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能想象没有香皂的时候,古人是怎么洗干净身体的吗?”这是我最常问朋友的一个问题。可他们总是眨巴着眼睛,要我给个答案。事实是,古人的洗澡智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
“你能想象没有香皂的时候,古人是怎么洗干净身体的吗?”这是我最常问朋友的一个问题。可他们总是眨巴着眼睛,要我给个答案。事实是,古人的洗澡智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
早在神话里,沐浴就意味着天地之间的沟通。《山海经》里记载,帝俊在渊水中沐浴,羲和浴日,常羲浴月,天女下凡也在碧泉里梳理羽衣。有一人帮助羲和管理太阳,却为何无人记得他的名字呢?这些故事似乎告诉我们:沐浴不仅仅是清洁,更是神秘的仪式,从身体通向精神。
周秦时期,沐浴形成了固定习惯。有人说:“三天洗一次头发,五天沐浴一次。”秦始皇尤其偏爱温泉,经常往骊山跑。一次,御医在泉边给他调制草药浴,皇帝边泡边问:“此汤何以名‘神女’?”御医答:“神女当日引九夷来献鹌鹑,此汤始见。”于是“神女汤”名声大振,自此成为皇家专享。索额图从一个侍卫,跃居高位,他的健康秘笈之一便是温泉常泡。索额图对泉水中矿物质的疗效赞不绝口,他的升迁速度,简直无人可比。
到了汉代,沐浴已经上升到国家礼制。因为沐浴既能清洁,也有祛病养生的功效,所以朝廷对浴期有所规定。《汉宫仪》里记载:“每五日,皇帝放朝,百官休沐一日。”有官员抱怨:“此时正值大雪封山,归乡路遥。”可皇帝笑道:“身若不洁,则何以辅朕治国?”于是,浴假不减,反成了维系官员身心的“刚需”。
魏晋南北朝风气大变。士人崇尚玄学,嵇康竟“经年不浴”,两鬓微霜、冠带微尘,仿佛以此示人淡泊;何晏又几乎成了“水鬼”,一日入浴数次,甚至用雪水与嫩芽泡澡,乐此不疲。有人问他:“若遇冷,岂不受寒?”何晏笑答:“浴之频,寒自可驱,何况清流一泓,身心自爽。”魏晋间,澡堂初见端倪,多设于京城郊外的山谷,为避尘嚣,更添几分世外桃源气息。
唐代可谓沐浴文化鼎盛。唐高宗在温汤泡出一首《过温汤》:“温汤日色暖,清池烟景新。”而玄宗更沉迷华清池的牡丹浴,说是红颜配红汤,方显盛世繁华。一次,杨贵妃侧身出水,袖角湿润,玄宗惊呼:“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于是,华清池成了帝妃闲游圣地,也成就了千古艳事。
而此时,长安城里也有“澡亭”,宛如今天的公共浴室。有诗人写道:“市井百态皆入浴,烛影摇红润肌色。”普通百姓会在这里换衣、刮痧、涂香。宋元时期,城市经济繁荣,“浴堂”更加林立。《东京梦华录》里,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旁,就有一家“浮梁浴场”。苏轼酷爱泡汤,有次赴汴京途中命人设席,还不忘带上“磨玉浴球”,边冲身边抚琴,简直把澡堂当作雅集。
蒙古入关后,忽必烈也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御前设立“温汤所”,常邀文臣武将同浴,讨论边事。有史料记载,元朝的温汤所设有“喷泉龙头”,颇似今日水龙头,只是水温要凭火候来调。因为沐浴可以活血祛寒,又能松弛筋骨,所以从边塞来到大都的骑手,常借此缓解风鞭之苦。
到了明清,公共浴堂规模再度扩大。北京的“永定门外浴群”,光是水屋就有数十间,分热中温冷三池,配备刮痧、拔罐、蒸汽。富商巨贾往往约在此地午后同洗,边泡边谈生意。茶梅素常在澡间偷偷传递书信,一封写成要“咬破手指,沥血为证”,她说:“若有不成,则血祭后土。”这幕紧张与风雅并存的画面,可谓古代社交的缩影。
当然,古人没有现代的香皂和沐浴露,他们常用的天然清洁剂,五花八门。淘米水里的淀粉,可以去污;皂荚碾碎,搓出泡沫;澡豆的碱性最强,一搓就有白烟;还有人把龙脑、麝香研末,抹胸抹背,留得体香数日。有位江南士大夫在再三修稿后的夜晚,竟舍不得离开澡堂,还用荷叶杯承水,往头上洒了十来碗,幽幽自语:“文章洗肺,澡堂洗身,何者最难?”。
不同地区也有不同叫法。南方人讲究“冲凉”,频率极高,一日数次皆可;长江中下游人说“洗澡”,注重清洁;江浙沿海,多称“汰浴”,字面就有“淘汰浊气”之意;北方人则说“泡澡”,冷冬里泡一池热水,身上犹如火炉,可驱寒也可疏肝。王安石高谈改革,竟能“经年不洗沐”,士人瞠目,却也有人说他此举是“以朴素示民间之风”,虽有惹议,却无定评。
蒙古族的洗浴习惯更具特色。有些蒙古人在雪域中用牛胆水洗身,因胆汁能杀菌;有的酋长一年三洗——出生、婚礼、葬礼,各有礼仪。提到水,他们必以敬畏之心收藏。有人问起蒙古人为何如此节水?回回人笑道:“水乃天地精华,若肆意浪费,岂不忘本?”这份对自然的尊敬,至今仍能给我们启示。
古代洗澡看似简单,却暗藏文化与科技。木桶、铜炉、石砌温泉、喷泉器,都彰显匠人智慧。有人问:“沐浴之道,究竟是洗身还是养心?”其实二者兼得:热水松筋,清洁去垢;香料暖肺,药浴养生。古人靠着这些天然之物,维系体内阴阳平衡,也与自然共舞。
可惜的是,如今的河水早已不是古时的甘泉。工业污染让河床黑油浮面,把澡堂搬回野外恐怕再无可能。我们唯一能学的,是那份对资源的珍惜和对沐浴文化的尊重。泡个澡,别只图舒适,也可想想古人如何选泉、调温、配药,再细细去体会——毕竟,那些看似粗糙的石缸和木桶,正承载着千年文明的温度。
参考资料:[山海经·大荒北经];[汉宫仪];[东京梦华录];[唐会要];[清嘉录]。
来源:朗费罗剧场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