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昌隆 骑楼深处的南洋回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0 14:06 1

摘要:清晨的海口中山路,阳光斜切过骑楼的拱形长廊,在灰白墙面上淌出流动的光斑。抬头望去,二楼山花正中嵌着一块斑驳的“泰昌隆”老商号匾额,木质纹理浸着百年潮气,字迹却依旧遒劲,像一枚被岁月反复摩挲、始终不肯褪色的朱红印章。

清晨的海口中山路,阳光斜切过骑楼的拱形长廊,在灰白墙面上淌出流动的光斑。抬头望去,二楼山花正中嵌着一块斑驳的“泰昌隆”老商号匾额,木质纹理浸着百年潮气,字迹却依旧遒劲,像一枚被岁月反复摩挲、始终不肯褪色的朱红印章。

匾额之下,行人熙攘,鲜椰子的清甜与老街咖啡的焦香缠绕升腾,而近百年前的这里,回荡的是另一种鲜活声响 —— 文昌客商带着南洋口音的低声洽谈、橡胶木箱滚过青石板的沉闷回响、侨批局柜台后算盘珠的噼啪脆响,还有南洋汽轮进港时,那声穿透晨雾、牵扯乡愁的悠长汽笛。

1923年,一群在新加坡打拼出基业的文昌华侨,委托海口总商会申领到“泰昌隆”个体商号执照。1925年,正式设立侨批局,专司南洋汇款与侨信递送。

那时的骑楼老街,已是中国最南端的繁忙口岸,十三国领事馆、西洋教堂、洋行银号沿街林立,中山路90号的“泰昌隆”,以客房、货栈、汇兑“三位一体”的独特业态,迅速与得胜沙的“五层楼”、不远的“大亚酒店”并称海口三大名店。

1950年6月20日,海口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批准在原址成立“海口市人民政府税务局”,局长由海南区税务局副局长刘际孔兼任,副局长为冯所维。骑楼一层改为办税大厅,阁楼仍保留旅店客房,形成“办税与住宿同楼共存”的特殊格局,直至1955年税务局迁出。

1951年8月,市政府追加旧币六亿元投资扩建,将原有木构部分翻新,南洋巴洛克风格的拱券与中式雕花格窗相映成趣,“泰昌隆旅店”的鎏金招牌与税务局木牌并排高悬,成为当年海口最具时代印记的“混血”风景。

关于“泰昌隆”的民间记忆,总绕不开一句“口音导航”的趣谈:旧时人力车夫在码头揽客,若客人报出文昌口音,便二话不说扛起行李直奔中山路。若是琼海口音,则径直拉往“大亚酒店”。

这则被《海南往事》纪录片收录的老街坊口述,恰印证了文昌华侨对“泰昌隆”的特殊情愫 —— 这里是他们踏回故乡的第一站,是南洋打拼岁月与故土烟火的衔接点。

海南省博物馆藏的1925年《泰昌隆股份有限公司股本簿》可为佐证,泛黄脆薄的纸页上,股东签名栏几乎被文昌籍名字填满,朱红印章历经百年仍色泽鲜亮,宛如一纸镌刻着乡愁的南洋户口簿。

时移世易,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旅店歇业,税务局亦迁新址,骑楼被分隔成民宅与杂铺。外墙灰泥斑驳剥落,山花上的天使浮雕失去半边翅膀,唯有“泰昌隆”三字,在风雨侵蚀中顽强坚守。

2009年,海口骑楼老街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中山路率先启动修缮工程。工匠们恪守“修旧如旧”原则,以传统蛎壳灰修补墙面,复原彩釉瓷砖与铸铁花窗的原貌。原先被封堵的拱廊重新贯通,嵌入的夜景灯带让骑楼轮廓在夜色中愈发清晰。

如今,“泰昌隆”首层开出咖啡馆与文创小店,1930年代的花瓷砖铺就的长廊里,加了炼乳的老街咖啡香气氤氲,店主播放的黑胶唱片里,《夜来香》的旋律缓缓流淌 —— 这正是当年旅店舞厅里最风靡的曲调。

二楼虽暂未活化,却留存着南洋风情展示馆,侨批信件、老护照、旧船票等实物静静陈列,牵引着游客循着线索,遥想当年跨越重洋的汇款、盼信的焦灼与离别的不舍。

暮色四合,骑楼外立面的灯光次第亮起,金黄光晕将“泰昌隆”三个字勾勒得熠熠生辉。行人驻足凝视,仿佛看见时光在水刷石墙面上交织:一边是下南洋的帆影点点,载着先辈的勇气驶向远方;一边是归故乡的笑脸盈盈,带着积攒的岁月重返故土。

骑楼深处,那阵南洋回声从未消散 —— 它悄悄诉说,海口之所以成为海口,不仅因港口的繁华与贸易的兴盛,更因一代代华侨,把在远方攒下的光阴与惦念,细细砌进故乡的砖墙里,让这条老街历经百年风雨,依旧能听见大海对岸的呼吸,触摸到跨越山海的牵挂。

来源:老韓随手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