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以炯:贵州“状元郎”,西南第一魁,人生比剧本还精彩!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02:11 1

摘要:各位喜欢扒 “贵州牛人” 的小伙伴,今天咱们来唠唠清朝末年的 “贵州骄傲”—— 赵以炯。这位从贵阳青岩走出去的大佬,硬生生打破了 “西南几百年来没状元” 的魔咒,成了清顺治到光绪年间,98 个状元里最特别的一个,让全国都对贵州刮目相看,这剧情比古装科举剧还刺激

各位喜欢扒 “贵州牛人” 的小伙伴,今天咱们来唠唠清朝末年的 “贵州骄傲”—— 赵以炯。这位从贵阳青岩走出去的大佬,硬生生打破了 “西南几百年来没状元” 的魔咒,成了清顺治到光绪年间,98 个状元里最特别的一个,让全国都对贵州刮目相看,这剧情比古装科举剧还刺激!

赵以炯

先看他的 “开局配置”:清咸丰七年(1857 年),赵以炯出生在贵筑县(今贵阳)青岩,老爸赵国澍是当地团务总理,天天忙着 “搞治安”,没空管娃,就把他送到贵阳外祖父陈振家寄养。这陈家可不是普通人家,住在南明河甲秀楼旁,往来全是文人墨客,妥妥的 “书香门第”。大舅是举人,二舅是国学生,三舅是处士,相当于赵以炯从小就泡在 “学霸天团” 里,幼教资源直接拉满 —— 别的小孩还在玩泥巴,他已经跟着舅舅们背诗文、练书法了,这起跑线,比别人快了不止一点!

赵以炯故居

可惜好景不长,同治二年(1863 年),老爸赵国澍阵亡,赵以炯只能回青岩。不过 “学霸基因” 没断,先跟着老妈陈氏和姐姐赵以兰学,后来又去私塾 “深造”,师从吴竹堂、顾伯芗这些名师。他从小就聪明,再加上老妈教子严格,赵家 “爱学习” 的家风在乡里都出了名。7 岁时跟着本家赵辑五发蒙,9 岁又跟着府学庠生吴竹堂读书,吴老师对他影响超大,直接把他往 “科举苗子” 上培养。

光绪二年(1876 年),赵以炯和弟弟赵以煃一起考入贵阳贵山书院,跟着前任贵州学政韦伯谦、名师黄芷衡学习。在这儿,他的学问突飞猛进,写的《何谓儒家之教》让韦伯谦连连点赞,说这学生 “将来必成大器”。果然,光绪五年(1879 年),他一举考中乡试第十名,成了举人,弟弟赵以炳也在同一年中举,还是 “经魁”—— 简单说就是乡试里某一经科的前几名,赵家一下子出了两个举人,在青岩轰动一时!

真正的 “高光时刻” 在光绪十二年(1886 年)。这一年,赵以炯带着弟弟赵以奎去北京参加会试,结果兄弟俩双双考中进士!更牛的是殿试,他直接拿下一甲一名,成了 “状元”!消息传回贵州,全黔都沸腾了 —— 要知道,在科举考试中,东南大省的状元能出好几个,可西南边地合起来,几百年都没一个,赵以炯这一下,直接填补了西南科举史上的 “空白”!

赵以炯考中状元的试卷

赵以炯考中状元的金榜

当时贵阳人李端棻正在京城当监察御史,激动得赶紧写对联祝贺:“沐熙朝未有殊恩,听传胪初唱一声,九十人中先将姓名宣阙下;喜吾黔久钟灵气,忆仙笔留题数语,五百年后果然文物胜江南。” 连中国驻日本公使、遵义人黎庶昌都专门写文章夸:“中外成以为异,士在黔闻者,相以引觞称庆,有若荣宠之被其身。” 更厉害的是,这一科他弟弟赵以煃是进士,后来哥哥赵以焕在 1889 年也中了进士,官至江苏丹阳知县,一家四兄弟,三个进士一个举人,妥妥的 “科举世家”,说出去都让人羡慕哭!

清朝《点石斋画报》报道赵以炯中状元

中了状元后,赵以炯先在翰林院当编修,后来历任四川乡试副主考官、广西学政、会试同考官,都是妥妥的 “教育界高官”。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他因为老妈去世回老家守孝,还去贵阳学古书院当主讲,把自己的学问传给贵州子弟。1903 年回京复职后没多久,他就辞官回青岩办学,想让更多家乡人有机会读书 —— 妥妥的 “状元返乡做教育,不忘本的好榜样”!

别看赵以炯官做得不小,文采更是一流,能文能书还能诗,可惜没留下诗文集,只有零星篇章传世。他小时候写的《咏刺梨》特别有意思:“生在山间不入盆,擅妍不肯进朱门。却和龙井酿成酒,贡上唐朝承圣恩。” 把刺梨的 “清高” 和 “价值” 写得活灵活现,从小就显露出才华。年轻时他还写过一首自吟诗,野心直接拉满:“一上上到赵家楼,目击江翰气横秋。眼前若无三山堵,看破江南十二州。” 这气魄,难怪能成状元!

赵以炯团扇行书

赵以炯楹联

最经典的还是他殿试时的 “名场面”。据说光绪皇帝(也有说是考官)出了个难对的上联:“东津明,西长庚,南箕北斗,谁能为摘星汉”,赵以炯当场对出:“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愿作探花郎”—— 既工整又有气势,还暗戳戳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直接让考官拍案叫绝!他的试帖诗《赋得 “报雨早霞生” 得生字五言作韵》,被评价为 “刻画工巧,藻不妄抒”,策对《中庸不可能也》更是被赞 “绝不矜才使气而轩豁,呈露题蕴自阐发无遗”,连《历代状元殿试策对观止》都承认,他的策对 “不亚于别的状元策”,能拿状元,全是硬实力!

赵以炯蜡像

黎庶昌在《赠赵殿撰序》里说得特别实在:“黔天下之右脊也,其山川清淑旁魄之气郁积蓄久,而于仲莹发之。” 赵以炯用自己的学识,打破了 “黔无人” 的偏见,给贵州挣足了面子。可惜天妒英才,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他在青岩病逝,年仅 49 岁,葬在青岩摆早村弓腰寨,墓碑上刻着他的官职和名字,还有一副楹联 “水秀山明,人文蔚起;龙盘虎踞,帝道遐昌”,算是对他一生的最好总结。

赵以炯墓

现在去青岩古镇,还能感受到这位 “贵州状元” 的痕迹。赵以炯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出身在哪,只要肯努力、有才华,照样能打破偏见,成为 “全国顶流”。他不仅是贵州的骄傲,更是 “寒门学子逆袭” 的古代典范,这样的牛人,值得咱们一直记住!

来源:筑城史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