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秩风华守初心 智绘生态新图景——渭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建站50周年发展纪实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3 16:55 1

摘要:2025年,渭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迎来建站50周年。从1975年蹒跚起步的环保“探路者”,到如今的“天、空、地”一体化现代化监测体系,50年栉风沐雨,50年砥砺前行,渭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用跨越半个世纪的坚守,镌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用科技的力

2025年,渭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迎来建站50周年。从1975年蹒跚起步的环保“探路者”,到如今的“天、空、地”一体化现代化监测体系,50年栉风沐雨,50年砥砺前行,渭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用跨越半个世纪的坚守,镌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用科技的力量书写着环境监测的渭南答卷。

砥砺奋进从“艰苦探索”到“全面突破”

1975年,渭南地区革命委员会环境保护办公室(现渭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正式成立,迈出了渭南市环境保护工作历史性的第一步。那时,监测条件极为简陋,没有专业的实验设备,缺乏系统的技术规范,甚至连固定的办公场所都难以保障。

1977年,渭南地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办公楼动工建设,这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落脚点”,更承载着监测人对环保事业的初心使命。初创期虽然只有寥寥数人,却都怀揣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背着简单的采样工具踏遍渭河流域的沟沟壑壑,用双手记录每一组监测数据,用双脚丈量每一条生态脉络。

“没有自动化仪器,采样靠手拎肩扛,数据分析靠化学滴定,数据计算靠算盘和计算器。”一位老监测人回忆道。

正是第一代监测人在艰苦的条件下怀揣梦想,克服困难,完成监测网络和数据的基础积累,为渭南环境监测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0年来,渭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在人才队伍、仪器设备、监测能力、监测网络、应急能力、污染源监测及数智化转型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实现了全面突破。

监测能力从“单兵作战”到“专业军团”

人才是监测事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建站初期,技术人员不足10人,多为跨行业调入,人才基础薄弱。如今在岗人员74人,专业技术人员66人,占比75.9%,其中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35人,已形成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的专业队伍,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近年来,先后有6人获评国家环境监测“三五人才”,在陕西省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中获得团体二等奖2次、三等奖4次。2021年,站党支部被陕西省委授予“陕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仪器设备升级换代。从1978年依托373平方米实验室和烧杯、试管、滴定管等基础器具艰难起步,直至1985年,仅有1台电光分析天平。如今,实验室面积扩展至3320平方米,仪器设备441台/套,其中大型仪器18台/套。无人机、无人船、移动实验室、车载ICP-MS分析系统、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及全自动监测仪器等先进装备广泛应用,实现了检测准确性、工作高效性和管理数智化。

从建站初期只能检测pH值、溶解氧等简单理化指标,到如今构建覆盖水、气、土、声、生态全要素监测体系,具备11类143项514个参数的检测能力,可完成从常规污染物到特征污染物的全链条分析,屡次在国家环境监测网实验室能力考核中斩获“优秀单位”称号,检测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监测网络从“单点监测”到“天、空、地全域覆盖”

渭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建站以来,监测网络持续优化升级,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格局。

环境空气质量方面,从人工监测艰难起步,到2000年建成4个国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再到如今建成137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17个扬尘站点及21个微站,实现空气质量监测全域覆盖,对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等6项指标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

水环境方面,监测断面从14个扩展至39个,建成3个国控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设置4个国家级、11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实现从“源头到龙头”全流程监管。

声环境方面,1985年,全市布设7个功能区声环境监测点位,技术人员连夜蹲守,靠声级计和记录本手工记录,开启了功能区声环境手工监测。经历6次调整,2020年布设20个功能区、121个区域及84个道路交通声环境监测点位,覆盖城市建成区面积63平方公里,涉及道路总长225.12公里。如今,10个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自动监测站投用,填补了连续声环境监测的空白。

土壤环境方面,从最初的配合调查,到如今布设涵盖基础点、重点风险点和一般风险点共设72个点位,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应急能力从“被动应对”到“智慧处置”

近年来,渭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通过修订完善《环境应急监测预案》,编制《“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方案》,常态化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监测队伍的实战响应能力,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能力显著提升。

2022年,参加全省“云上”水环境应急监测演练,现场得分位列全省榜首。

在2024年组织的全市应急专项监测演练中,无人机、无人船、移动应急实验室等技术手段同步运用,实现多维度数据实时传输,应急监测能力迈向“智慧化”新阶段。

污染源监测从“达标监测”到“全时在线监控”

渭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1985年初步构建污染源监测体系,完成基准年建档。2007年建设渭南市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体系,迈出科技赋能监管的关键一步。2010年启动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2018年推行排污单位自行监测专项检查。如今,渭南市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体系从最初接入重点污染源企业31家44个监控点位,发展到199家297个监控点位,实现四级三层监控网络全覆盖,监测数据全共享。

污染源监测经历了从单一认知到多元管控、从粗放调查到精准监测、从政府主导到政企协同,排放管控与监测体系同步升级,污染源监测从“达标监测”迈入“全时在线监控”新阶段。

数智化转型从“数据积累”到“智慧决策”

2022年底,渭南市生态环境监管平台建成,标志着环境治理从“数据积累”到“智慧决策”的数智化转型。

平台通过智慧环保基础平台、大气污染防治决策平台、生态环境一张图等10大模块,构建起“全域感知、一网统管、智能决策”的“数字大脑”,实现监测精准化、执法高效化、决策科学化、服务协同化。整合137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117家重点污染源企业及17个扬尘站点、21个微站数据,对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等关键指标开展全方位监测,形成覆盖市、县、镇的立体监测网络,用数据融合打破治理壁垒,推动环境治理从分散治理到全域联动、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控、从末端管控到全程治理的深刻转变,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的数智化升级。

生态监测从“‘三废’排放监测”到“生态质量监测”

最初,渭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以污染源监测为核心,聚焦“三废”排放,构建污染排放基础数据。随后监测范畴拓展至环境质量监测,开展地表水、地下水、环境空气、声环境及土壤等要素的系统监测,发布空气质量指数,编制环境质量报告书,实现了对环境质量状况的主动管控。

目前,渭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迈向更科学、更系统的生态质量监测新阶段。2024年12月,联合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等单位申报的陕西渭南站(湿地)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该站以黄河湿地华原保护站为主站、北菜园保护站为支撑站,开展湿地水质、土壤、大气、生物等多要素长周期监测,揭示湿地生态演变规律,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50年来,渭南市生态环境监测实现了从被动应对的“‘三废’排放监测”,到主动管控的“环境质量监测”,再到系统性守护的“生态质量监测”跨越。

监测科普从“单一传播”到“多元互动”

渭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坚持“监测为民、科普先行”的理念,通过免费为市民检测室内甲醛,举办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系列活动等,面向在校师生、企业职工及市民等不同群体开展精准化科普,揭开环保设施的“神秘面纱”,将环境监测从“说教”转为“体验”,让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亲身体验中浸润心田,引导公众从了解到支持、从支持到参与,构建社会共治的良好格局。

赓续前行从“五秩积淀”到“数智化新征程”

站在50周年的新起点,渭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将以“智慧感知、精准可靠、系统集成、综合运用、科学防治”为目标,持续推进监测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深化“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应用,拓展新污染物监测能力,打造数智化高效实验室,迈向智慧化监测的新征程。

“勇毅笃行方能长风万里,协力共进则使命必达。”渭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将继续弘扬“细、实、严、勤、精”的工作作风,锻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守护渭南的绿水青山,让良好生态成为渭南最亮丽的名片,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渭南贡献更多监测力量。(张琼)

来源:渭南生态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