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演员、主持人于莎莎站在搜狐名人马拉松10公里起点线上,戴着运动耳机,手握自拍杆,对着镜头笑着说:“朋友们,今天咱们一起‘云跑’高原!”
我们都在表演式自律:于莎莎高原直播,撕开了千万跑者最后的体面
周玲玲
2025年10月,青海湖畔,海拔3200米。
演员、主持人于莎莎站在搜狐名人马拉松10公里起点线上,戴着运动耳机,手握自拍杆,对着镜头笑着说:“朋友们,今天咱们一起‘云跑’高原!”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跑步。这是一场“边跑边直播”的行为艺术——她一边喘着粗气对抗稀薄空气,一边实时分享心率、配速和高原反应下的真实情绪。当她在终点线踉跄冲过时,弹幕刷屏:“姐,你不是在跑步,是在替我们活出勇气。”
可现实是:我们大多数人,连楼下小区都不敢跑一圈。
一、跑步成了中产的新宗教,却治不好我们的精神内耗
近十多年来,“跑步热”席卷了中国。
从北上广深的CBD白领到三四线城市的退休教师,朋友圈里晒跑量、晒完赛奖牌、晒晨跑打卡,俨然成了一种新型社交货币。
但讽刺的是——越跑的人越多,越焦虑的人也越多。
据《2025国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显示,35-45岁群体中,76%的人承认“表面自律,内心崩溃”。他们每天5点起床跑步,却在跑完后瘫在沙发上刷短视频到凌晨;他们佩戴智能手表监测心率,却对心跳加速背后的恐慌视而不见。
跑步,本应是身体与自然的对话,如今却沦为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
跑前调滤镜、选角度;
跑中掐时间、算卡路里;
跑后发九宫格配文“自律即自由”。
我们不是在跑步,是在用汗水兑换社交媒体的点赞。
而于莎莎在青海高原的那场“无剪辑直播”,恰恰撕开了这层虚伪的面纱。
她气喘吁吁地说:“我现在心跳158,头有点晕,但我不想停。因为停下来,就像认输。”
这句话,刺痛了千万人。
二、高原跑步的隐喻:人生真正的挑战,从来不在平地
青海站的赛道,平均海拔超3000米,氧气含量仅为平原的70%。普通人走几步就喘,更别说奔跑。
但于莎莎选择了最难的方式:边跑边说话。
这意味着她的摄氧量被进一步压缩,心率极易飙升。医学建议明确指出:40岁人群有氧心率应控制在140-160次/分钟,若持续高于150且伴随胸闷,必须立即停止。
她知道风险,却依然前行。
这何尝不是现代人的缩影?
我们一边被KPI压得喘不过气,一边还要在家庭群转发“正能量语录”;
我们刚被裁员,却要在同学会上假装“创业很忙”;
我们深夜失眠,白天却要强撑笑容说“一切都好”。
真正的高原,不在青海,而在每个人的胸口。
于莎莎的“高原直播”,其实是一场勇敢的自我暴露——她不掩饰疲惫,不美化痛苦,反而把脆弱摊开给世界看。这种“不完美”的真实,恰恰是治愈焦虑的良药。
三、明星效应之外:跑步不是逃离生活,而是重新进入生活
很多人误以为跑步是为了“逃离”。逃离工作压力,逃离家庭琐碎,逃离那个不够优秀的自己。
但于莎莎的经历告诉我们:跑步不是逃,是迎。
回溯她的马拉松足迹:
2016年三亚,烈日下她全程高能,笑称“跑完要去吃椰子鸡”;
同年日月潭,与张朝阳、任贤齐同跑,她说“和聪明人一起跑,脑子都变快了”;
2019年,她边跑边听歌,被调侃“自带乐队”,实则是用节奏对抗孤独;
2025年青海,她选择直播,把私人体验变成公共共鸣。
她的跑步,始终带着“连接”的意图——连接身体与意志,连接个体与群体,连接痛苦与希望。
反观我们呢?
多少人戴上耳机,把音乐调到最大,只为屏蔽世界?
多少人盯着配速数字,却忘了脚下土地的温度?
跑步的终极意义,不是跑多快,而是能否在奔跑中,听见自己真实的心跳。
四、心率过高的警示:别让“自律”变成自我剥削
回到健康建议:若跑步后心率持续高于150次/分钟,且伴随胸闷、气短,需立即就医。
这句话,值得每个“卷王”深思。
当代社会鼓吹“自律即自由”,却没人告诉你:过度自律,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暴力。
有人每天跑10公里,只为维持“人设”;
有人节食+夜跑双管齐下,结果内分泌失调住院;
还有人把跑步当成赎罪工具——“今天没完成KPI,那就多跑5公里惩罚自己”。
这不是健康,这是用身体偿还精神债务。
于莎莎在高原上敢于说“我头晕”,是一种智慧。她懂得倾听身体的信号,而不是用意志力强行压制。
真正的强者,不是永不疲惫,而是敢于在疲惫时停下。
五、出路在哪里?从“表演式跑步”到“存在式奔跑”
那么,普通人该如何跑步,才能真正疗愈自己?
答案是:从“为别人跑”转向“为自己跑”。
不必追求配速,慢到能看清路边的野花;
不必打卡发圈,跑完默默回家泡一杯热茶;
不必比较里程,今天比昨天多坚持一分钟,就是胜利。
于莎莎在《极品女士》中曾演过“挂五花肉跑步减肥”的荒诞剧情,那是对盲目跟风的讽刺。而现实中,她用行动证明:跑步不是为了瘦,是为了活得更完整。
2025年,当AI接管越来越多工作,人类最稀缺的能力,不是效率,而是感受力——感受风、感受汗、感受心跳、感受活着的证据。
跑步,正是唤醒这种感受力的仪式。
写在最后:在海拔3000米的地方,我们终于学会呼吸
于莎莎冲过终点时,镜头捕捉到她眼角的泪光。不是因为累,而是因为——她做到了。
在一个鼓励“躺平”又逼迫“内卷”的时代,她选择第三条路:清醒地奔跑。
不为炫耀,不为逃避,只为在每一次抬腿落地之间,确认自己还活着,还能痛,还能笑,还能在高原稀薄的空气中,大口呼吸。
人生如高原跑步——氧气稀薄,但风景辽阔。
如果你此刻正感到窒息,请记住:
不必跑赢别人,只需跑过昨天的自己;
不必完美无缺,只需真实存在。
点个赞,不是为了流量,而是为了告诉自己:
我还在路上,我就没有输。
你最近一次跑步,是为了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故事。
点个红心,与千万奔跑者共勉。
来源:大栗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