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5日,多云。从成都出发,一路乘车辗转来到中江县永太镇多宝村4组,我在当地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的农机仓库里,见到了常滔。
常滔(左)给记者讲故事。
常滔(左)向记者展示新一代播种机。
驾驶农机的常滔。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文涵 摄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体验人员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体验岗位
种粮助理
体验内容
协助中江种粮大户常滔完成一日小麦播种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供应工作
11月5日,多云。从成都出发,一路乘车辗转来到中江县永太镇多宝村4组,我在当地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的农机仓库里,见到了常滔。
这位“90后”的爸妈都是做农机服务的。学数控技术的他大专毕业后,进入绵阳一家机械厂上班。同年,出于对农业的热爱和父母的影响,他返乡成为了一名新农人,为当地的种粮人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
最初,他只做农机服务,后因口碑渐长,逐渐涉足粮食种植和粮食加工等领域。2012年,常滔牵头成立了中江县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一步步把农业这条路踩踏实了。
农家少闲月,整天就是忙
用网上的话来说,常滔有点I(内倾型人格)。由于已经提前沟通好了,见到他本人的第一瞬间,我马上上前帮助他检修农机。我原本构想是,我的职责就是给他递递扳手、钳子、螺丝什么的。结果人家的农机每天都看两三趟的,轮不到我们这些外行瞎参合。
这段时间,四川已进入小春作物播种季。近期,常滔最要紧的活路就是播小麦,除了自己的1500亩,还要帮多宝村、东沟村、清福村、高坝村8个种粮大户播种5000亩。
“这几天播的是东沟村种植大户周明、谢朝维的小麦。”常滔抬头看了下当天的天气,说预计能播300亩。也就是说,1500亩预计分成5至6天播完。农忙时节,常滔差不多每天6点就起床,匆匆吃过早饭后,他就开始根据天气,安排当天播哪里、谁去播、开什么农机去播,然后检查播种机。
合作社有个微信小群,常滔会直接在群里发布工作安排。除了嘱咐大家再检查一遍播种机外,还会再三叮咛大家注意安全。
田间“万金油”,有事随时到
准备工作做完了,我裹紧外套跟在常滔身后,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还没旋耕的田块。给各位“城巴佬”解释下,没旋耕,意味着上一季的水稻收割后,剩下的稻茬还在地里。
“地还没翻,麦种播得下去吗?”我发问。“现在都用新的旋施播一体机了。你看,把拌好的种子和颗粒状的肥料放进指定舱内。机器开起来,前面的刀片一旋转、后面一播,旋耕、施肥、播种就同步进行了。”常滔上手操作了一遍,让我和小伙伴都见了世面。
正说着,一通电话打到常滔手机上,是东沟村种粮大户谢朝维。常涛按下免提,风声和对方焦急的声音一起传来:“常老板,糟咯!我这边肥料怎么也下不去,就怕误了农时!”
“发位置,马上到。”常滔一听,右手电话还没挂,左手就打开车门坐上驾驶位。我马上意识到,故事来了!便赶紧坐上副驾驶。车子在乡间小路疾驰,不到20分钟就赶到了东沟村一片红土山头。
常滔下车,没多说话,直接走到那台“罢工”的播种机旁俯身查看。“找到问题了。”他直起身对谢大哥说:“你自己配的这肥料是粉状的,不是颗粒状的。它流动性太差,一震动就容易结块,肯定堵机器。”
谢大哥一拍脑袋,恍然大悟:“我想着粉状的化得快,没想到……”
常滔立马安排人从仓库送三袋颗粒复合肥到东沟村。他安慰谢大哥:“别担心,我们服务包里包含了应急处理,肥料马上就到,耽误不了。”
看着颗粒肥顺利被换上,播种机重新在田间动起来,谢大哥紧锁的眉头舒展开。回程路上,常滔才得空喝口水,说:“像这种突发状况,每天少则两三起,多则七八桩。可能是机器零件坏了,可能是农户用错了种子,也可能是天气突变打乱了计划……”对他而言,经验足了,处理起来早已得心应手。
深耕十七年,越干越有劲
一转眼,常滔干农业都17个年头了。他说,他的同学中,有落户海外的,有扎根北上广深的,也有不少人在德阳、绵阳找到工作,开启新生活,却很少像他这样回来接父母的班。
他的选择除了离家近以外,还在于他认为回乡种粮是件有奔头的事。
在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农机库里,或新或旧的各种农业机械停成好几排。常滔说,这些都有国家补贴,平均下来补贴率达到了四成;他自己流转的1500亩地,一年种两季主要粮油作物,国、省、市各级都有不同程度补贴;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业科技提升并重,地越来越“好种”……
能把农业坚持17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常滔确实挣到钱了。“自己的田,一年两季收成,再加上给村里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收入,一年毛收入大概在600万元以上。”常滔说,相比在城里工作的同学普遍有年龄焦虑、失业恐惧,土地带来的安全感、稳定感、归属感是难以比拟的。
他还提到一个细节。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村里人说起常滔,都是说:常中泽的娃、刘玉兰的娃。但这几年乡亲介绍起他的父母,说的都是常滔老板的爹妈。我一下子就get到了他描述中,村民潜意识里的“高度认可”。
夕阳西下,在车上,我翻着当天的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潦草地写满了调度、质检、协调。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专合社的办公室,看着墙上那片服务区域的地图,上面插满了代表进度的小旗子。
常滔轻声说,更像是在自言自语:“我们搞社会化服务,播下去的是种子,扛起来的是信任。这5000多亩地,关联着多少家的收成、多少人的口粮,一点都马虎不得。”
这一刻,我真正理解了这份工作的重量——不只是在操作农机,更是在编织一张现代农业的安全网。常滔和他的团队,就是这张网上最坚韧的绳结,在深秋的田野上,守护着每一颗寄托着希望的种子。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