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深处的百年情缘 林树椿与北方饭馆的岁月印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08 14:00 1

摘要:老海口的口述记忆里,这块木质招牌自1950年代悬挂以来,手工擀面的麦香便常年萦绕街巷。而这段饮食传奇的源头,藏着孙中山先生与海南革命者的深厚联结,更印刻着一段跨越乱世的温情岁月。

在海口中山路骑楼老街,灰白墙体与骑楼廊柱构成的“网红打卡墙”旁,曾坐落着一家承载着南北风情与革命记忆的“北方饭馆”。

老海口的口述记忆里,这块木质招牌自1950年代悬挂以来,手工擀面的麦香便常年萦绕街巷。而这段饮食传奇的源头,藏着孙中山先生与海南革命者的深厚联结,更印刻着一段跨越乱世的温情岁月。

林树椿,1891年生于海南文昌龙楼镇,早年就读于湖北武昌中华大学法律系,毕业后投身反清革命,加入同盟会。经海南革命先驱徐成章举荐,他在1921年进入广州大元帅府,担任孙中山的中文秘书,与时任英文秘书的宋庆龄结为老乡兼同仁,因处事严谨、文笔端正深得二人器重。

1923年早春,孙中山特意为林树椿题写“道因时以立 事惟公乃成”对联,既寄寓对他的勉励之情,更彰显了革命先驱“顺时应势 天下为公”的理想信念。林家后人称,对联原件纵一尺八、横六尺,纸背仍留“曹素功墨”残香,但未见于中山先生现存墨迹目录,学界暂定为“孤证”。这幅墨宝,此后成为林树椿家族世代珍藏的传家宝。

1924年11月,林树椿随孙中山北上与冯玉祥共商国家统一大业,期间经宋庆龄牵线,与北方人士爱新觉罗·恒容相识。据恒容孙女林雪映口述,恒容晚年曾取出一只绣“莫失莫忘”手绢,称宋庆龄在北平铁狮子胡同行辕私下塞给她“五十枚大洋做盘缠”,手绢现存文昌档案馆,但宋庆龄日记载体未录此事。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病重,林树椿始终随侍左右,亲历伟人逝世全过程,之后护送灵柩至北京碧云寺。

1925年7月,两人在广州圣心教堂完婚,随后携恒容辗转多地,最终决定返回海南故土。临行前,那副对联与手绢里的赠款成为二人开启新生活的重要支撑。

那时的中山路,刚于1924年由清代“北门外大街”更名,骑楼建筑正处于兴起阶段。林树椿用结余资金,在中山路骑楼区域创办“海珍”酱油作坊,取“海国珍藏”之意;同时在作坊楼下开设“北方饭馆”,支起四张八仙桌,主打面条、饺子及恒容带来的北方烙饼,既维持生计,也慰藉妻子的思乡之情。

老主顾、现年88岁的郑阿公仍记得:“恒容擀的面条厚两毫米,下锅三起三落,边缘吸足文昌鸡骨汤,咬开却仍是北方冬小麦的筋道。她用海南青金桔代替山西老陈醋,滴在烙饼上,酸味像热带午后的雨,冲开猪油渣,巷口风一吹,整条中山路都在咽口水。”

1945年抗战胜利后,林树椿出任琼山地方法院院长,“北方饭馆”由家人继续经营,见证着海口的时代变迁。

海南解放前夕,坚守司法独立理念、始终未加入国民党的林树椿辞职返回文昌隐居 —— 这位革命先驱曾在厦门任职期间,冒着生命危险解救60余位被捕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用行动践行了“事惟公乃成”的箴言。1956年,65岁的林树椿逝世。

关于“海珍”酱油厂的去向,恒容1962年致长子林毓良的家书里写道:“若政府来合营,可将厂地、配方一并交出,唯孙中山先生对联需留家。”

同年工商登记显示,琼山食品厂新增“酱油车间”,但资产清册未单列“海珍”,故接收细节仍缺铁证。而“北方饭馆”则由恒容独自经营,继续维系着一家人的生计。

六十年代,受时代政策影响,“北方饭馆”一度更名“新风面食店”。老员工王琼花回忆,她把“北方饭馆”木匾用麻袋包裹,藏于骑楼灰塑镂空通气层 —— 海口人叫“风骨洞” —— “让木匾喘气,也让历史喘气。”

恒容晚年常坐在饭馆门口的竹椅上,与邻里孩童追忆过往岁月,2003年以96岁高龄辞世。

2009年,海口骑楼老街获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政府按“修旧如旧”原则对街区进行整体翻修。林家后人将宋庆龄赠予的对联等珍贵遗物,部分捐献给文昌市档案馆。

今日的中山路人潮涌动,骑楼廊柱上的岁月凹痕、墙面隐约可见的旧迹,都在默默诉说着过往。

“北方饭馆”的故事,既是林树椿与恒容乱世相守的人生缩影,也是孙中山、宋庆龄与海南革命情谊的生动见证,更承载着南北文化交融的印记。那段藏在骑楼深处的岁月,将革命理想、人间温情与饮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海口老街跨越百年、愈发鲜明的精神印记。

来源:老韓随手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