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一刷社交媒体,关于各类中式滋补的帖子被年轻人高赞转发。而曾经被视为“妈妈辈专属”的东阿阿胶,如今也以阿胶酸奶杯、阿胶奶茶的新形式,出现在年轻人的办公抽屉和购物车里,成了她们便携时尚的养生新装备。
作者|凯斯
编辑|三三
这两年,年轻人对于中医的热情正在回归。
刷一刷社交媒体,关于各类中式滋补的帖子被年轻人高赞转发。而曾经被视为“妈妈辈专属”的东阿阿胶,如今也以阿胶酸奶杯、阿胶奶茶的新形式,出现在年轻人的办公抽屉和购物车里,成了她们便携时尚的养生新装备。
这种趋势也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养生层面,也体现在文化传播上。
像最近一档名为《四海中医》节目的切片片段,就在年轻的群体里激发了不小的讨论。
这部由凤凰卫视与东阿阿胶联合出品的人文行走纪录片,自2025年11月1日起,将在优酷、爱奇艺、凤凰卫视全媒体等多个平台与全球观众见面,全一季共12集。
而它的播出,有望突破不少人对于中医的传统印象,让大家对这门传承了千年的中华文化瑰宝,产生全新的认识。
在港澳台,中医早已融入生活
《四海中医》,节目顾名思义,便是将视线从国内放眼海外,探索在2025年的今天,中医在全球各地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而11月1日首先播出的两集,便从离我们最近的中国港澳和中国台湾开始。
在这些地方,中医不仅是药铺医馆里的号脉开方,也与当地人的吃穿用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是治病救人的手段,更活跃在烟火人间。
譬如甘松,在《中国药典》的记载里,其乾燥根及根茎在入药后,可以理气止痛,开郁醒脾;外用则有祛湿消肿的功效,是一味优秀的药材。
而在《四海中医》的台湾篇里,甘松则从药柜走到了灶台,与八角,桂皮,砂仁以及其他诸多印象里只能见诸于医书的草药一起,成了麻辣火锅的秘制底料。
台式的麻辣火锅,是把不同配方的香料混合豆瓣,炒成底料后加入高汤制成,虽然看着是一锅红油,但却可以直接当汤喝,麻辣鲜香的味道里能尝到药材的香味。
这火锅,不但秋冬吃能取暖,夏日吃还能刺激排汗祛湿气,一整年通体舒畅。
这背后,体现的正是中医“药食同源”的智慧。
这种智慧既可以是火锅辛香的汤底,通过“排”与“祛”来平衡身体;也可以是东阿阿胶所诠释的“润”与“养”的古老智慧,融入生活的点滴滋养;甚至可以是随手可得的山间草木,将调理蕴藏于在地风土之中。
在新北市的乌来地区,当地的泰雅族大多生活在山里,对与自然长期共生的他们而言,山林即是他们的药方,也是他们的餐厅:
像山中长着的土肉桂,香甜里夹带着辛辣,不但现场摘下来就可以吃,而且用来烧肉还能防感冒。
更受泰雅族人青睐的,则是被他们称为“马告”的山胡椒。
根据《中药大辞典》,将山胡椒干燥成熟的果实入药后,可以用于治疗脘腹冷痛,胸满痞闷和哮喘。
而在泰雅族人看来,“马告”是他们生活的必需品——它可以被用来做点心,做蛋糕,可以用来泡水喝,点燃了还可以防蚊用,其功效远不止应对疾患这一种。
当然,既然各味中药材与台湾百姓的生活联系如此紧密,其呈现的形式,也自然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像在台北的艋舺的青草巷,有年轻人就把传统的闽南青草茶玩出了花。
在过去,用芦荟、左手香等草本泡出的青草茶,干活的劳动者喝着能消暑解热,上火的烦闷客饮下能消除喉疾。
但随着主打甜口的台式手摇茶开始在年轻群体中大火,口感略显苦涩的青草茶也需要适时作出革新了。
于是,台湾的年轻人便赋予了这种传统饮品养生保养的新包装,并辅之以客制化的服务:
消费者根据身体所遇到的问题,一对一向店家定制青草茶的茶方,而店家则用类似制作咖啡的工艺来泡制,用现代茶饮的模式赋予一杯青草茶全新的口感与态度。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传承都顺风顺水。
在《四海中医》的香港篇中,那些大隐隐于市的医武馆,便面临着有艺无人的困境。
像节目里提到的吕家姐弟,便是姐姐从医,弟弟习武,即传蔡李佛拳,也精跌打损伤。尤其姐姐作为香港罕见的女骨医,更是以其独特的按摩手法和伤药调配,在当地小有名气。
但在这个时代,年轻的一辈大多觉得传统观念的手艺不够酷,不愿从父母手中接过衣钵。
而老一辈则需要每三年就要去上课更新执照,必须拿满60分才能继续执业。70、80岁的老人,长期久坐学习相当辛苦。
因此,要想让中医真正随时代向前,就需要让江湖走向制度,让传承从家族的代际交棒,转向全社会规范化、标准化的延续。
也就是说,中医文化要想在华人世界,甚至全球各地生根发芽,最终需要的,还是要与现代的医学相结合,形成一套科学的传授体系。
所以在1998年,香港浸会大学便开设了全港第一个全日制中医学位课程,成为回归后首个获得认可的中医药高等教育机构,培训了大量的中医从业者,他们中的许多在今天,都成为了基层慢性病照护的重要力量。
不仅如此,2017年成立的香港中药检测中心,更是配合中国药典提出了香港中药材标准,力图用标准化掌握中药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让传统的药膳从港岛出发,在国际的大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与之类似,在另一边的澳门,政府不但为市民提供免费的中医诊疗,还引入了中药配方颗粒的智能调配系统,与珠海横琴合作研发去掉中药里苦涩味道的方法,让喝中药变得更方便无痛,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从山野密林和市井江湖,逐步走向大学学府与研发中心,用当代的理念留住传统的根,进而打开通往四海的路。
在《四海中医》最开始的两集,我们看到了港澳台对中医的理解与传承,而这,还仅仅只是在这门古老文化走出国门的第一步。
传承与在地化,让中医走向全球
以港澳台为起点,《四海中医》的脚步将横跨整个地球,前往那些看似与中医南辕北辙的国度,揭开一段段当地人与中医精彩的不解之缘。
在赤道上的印尼和马来,药食同源的理念塑造了当地的舌尖百味——从古老的Jamu草药饮到米其林顶级的娘惹菜(Nyonya),从雅加达唐人街药方里的阿胶,到柔佛巴魯现代化的燕窝生产线。
在日本的街访中,你则会惊讶于汉方药在当地民众生活中的影响力,会看到中医如何“花开两朵”,在日本“同根异枝”,成为该国医学体系的一部分。
随着我们的脚步逐渐迈向更远的西方,中医的“在地化”故事更是超乎想象。
在意大利,中医的智慧不仅被用于探究“如何让人类优雅地老去”,还成了当地不少老人在晚年最重要的“生命陪伴”。
在英国,生活在古老城堡里的公爵夫人,可能恰恰就是最骨灰级的中医“铁粉”,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针灸术成为了当地监狱里戒除毒瘾的利器。
而当古老的东方智慧遇上前沿的科技,交融的火花便在美国硅谷点燃。
在斯坦福,顶尖学府的博士转行中医,用AI为古老的诊断赋能,探索医疗未来的全新可能性。
而故事看得越多,我们便会越意识到,这趟中医出海的本质,其实是文化的共振。
法国塞纳的城堡里种着中草药,伊朗的戈壁上上演“闻臭识宝”;墨西哥的亡灵节仪式与中医的生命观遥相呼应,亚马逊雨林深处土著的夜间疗愈,则与东方的草药医学着异曲同工……
中医,早已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但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并不仅仅依靠文化亲和力,还需要科学与实证的支撑。
2015年左右,登革热在印尼肆虐,当地一度缺乏特效药物。而印尼卫生部癌症健康研究中心的Jusuf Kristiant博士,在治疗中敏锐地发现:
登革热患者的血小板会急剧降低,而东阿阿胶的复方阿胶浆则能快速提升其血小板数量。
为了将这一观察转化为科学实证,Jusuf 博士及其团队在两年时间里,于印尼5个不同的岛屿,对342名登革热患者进行了临床治疗。
最终,复方阿胶浆成为治疗登革热的首个中药产品,获得了印尼当地医疗体系的高度认可。
而这种从“临床观察”到“严谨实证”,再到“权威认可”的完整闭环,正是中医药“在地化”的绝佳范本。
走向全球的底气,源自多方合力
中医药文化能走向四海,离不开国家战略的加持与企业坚实的内功。
近年来,国家层面持续推动中医药“走出去”,中医药已被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与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为品牌国际化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这一背景下,东阿阿胶作为中华老字号、华润集团大健康板块的重要成员,一直以“寿人济世”为使命,承担着将传统智慧与现代产业结合的责任。
早在《四海中医》之前,东阿阿胶的文化传播便已先行。他们构建了“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的立体传播矩阵,并坚持着长期的文化深耕:
连续16年亮相雅加达博览会,在香港举办“滋补国宝胶润香港”的主题展,并与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开展文化研学。
如果说这些文化表达是“面子”,那么托举起这一切的,则是东阿阿胶多年持之以恒的“里子”——在全球各地的“产业落地”与“在地深耕”。
真正的“出海”,不仅是产品的远航,更是文化的共鸣与责任的落地。
在港澳市场,东阿阿胶洞察都市白领的需求,推出“即时服用、便捷滋补”的创新剂型;
在欧美,他们巧妙地将阿胶粉融入咖啡与酸奶,让东方养生文化进入西方生活;
也正是这种“文化出海” 与“本土化运营”的深度结合,让东阿阿胶荣获凤凰之星评选的“A股年度出海案例”奖项,也完美展现了“和而不同”的东方哲思。
中医药文化之所以敢于走向全球,其底气源自多方合力——
有国家政策的系统推动,有产业链的协同创新,也有像东阿阿胶这样的企业在文化与科技之间的持续探索。
从国家胶类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突破,到阿胶酸奶杯、阿胶奶茶等产品的年轻化尝试,从“横琴—香港”双核驱动的国际布局,到因地制宜的本土化创新,东阿阿胶正以“厚道、地道、传承、创新”的核心价值观,践行“滋补国宝”的时代担当。
在品牌和产业的共同推动下,中医药的国际形象不断焕新。
从产品到理念,从学术交流到文化传播,正在形成“可信、可学、可推广”的全球认知。
这种多层次的协作与开放,正是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真正底气。
当《四海中医》的镜头记录下中医在世界各地的“落地生根”,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草药的故事,更是一种跨越国界的生命智慧。
这种智慧,来自国家政策的支持,也来自无数像东阿阿胶这样的企业在文化与科技之间的探索。
它们让中医从古老传承,变为可验证、可交流、可持续的当代文明语言。
中医出海,不只是疗愈身体的过程,更是一场文化自信的远航。
而《四海中医》所记录的,正是这趟远航中最鲜活的注脚:
一部纪录片的行走轨迹,折射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坚实步伐。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凤凰WEEKLY」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来源:凤凰WEEKLY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