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可怕的“罗阎王”到可亲的“罗善人”,一个看守所管教的故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3 23:20 1

摘要:十年前,同一间监室,他踹门进去查铺,在押人员连翻身都绷着肌肉;今天,他们排队打饭,小声提醒前面的人“别压烂那块瘦的”。

“红烧肉要炖到入口即化,才算对得起那身号服。

罗管教把保温桶往桌上一放,热气冲得监控镜头起雾。

十年前,同一间监室,他踹门进去查铺,在押人员连翻身都绷着肌肉;今天,他们排队打饭,小声提醒前面的人“别压烂那块瘦的”。

变化不是一夜发生的。

2013 年冬天,罗管教 13 岁的女儿放学被人尾随,对方撂下一句“你爸管得狠,你替他受着”。

那一晚,他第一次把警帽压进抽屉,问自己:把别人孩子吓哭的人,凭什么教育别人向善?

个人转折只是引线,真正让“罗阎王”变成“罗善人”的,是后面一整套制度点火。

2023 年司法部新版《看守所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直接给“粗暴管教”上了七把锁:

1. 监控无死角,声音同步存储,想动手先得想想全国直播的画面;

2. 负面清单 18 条,骂一句“人渣”都算违纪;

3. 投诉通道从 3 种扩到 7 种,新增移动终端匿名扫码,24 小时内必须给出回执;

4. 每月两次心理辅导写进表格,不完成算考核不合格。

制度把“不能打”写死,也给“该做什么”画了箭头——阳光监所、智慧帮教、读书打卡、家属云会见,一样不少。

罗管教把条文翻译成土味操作:

“人刚进来,脸都是灰的,先给颜色。

”——发一块热毛巾,让在押人员擦把脸,把“我还能被当人看”写进第一印象;

“再饿也别喂饱,先喂书。

”——收押 48 小时内完成一次“书单问诊”,选书比选药还细,暴力型给《非暴力沟通》,经济犯给《贫穷的本质》;

“第三天才给肉,让他知道甜头靠挣。

”——表现分达标才能吃上红烧肉,一块肉等于一次正强化,比吼十句“好好改造”管用。

听起来像哄孩子?

数据认账:

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刚发布的年报显示,全国看守所投诉量五年连降,累计降幅 38%;管教人员违纪率从 0.47‰ 降到 0.09‰;在押人员心理健康达标率抬到 89%。

湖南王某用七年“读书会”把重刑犯暴力违纪率干下去 42%,司法部直接把“五个一”机制铺到 17 个省——每周一次谈心、每月一本书、每季度一次家属连线、每半年一次技能培训、每年一次心理评估。

学界给这类案例起了个新名字:创伤后成长型管教。

简单说,就是“被现实揍过”的管教,把痛感翻译成制度化的善意,用更精密的管理代替更原始的拳头。

政法大学研究团队甚至做出一套量表:从“自我披露程度”“情感词汇量”“在押人员主动求助率”等 12 项指标打分,90 分以上才算“成长型”。

罗管教悄悄测过一次,92,他嘿嘿笑:“原来我值这个分。

技术也来凑热闹。

“智慧帮教”系统在江苏试点,AI 把在押人员每天 2000 字以内的日记做情绪词云,一旦“绝望”“报复”飘红,系统秒推给管教手机。

罗管教收到提示,夜里 11 点把当事人叫到谈话室,先递一杯温水,再聊 20 分钟,第二天词云转绿。

有人问:这么温柔,看守所会不会变成疗养院?

罗管教把值班表往桌上一拍——

“文明不是棉花,是钢丝绳外面包一层胶。

该硬的地方更硬:毒品犯想串供?

AI 声纹比对 3 秒报警;牢头狱霸欺负新人?

负面清单直接开除。

先把人当人,再把人当犯人,顺序不能反,反了就要出事。

2024 年春天,罗管教收到一封特快专递。

里面只有一张照片:当年那个被他踹过的小伙子,穿着外卖骑手制服,站在自家小吃店门口,手里端一盆红烧肉,招牌上写着“罗叔同款”。

照片背面一行字:

“你让我相信,世界不是用拳头讲道理。

罗管教把照片贴进值班室,旁边是新打印的考核表——

本季度监室违纪 0 起,读书打卡率 100%,心理评估全部绿灯。

他抬头看监控,镜头亮着红灯,像只不眠的眼睛。

“这回,”他轻声说,“我不用怕被你拍到了。

来源:北辰522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