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岁在甲寅。长安的春日暖意渐浓,太极宫的红墙之内,一场足以改写李唐历史的宫廷变局悄然发生。唐高宗李治一纸诏书,将感业寺尼武氏接入宫中,册封为昭仪。这位曾是唐太宗才人、历经数载青灯古佛的女子,凭借着过人的智谋与坚韧的意志,迅速在后宫站稳脚
唐.昭仪入宫:654年武则天重返宫廷与永徽后宫的权力角逐
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岁在甲寅。长安的春日暖意渐浓,太极宫的红墙之内,一场足以改写李唐历史的宫廷变局悄然发生。唐高宗李治一纸诏书,将感业寺尼武氏接入宫中,册封为昭仪。这位曾是唐太宗才人、历经数载青灯古佛的女子,凭借着过人的智谋与坚韧的意志,迅速在后宫站稳脚跟,渐获李治的专宠。由此,她与出身关陇名门的王皇后、深得帝爱的萧淑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一场围绕后位、掺杂着政治博弈的后宫争宠之战正式拉开帷幕。这场争斗不仅搅动了后宫的安宁,更与朝堂上关陇集团与皇权的角力紧密交织,为日后武则天登顶权力巅峰埋下了关键伏笔。
一、感业重逢:武则天重返宫廷的历史契机
武则天能够在永徽五年重返宫廷,绝非偶然,而是李治的情感牵挂、后宫的权力真空与政治局势的微妙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既有个人命运的转折,也蕴含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与权力逻辑。
(一)太宗遗妃的青灯岁月与情感羁绊
武则天本名武曌,祖籍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武士彟早年追随唐高祖李渊起兵,立下功勋,被封为应国公,母亲杨氏则是隋朝宗室之女。贞观十一年(637年),十四岁的武则天因容貌出众,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中,册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
然而,武则天在太宗后宫的十二年里,始终未能获得重用。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偏爱温婉贤淑、柔顺恭谨的女性,而武则天性格刚烈、锋芒毕露,与太宗的审美与期许相去甚远。史载,太宗曾有一匹名为“狮子骢”的烈马,无人能驯服,武则天主动请缨,称“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楇,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楇楇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这番话虽显露出她的胆识与魄力,却也让太宗对其心生忌惮,始终未予晋升。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驾崩,按照唐代宫廷规制,没有生育子女的后宫嫔妃需入感业寺为尼,为先帝祈福。武则天也未能例外,被迫离开繁华的宫廷,进入感业寺,开始了青灯古佛、晨钟暮鼓的修行生活。但她并未就此沉沦,心中始终怀揣着对权力的渴望与对宫廷生活的眷恋。而她与当时的太子李治之间,早已埋下了情感的种子。
李治与武则天的相识,始于太宗晚年。李治身为太子,常入宫侍奉太宗,得以与武则天相遇。武则天比李治年长四岁,成熟妩媚,聪慧过人,与李治身边那些循规蹈矩的贵族女子截然不同,很快便吸引了李治的注意。而武则天也敏锐地察觉到李治的温柔与懦弱,将其视为自己重返宫廷的潜在希望,刻意与其保持着微妙的联系。太宗驾崩后,李治对武则天的思念日益加深,这份情感牵挂,成为武则天日后重返宫廷的重要基石。
(二)后宫争宠的缝隙与王皇后的政治算计
永徽初年的后宫,并非风平浪静。王皇后虽位居中宫,出身太原王氏,有长孙无忌等关陇集团成员作为后盾,但与李治的感情淡薄,且入宫多年未能生育子嗣,这成为她后位不稳的致命隐患。与此同时,萧淑妃凭借着娇媚的容貌与温柔的性情,深得李治宠爱,被册封为淑妃,地位仅次于皇后。萧淑妃还为李治生下了一子二女,母凭子贵,势力日益壮大,对王皇后的后位构成了严重威胁。
王皇后深知自己在情感上无法与萧淑妃抗衡,为了打压萧淑妃的气焰,巩固自己的后位,她急需寻找一个盟友来分散李治对萧淑妃的宠爱。恰在此时,王皇后得知李治与感业寺的武则天藕断丝连,心中顿时萌生了一个计谋:将武则天接入宫中,让她成为自己对付萧淑妃的棋子。
王皇后认为,武则天曾是太宗遗妃,身份尴尬,且无强大的家族背景作为支撑,入宫后必然会对自己心存感激,唯命是从。同时,武则天的入宫能够吸引李治的注意力,让萧淑妃失宠,从而达到“以毒攻毒”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计划,王皇后主动向李治进言,请求将武则天接入宫中。李治正愁找不到借口召回武则天,王皇后的提议正中下怀,当即应允。
王皇后的这一政治算计,看似高明,实则为自己埋下了灭顶之灾。她低估了武则天的野心与智谋,误以为可以将其掌控在股掌之中,却不知自己引狼入室,最终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三)李治的皇权诉求与政治平衡考量
李治之所以同意将武则天接入宫中,除了情感因素外,还蕴含着深层次的政治考量。永徽初年,朝政大权掌握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顾命大臣手中,关陇集团势力庞大,对皇权形成了严重的制约。李治虽然贵为天子,却处处受制于辅臣,难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王皇后作为关陇集团在后宫的代表,其背后的太原王氏与长孙无忌等权臣有着密切的利益联结。李治对王皇后的冷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关陇集团的无声反抗。而武则天出身并非关陇集团核心圈层,其父亲武士彟虽是开国功臣,但并非传统的门阀世家,与关陇集团没有直接的利益纠葛。李治将武则天接入宫中,有意扶持这一股“外来势力”,以打破后宫中关陇集团主导的格局,进而为自己在朝堂上与关陇集团的斗争寻求助力。
此外,李治性格仁厚懦弱,在朝堂上面对长孙无忌等强势辅臣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而武则天性格刚毅、智谋过人,能够为他出谋划策,弥补他性格上的缺陷。李治深知,有武则天在身边,不仅能够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更能获得一个坚定的政治盟友,帮助自己逐步摆脱辅臣的控制,加强皇权。
正是在情感牵挂、后宫算计与政治诉求的多重推动下,永徽五年,李治正式下诏,将武则天从感业寺接入宫中,册封为二品昭仪。这位沉寂多年的太宗遗妃,终于重返宫廷,开始了她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
二、昭仪得宠:武则天在后宫的立足与崛起
武则天入宫后,并未急于争宠,而是采取了低调隐忍、步步为营的策略。她凭借着过人的智谋与手腕,迅速赢得了李治的全面信任,同时巧妙地化解了来自王皇后与萧淑妃的打压,在复杂的后宫环境中站稳脚跟,逐渐崛起。
(一)低调隐忍,博取信任
初入宫时,武则天深知自己身份特殊,根基未稳,因此行事极为低调谨慎。她对王皇后毕恭毕敬,晨昏定省,从不怠慢,将自己定位为皇后的“侍女”与“盟友”,让王皇后放松了对她的警惕。同时,她对宫中的宦官、宫女也十分宽厚,常常施以恩惠,赢得了宫中下人的心,让他们成为自己的耳目,及时掌握后宫的动态。
在面对李治时,武则天则充分展现出自己的温柔与才情。她深知李治喜好文学,便时常与他探讨经史子集,谈论文学创作;她了解李治性格懦弱,需要他人的鼓励与支持,便在他遇到政治难题时,耐心倾听,为他出谋划策,给予他坚定的支持。与王皇后的刻板端庄、萧淑妃的骄纵任性相比,武则天的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更能打动李治的心。
史载,武则天“巧慧多权数,初入宫,卑辞屈体以事后;后爱之,数称其美于上。未几大幸,拜为昭仪,后及淑妃宠皆衰,更相与共谮之,上皆不纳”。武则天的低调隐忍与刻意逢迎,不仅让她成功避开了初期的政治风险,更迅速赢得了李治的宠爱与信任,为自己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崭露锋芒,分化敌人
随着李治对武则天的宠爱日益加深,王皇后与萧淑妃逐渐意识到了威胁。她们纷纷放下彼此的矛盾,联手对武则天进行打压与诋毁,多次在李治面前诬告武则天,试图将其赶出宫廷。然而,此时的李治早已对武则天深信不疑,对王皇后与萧淑妃的诬告置若罔闻,反而对二人的行为日益不满。
武则天敏锐地察觉到了王皇后与萧淑妃的联合,她深知自己不能坐以待毙,必须主动出击,分化敌人。她利用宫中下人提供的情报,密切关注王皇后与萧淑妃的言行,寻找她们的把柄。同时,她还巧妙地利用李治对自己的宠爱,在适当的时机向李治诉说自己所遭受的“委屈”,进一步加深李治对王皇后与萧淑妃的反感。
例如,王皇后因不满李治对武则天的宠爱,曾私下对武则天进行辱骂,甚至动用私刑。武则天得知后,并未直接与王皇后对抗,而是在李治面前故意露出伤痕,哭诉自己的遭遇。李治见此情景,对王皇后的行为极为愤怒,更加宠爱武则天,对王皇后则愈发冷淡。此外,武则天还利用萧淑妃骄纵任性的性格,故意挑拨她与王皇后的关系,让二人之间的矛盾再次激化,无法形成有效的联合,从而为自己争取了喘息与发展的空间。
(三)母凭子贵,巩固地位
永徽六年(655年),武则天为李治生下了第四子李弘。这是她入宫后生下的第一个儿子,对她的地位巩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李治对这个儿子的出生欣喜若狂,对武则天的宠爱也达到了顶峰。相比之下,王皇后始终未能生育,萧淑妃虽然育有子女,但李治对其宠爱已大不如前。
“母凭子贵”是古代后宫的生存法则,武则天深知这一点。李弘的出生,不仅让她在后宫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更让她拥有了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夺后位的重要资本。此后,武则天又相继为李治生下了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以及女儿安定思公主,子女的增多进一步加深了她与李治的情感联结,也让她在后宫中的势力日益壮大。
随着地位的巩固,武则天不再满足于仅仅是李治的宠妃,她开始将目光投向了皇后之位。她深知,要想成为皇后,不仅需要李治的宠爱,还需要打破关陇集团的阻挠,争取朝堂上的支持。为此,她开始暗中联络那些对长孙无忌等关陇集团不满的官员,为自己日后的封后之路铺路。
三、三足鼎立:后宫争宠与朝堂政治的交织
武则天的崛起,使得永徽年间的后宫形成了王皇后、萧淑妃与武则天三足鼎立的格局。这场后宫争宠之战,并非单纯的女人之间的争斗,而是与朝堂上关陇集团与皇权的政治斗争紧密交织在一起,成为影响当时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
(一)王皇后:关陇集团的后宫代言人
王皇后出身于太原王氏,这一家族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便是顶级门阀,属于关陇集团的核心圈层。她的叔母是长孙无忌的妻子,因此她与长孙无忌等关陇集团权臣有着密切的利益联结,是关陇集团在后宫的重要代言人。
王皇后的后位,不仅是基于她的出身与太宗的遗愿,更是关陇集团巩固自身权势的重要保障。长孙无忌等权臣希望通过王皇后掌控后宫,进而影响李治的决策,维护关陇集团的利益。因此,当武则天威胁到王皇后的后位时,长孙无忌等关陇集团成员纷纷挺身而出,坚决维护王皇后的地位。
永徽六年,李治想要废黜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遭到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顾命大臣的强烈反对。褚遂良在朝堂上直言进谏:“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长孙无忌也多次上书,称“皇后无过,不可废黜,武氏出身卑微,且曾侍奉先帝,立为皇后恐遭天下非议”。关陇集团的坚决反对,让李治的废后之举陷入了僵局,也让后宫的争宠之战与朝堂的政治斗争更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二)萧淑妃:无势可依的宠妃悲剧
萧淑妃出身于兰陵萧氏,这一家族虽然也是名门望族,但并非关陇集团的核心成员,在朝堂上缺乏强大的政治后盾。她之所以能够在永徽初年获得李治的宠爱,主要依靠的是自己的容貌与性情,而非家族势力。
在后宫争宠之战中,萧淑妃虽然与王皇后联手对抗武则天,但由于缺乏朝堂势力的支持,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她性格骄纵任性,不懂得隐忍与谋划,常常在李治面前直言不讳地攻击武则天,反而引起了李治的反感。此外,她也未能意识到后宫争斗与朝堂政治的关联,没有主动寻求朝堂上的支持,仅凭一己之力与武则天抗衡,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
随着武则天的日益得宠,萧淑妃的宠爱逐渐被剥夺,她所生的子女也受到了牵连。后来,李治废黜王皇后与萧淑妃,将二人打入冷宫,萧淑妃最终被武则天残忍杀害,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萧淑妃的悲剧,既源于她自身的性格缺陷,也反映了在封建王朝中,缺乏政治后盾的宠妃在后宫争斗中的脆弱与无助。
(三)武则天:皇权与寒门官员的政治盟友
与王皇后、萧淑妃不同,武则天的争宠之路从一开始就与李治的皇权诉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她深知,自己要想成为皇后,必须得到李治的全力支持,而李治要想摆脱关陇集团的控制,加强皇权,也需要她的助力。因此,她与李治形成了牢固的政治盟友关系。
为了争取朝堂上的支持,武则天暗中联络了一批对长孙无忌等关陇集团不满的官员,如李义府、许敬宗等。这些官员大多出身寒门,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受到关陇集团的排挤,难以获得晋升的机会。他们深知,武则天一旦成为皇后,必然会打击关陇集团,为自己提供晋升的机会。因此,他们纷纷上书支持李治立武则天为后,成为武则天封后之路的重要推手。
李义府是第一个公开支持立武则天为后的官员。永徽六年,李义府因得罪长孙无忌,即将被贬谪,他得知李治想要立武则天为后,便连夜上书,称“皇后无子,罪该废黜,武昭仪德容兼备,宜立为后,以顺民心”。李治见有人支持自己的决定,大喜过望,立即提拔李义府为中书侍郎。随后,许敬宗等官员也纷纷上书,支持立武则天为后,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
这些寒门官员的支持,不仅为武则天的封后之路扫清了障碍,也让李治看到了打破关陇集团垄断朝政的希望。此后,李治更加坚定了废黜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的决心,一场围绕后位的政治斗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四、暗流涌动:争宠背后的权力洗牌与历史转折
永徽年间的后宫争宠之战,最终以武则天的胜利告终。这场争斗不仅改变了后宫的格局,更引发了朝堂上的权力洗牌,成为唐朝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关陇集团的衰落与皇权的加强,也为武则天日后临朝称制、建立武周政权奠定了基础。
(一)关陇集团的衰落与寒门官员的崛起
关陇集团自北魏末年形成以来,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四代,一直是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核心力量。唐朝建立后,关陇集团成员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担任宰相等要职,掌控着朝政大权。然而,随着武则天的崛起与封后之争的展开,关陇集团的势力受到了沉重打击。
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关陇集团核心成员因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遭到了李治与武则天的联合打压。永徽六年,李治不顾关陇集团的反对,正式废黜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随后,褚遂良被贬为潭州都督,不久又被贬为爱州刺史,最终死于任上;长孙无忌也于显庆四年(659年)被诬陷谋反,削爵流放黔州,不久后被迫自缢身亡。随着这些核心人物的倒台,关陇集团的势力迅速衰落,逐渐退出了政治核心。
与此同时,以李义府、许敬宗为代表的寒门官员因支持武则天封后而得到重用,纷纷进入朝廷核心层,掌握了朝政大权。这些寒门官员的崛起,打破了关陇集团对朝政的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也为唐朝的政治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后,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成为朝廷的重要力量,唐朝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二)皇权的加强与政治体制的变革
李治通过立武则天为后,成功打击了关陇集团的势力,摆脱了辅臣的控制,加强了皇权。武则天成为皇后后,积极辅佐李治处理朝政,“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武则天的政治才能与果断作风,与李治的仁厚懦弱形成了互补,帮助李治巩固了统治。
在武则天的协助下,李治对政治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扩大了中书省、门下省的职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他完善了科举制度,增加了进士科的录取人数,为寒门子弟提供了更多的晋升机会
来源:雁飘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