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制造总局——清帝国的军事工业脊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01 09:24 1

摘要:看历史故事,最喜欢的篇章应该是关于“封狼居胥”的故事。最不愿意看的章节,一定是憋屈挨打的部分。小时候有很多关于清末的影片,如“大清炮队”、“北洋水师”之类的影片。亮出片名咱们已经清楚故事结构。本文只是简单了解清末最后努力成果。

看历史故事,最喜欢的篇章应该是关于“封狼居胥”的故事。最不愿意看的章节,一定是憋屈挨打的部分。小时候有很多关于清末的影片,如“大清炮队”、“北洋水师”之类的影片。亮出片名咱们已经清楚故事结构。本文只是简单了解清末最后努力成果。

江南造船厂的管理

在汉廷,只有奸佞小人才能获得官位,云霄台上不见战争英雄。多么可悲,那驯服骏马之人,仅因勇敢而换来一缕白发……陈子昂(661—702)

似乎没有什么能动摇这个巨型帝国的半梦半醒的静止状态,它在19世纪初仍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占全球GDP的20-30%。

1644年一批北方游牧民族建立了新的王朝,并开始安享太平盛世,因为周边既无竞争对手,也无严重威胁。内部稳定就这样被冻结了整整一个半世纪。然而,英国帝国主义的商业利益如开罐刀般撕开了自闭的外壳。那超高利润的贸易模式——以孟加拉鸦片换取白银、茶叶和瓷器——不容任何阻碍。

1862年,帝国宣布“自强运动”,发展军事工业以重新装备军队,保护大清免受西方列强的殖民野心。

恭亲王

在全面研究自强政策时,显而易见,其核心在于练兵,而练兵必须从制造武器开始。
——恭亲王

早在1844年,魏源便为新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该政策旨在组织兴建兵工厂以生产现代武器、建造船厂以制造蒸汽船、重组军队、设立机构收集西方世界情报(包括翻译外国文献)、改革陆海军军官培养体系。

与此同时,儒家意识形态的优越性不容置疑:“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自强”运动在与西方文明接触最频繁的地区推进最为积极。例如上海,那里西方商人已占据整片街区。

1863年,从美国归来的容闳(Rong Hong,又称Yung Wing)向曾国藩汇报时,提议在中国兴建机器制造厂。这一想法获赞,曾国藩筹集68,000两白银,委托容闳赴美采购必要设备。

“留学之父”容闳

另一方面,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期间,已为其军队建立多家轻武器制造厂,如上海洋炮局(由韩殿甲主持)、松江西洋炮局、安庆内军械所(苏州、安庆兵工厂)。在得到摄政王支持后,李鸿章以60,000两白银从上海租界附近的美国旗记铁厂(Qiji Iron Works)购入全部厂房设备,并将自己所有工厂迁至该地。同时购入上海“Thomas Hunt and Company”公司的设备。

容闳购回的机器也一并运抵此处。1865年9月20日,所有设施合并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即后来的“江南兵工厂”。首任厂长为丁日昌。

应上海租界当局强烈要求——他们坚持将军事生产迁出中立和平的租界区——1866年,李鸿章在镇江港附近购地供兵工厂使用。

江南兵工厂成为清朝最大的兵工厂之一。其管理者包括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丁日昌等著名改革家,而李鸿章则在帝国层面为其提供最高庇护。工程技术管理主要由欧洲人和美国人负责。例如,首任总工程师T.F. Falls为美国人。

除工厂外,兵工厂还包括:外国语学校(1863年创办,1869年起纳入兵工厂建制);翻译局;技术学校。

1869—1907年间,这里翻译了160部军事与技术书籍,以及地理、经济、政治、历史等领域的著作。其翻译质量被认为是全帝国最佳。

上海总地图

上海总体地图

江南制造总局的计划

江南制造总局雇佣了数千名工人来操作机器。这些相对熟练工人的工资在当时是普通城市苦力工资的4-8倍。他们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首批熟练代表。

江南制造总局是中国最大的兵工厂,预算也最高。创建时花费约25万两,此外还动用了淮军军费。从1867年起,曾国藩争取到上海海关10%的关税收入用于兵工厂。1869年起比例提高到20%,每年至少40万两。

1890年购置了额外的炼钢设备,并建立了一座炼钢厂。

江南制造总局的成就包括: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民用轮船“惠吉”号(木壳,由安庆兵工厂设计,排水量25吨,长17米,航速6节,造价8000两,1868年)和首次为民用生产钢材(1891年)。

江南船坞重建后,原土坞被扩建并改造为木坞。扩建后船坞尺寸:长117.3米,宽22.9米,深7.47米。

1875年,江南制造总局聘请英国Messrs John Bourne Co. Ltd公司派来的英国工程师约翰·伦尼(John Rennie)改造兵工厂以建造钢制舰船。伦尼在兵工厂工作至1883年。他设计并建造了中国第一艘铁甲炮艇“金瓯”号。

1887年《布拉西海军年鉴》中的“金瓯”号线图。

江南制造总局当时是东亚最大的兵工厂。这里制造了中国第一支量产步枪和第一门现代火炮。

兵工厂生产了相当广泛的枪械和弹药品种:15.9毫米针发后膛枪(长2445毫米,重13.2公斤,铅弹重23克);雷明顿针发步枪(美国,1865年),1867年至1883年间,江南制造总局生产了超过25,000支此类步枪和717支卡宾枪,年均约3,500支;毛瑟步枪(1866年)1871年款,1883年生产首批12支;1891年中国自行研制的“快枪”(Quick Rifle),基于曼利夏、李-梅特福德步枪,极可能还参考了马蒂尼-亨利步枪。

1891年制造了6支试验步枪,1892年的测试表明,样枪“与德国新型毛瑟相当,其初速和射程甚至高于曼利夏”。然而,由于钢材质量低劣且缺乏制造现代弹药的设备,步枪威力极低,北洋军最终主要装备进口枪械。

江南兵工厂武器运输至上海

关于兵工厂火炮生产的准确可靠信息未能找到,仅有关于个别样炮试验的记载及几种型号小批量生产的记载。

1874年江南兵工厂掌握了12磅前装线膛炮的生产,1878年试射40磅炮。1889年前生产7英寸和8英寸炮,此后改为9英寸长江岸防炮。1886年试验了用英国钢材制造的8英寸炮。

1893年年中,江南兵工厂提交120毫米速射炮进行试验。工厂年产量不超过12门。

未经证实的数据显示,至1906年兵工厂共生产:4门305毫米炮(克虏伯型,50吨后装式)、2门8英寸后装炮、2门9.2英寸后装炮、30门9英寸和9.2英寸炮、若干8英寸炮、30门152毫米(6英寸)速射炮、55门以上120毫米(4.7英寸)速射炮、150门75毫米山炮。

总体而言,江南制造的武器质量被评价为低劣。甚至李鸿章的淮军也拒绝使用江南步枪。而且由于产量小、生产方式半手工化,“国产”步枪成本高于进口枪。造船情况类似:1868年首艘轮船后又造了几艘,但建造缓慢,成本约为进口(例如英国)船只的两倍。

大清产品成本始终较高的原因:原材料进口;熟练工短缺导致工资高;贷款利率高;机构臃肿,主要源于腐败;管理官员人数十年内增加一倍以上。

从《申江胜景图》(1884年)中看到的黄浦江支流一侧的兵工厂外观

步枪生产

大规模生产的展开需要巨额开支,尤其在造船领域,而初期成果不出所料地有限。80年代,李鸿章对国内工业失望,主要舰艇在国外建造,上海船坞闲置。

1904年,两江总督周馥视察这家巨额亏损的企业后,提出“局坞分离”设想。1905年,制造总局造船部门独立为江南造船所,移交海军部。海军决定复兴船厂,聘请英国人毛庚(Mao Geng)担任总工程师。辛亥革命后的1911年,江南造船所仍归海军部管辖。1912年更名为“江南造船厂”,亦称Kiangnan Dock and Engineering Works。

1915年,江南造船厂船坞再次扩建,长度增至169.5米,成为大清首个可容纳1万吨级船舶的干船坞。

1917年,江南制造总局更名为上海兵工厂。

炼钢车间日班产能15吨钢

1919年至1921年,船厂建造并出售给美国四艘1万吨运输船:「关福」号、「天国」号、「东方」号(Oriental)和「中华」号(Cathay)。20年代,江南造船厂为美国亚洲舰队长江巡逻队建造了6艘新型江河炮艇:「关岛」号(Guam)、「图图伊拉」号(Tutuila)、「帕奈」号(Panay)、「瓦胡」号(Oahu)、「吕宋」号(Luzon)和「棉兰老」号(Mindanao)。

美国亚洲舰队长江巡逻队江河炮艇「关岛」号(Guam)

1927年3月23日,北伐期间国民革命军进入南京后,江南造船厂归属南京国民政府管辖,并更名为江南海军造船厂。

上海江南制造局制造的航海钟,现陈列于白沙岬灯塔

1931年1月,马尾航政司航空制造处连同设备与人员并入江南造船厂。

1933年,江南造船厂开始兴建第三座干船坞,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工程于1934年10月完工,坞长114.3米,宽27.13米,深7.92米;第二期工程将坞长延长300英尺,宽增加11英尺,1936年4月竣工,总长达205.7米,宽30.48米,深7.92米,成为当时中国最大干船坞。

1932年中日冲突爆发后,工厂被迫停工,根据停战协定上海非军事化,兵工厂关闭。火炮生产设备移交汉阳兵工厂与金陵兵工厂。炼钢设备长期闲置,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后恢复生产,但为时不久。

战事开始后,造船厂内迁重庆,改称“重庆造船厂”。部分机器存放在上海公共租界。1938年日军占领上海后,留在上海的兵工厂设施与造船厂合并,更名为“朝日生产部上海工厂”,交由三菱集团管理。

1945年日本投降后,工厂归还,仍称“江南海军造船厂”。

二战末期,“江南船坞与工程公司”的船坞用于维修美国海军舰艇。

1949年上海战役期间,撤退前炸毁江南造船厂主要设备。1949年5月25日,工厂区域由人民解放军解放。同年,共产党将国民党与美军完全逐出大陆,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64年后,为加强战略工业安全,工厂再次迁往重庆,后又迁回,但重庆保留了两座分厂。

江南造船厂为国家重点企业,资金充足,技术创新优先引进。这里诞生了中国首台万吨水压机、首艘远洋货轮、首艘远洋科考船、首艘油轮、首艘海上铁路轮渡。

1974年完成中国首批三艘“明”级潜艇之一(80年代退役)。2004年两艘“宋”级潜艇在此下水,计划2005年完工。1970—1979年江南年产不少于两艘“罗密欧”级潜艇。除一艘“明”级外,自1960年代初起至少建造38艘“罗密欧”级,最后一艘于1980年初下水。

1996年,江南造船有限公司(Jiangnan Shipbuilding Co., Ltd.)成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CSSC)下属单位。

至2009年,公司位于上海市中心以南高雄路2号(31°11′49″N 121°28′59″E)。之后厂区移交2010年上海世博会。造船厂迁至上海北部长江口长兴岛(31°21′14.81″N 121°44′14.69″E)。

船厂从事军民船建造、修理与改装。主要产品包括:液化气运输船、汽车运输船、原油轮、巴拿马型散货船、灵便型散货船、湖泊适航干货船、多用途货船及高速集装箱船。

据西方资料,旧厂区约有10,500名员工,拥有两座3.5万吨和8万吨级船台,长分别为242.4米和275米,以及三座3万吨、2.5万吨和8万吨级干船坞。

长兴岛新船厂为全球最大,2003—2015年建成,年造船能力800万吨。

航空母舰「福建」

兰州(170)型052C驱逐舰

远望2号停靠在新西兰奥克兰怀特马塔港

2019年。除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中的003型航空母舰外,还在建造15艘水面作战舰艇(052D型驱逐舰和055型驱逐舰)。

来源:胡侃杂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