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中期名家,黄干十首诗摒弃空洞说教,以诗载道却不失文学意韵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16:18 1

摘要:南宋中期名家,黄干十首诗摒弃空洞说教,以诗载道却不失文学意韵

南宋中期,理学思潮蔚然成风,黄干以“朱子嫡传”之姿,成为文坛与政坛的双重重要人物。在文坛,他是朱熹理学思想最核心的传承者之一,不仅整理编纂朱熹遗著,更将理学义理融入文学创作,填补了 “理学家少文才” 的空白,被时人誉为“朱子之门第一高弟”,与陈淳、蔡沈等并称“闽学中坚”。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十首诗。

黄干在文坛贡献不仅在于学术传承,更在于开创“理趣诗”的新范式 —— 摒弃空洞说教,以诗载道却不失文学意韵。政坛上,黄干历任地方要职,每到一处必兴修水利、整饬吏治,在汉阳军任上抗旱救灾,在安庆府时筑城御敌,以务实政绩践行理学 “经世致用” 的主张,成为南宋士大夫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典范。

他的诗歌的艺术魅力,在于“理与情融,景与道合”。他的诗不似纯粹理学家的枯燥说理,也不似江湖诗人的浅俗抒情,而是将对天理的体悟藏于山水草木之间。如《春日偶成》中 “东风吹绿满庭除,雨后青山翠欲流”,以明快的春日景致,暗合 “万物各得其理” 的理学思想,既具画面感,又含深邃哲思,形成 “清和淡远,意蕴悠长” 的独特风格,为南宋诗坛注入了理性与温情兼具的新鲜气息。

据记载,黄干生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籍贯为福州闽县,也就是现今福建福州。彼时南宋正处于 “宋金对峙” 的稳定期,政治上虽有主战与主和之争,但社会经济渐趋恢复,文化领域则迎来理学的鼎盛 —— 朱熹的学说经数十年传播,已成为士大夫群体的核心思想坐标。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为黄干的求学与成长提供了土壤。他的文坛恩师正是理学宗师朱熹,两人的师生情谊,还流传着两段趣闻。

其一为“三请拜师”的故事。青年黄干听闻朱熹在武夷山讲学,便携书前往求见。初到时,朱熹见他年少,故意以 “学业未精,需先修己” 为由婉拒。黄干不气馁,在书院外搭建草庐,每日听朱熹讲学,风雨不辍。三个月后,朱熹见他不仅勤勉,且对《论语》的见解颇有新意,便收为弟子。

其二是 “雪地论道” 的轶事:一次寒冬,黄干冒雪拜访朱熹,两人围炉论及 “格物致知”,黄干提出 “格物当从日常事始”,以 “晨起洒扫” 为例阐释理在事中。朱熹大为赞赏,竟忘了窗外大雪,直至积雪封门,两人仍浑然不觉。这两则故事,既见黄干求学的诚意,也显其对理学的独到领悟。

黄干的家庭背景为其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父亲黄瑀曾任南宋监察御史,以刚正不阿著称,因弹劾权贵被贬,却始终坚守气节;母亲李氏出身书香门第,精通经史,在黄瑀早逝后,独自抚养黄干,每日亲自授课,教导他 “立身以正,治学以勤”。家学的熏陶,让黄干自幼便养成了严谨务实的品格。

他的官场生涯始于乾道八年,初任新淦县尉,后历任汉阳军知军、安庆知府、潭州通判等职,最高官至朝奉郎。他在官场的评价极为正面:任汉阳军时,当地遭遇旱灾,他亲自带人开凿沟渠,引江水灌溉农田,还捐出俸禄赈济灾民,百姓为他立 “生祠” 纪念;任安庆知府时,面对金军南下的威胁,他主持修筑城墙,加固防御,甚至亲自登城督战,最终击退敌军,被朝廷嘉奖 “忠勇可嘉”。不过,黄干因坚守理学原则,不迎合权臣韩侂胄,晚年遭排挤,遂辞官归隐,专心整理朱熹遗著。

黄干的为人性格,可用 “刚正笃实,温厚谦和” 八字概括。面对官场腐败,他敢于直言弹劾;对待百姓,他心怀悲悯;而对弟子与友人,他则温和耐心,常以诗赠友,传递理学情怀。与他交往最密切的,除恩师朱熹外,还有朱熹的其他弟子陈淳、蔡元定,以及爱国诗人陆游。其中,朱熹对他的影响最为深远 —— 不仅在学术上引导他深耕理学,更在人生选择上教会他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这种影响深刻体现在他的诗歌与为官理念中。

据记载,现存黄干诗歌共58首,其诗歌思想核心是“以诗明志,以诗载理”,始终围绕理学的 “仁义礼智” 与士大夫的 “家国情怀” 展开。从题材分类看,可分为四类:一是 “咏怀理趣诗”,如《论语绝句》,以绝句形式阐释《论语》义理,语言通俗却意蕴深刻;二是 “赠友抒怀诗”,如《赠别陈给事》,以 “君子之交淡如水” 表达对友人的敬重,情感真挚;三是 “写景言志诗”,如《山间即事》,借 “松竹常青” 喻坚守气节,意境高洁;四是 “忧民忧时诗”,如《旱灾叹》,描写百姓受灾之苦,体现 “民为邦本” 的思想。

总之,黄干诗歌的艺术魅力,在于“理不外露,情不张扬”。他从不直白宣讲理学,而是将理融入景与情中,如《秋夜读书》中 “灯影映窗纱,书声伴月华”,既写读书之景,又暗合 “静坐穷理” 的理学功夫,让读者在欣赏诗境时,自然领悟其中道理。这种 “理藏于文” 的艺术手法,使他的诗歌成为南宋理学与文学融合的典范,也让他在后世被尊为 “理学诗人的代表”,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他的十首诗。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