会加重肝脏解毒负担,诱发脂肪肝、非酒精性肝炎,甚至肝硬化。

鱼该吃,但不能乱吃。以下这几点建议,希望你能记在心里。

1. 能蒸就别炸,能熟就别生

最推荐的吃法:清蒸、水煮、炖汤。这些方式能最大程度保留鱼的营养,又避免高温致癌物的产生

不建议的吃法:油炸、烧烤、生吃。尤其是生鱼片、碳烤鱼皮、炸带鱼等,要么有寄生虫风险,要么致癌物超标。

2. 选鱼很关键,淡水鱼尽量煮熟吃

喜欢吃草鱼、鲤鱼、鲫鱼这类淡水鱼?一定要煮熟透,彻底杀死肝吸虫囊蚴。

不吃来路不明的“野生鱼”,尤其是路边摊、网购“自捕鱼”,寄生虫风险极高。

3. 控制频率和分量

一周吃鱼2~3次没问题,但别顿顿吃,尤其是油炸类。

每次150g左右即可,不宜过量;老人、小孩、肝病患者尤其要注意。

我国是肝癌高发国,据《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发布的统计数据,2023年我国新增肝癌病例超41万,占全球的半数以上。

但这不是说肝癌“防不住”,恰恰相反,很多肝癌,其实是可以通过生活方式预防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吃得对”。

吃鱼没错,错的是吃法。那些舍不得放弃“生鱼片”“炸小黄鱼”的人,可能正在把肝脏推向深渊。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在追求美味的同时,也多为健康留一份清醒。

参考资料: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高温烹饪食品中苯并芘风险评估报告》,2022

中华肝脏病杂志:《黄曲霉素与肝癌关系研究进展》,2023年第31卷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报告》,2021年发布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中国肝癌流行病学概况》,2023年统计数据

来源:健康内科南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