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4日绍伊古,不是财政部长、不是科技官员,而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前国防部长,亲自站出来高调发声,要为俄罗斯亲手打造一个完整且独立的稀土产业链。
中美稀土大战还没打出个结局,俄罗斯已经率先剧透了下半场的剧本。
2025年10月24日绍伊古,不是财政部长、不是科技官员,而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前国防部长,亲自站出来高调发声,要为俄罗斯亲手打造一个完整且独立的稀土产业链。
这是要把稀土拉到“国家生死线”上来讨论,俄罗斯是彻底见识到中国稀土出口管控的杀伤力,这回真慌了。
从军人到战略规划师,绍伊古的转身意味着什么?
如果说此前俄罗斯还在嘴硬,那现在完全是心态变了。这次计划出手的不是经济部,而是联邦安全会议,这相当于中国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级别,地位非同一般。
更何况发声的还是绍伊古这个长期深受普京信任的“老铁”,他可没打官腔,直接把话说穿了,稀土产业链建设的成败决定着俄罗斯主权的存亡。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背后是俄方对中美在稀土博弈中看得明明白白的警觉,谁控制了稀土,就等于握住了未来高科技产业与军工安全的咽喉。
中国此前出台稀土技术出口禁令,美欧哀嚎一片。
俄罗斯也跟着看了全场,终于意识到不能再做资源原料“二传手”,得握住整条链条。
根据绍伊古披露的初步计划,俄政府准备投资7000亿卢布(约合612亿元人民币),在西伯利亚地区打造一个横跨稀土、稀有金属、新材料开发等产业的重型集合体。
这可不是随便修个工业园,而是俄罗斯版的“工业母舰”。
从矿产采掘、精炼分离、材料制造到最终应用,俄罗斯这回是要自己干到底,完全独立于中美之外的模式。
为什么选西伯利亚?
两点,一是地广矿富,俄罗斯现已探明稀土储量达2800万吨,全球排名前五,被称为“资源黑地”。
二是远离冲突前线,背靠亚洲,靠近中国,如果未来走合作路线,也方便“借船出海”。
别以为这只是自我保障,俄罗斯这回算盘打得可精致。
绍伊古也不藏着掖着,明言要“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新的合作模式”。
说得直白点,就是要打破当前由中美主导的稀土供应格局,再从“全球稀土江湖”里拉回点存在感。
关键不是要挑战谁,而是趁中美博弈加剧时,在夹缝中寻找利益平衡点。
一边获取技术支持,一边拿自己稀土资源当政治筹码,典型的地缘经济博弈套路。
普京甚至早早放出信号,提醒美国“你们想从乌克兰搞稀土?我这边储量比那边多得多”,这不就等于在竞价谈判桌上先出了一张底牌?
不过首先技术短板是一道硬梁柱,俄国内部自己都承认,几乎要从零研发所有稀土开采及加工设备。
更要命的是,中国在2023年已经正式出台稀土技术出口限制,除非中国网开一面,俄罗斯无异于寸步难行。
其次,7000亿卢布的钱又从哪来?
据公开信息看,这笔庞大的预算没有明确资金来源,而当前俄罗斯正面临西方全面制裁、俄乌冲突成本日增,政府财政早已捉襟见肘。
一边要维持战争支出,一边要维稳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再化出这笔钱,无异于刀刃上行走。
产业建设还需要基础设施大更新,西伯利亚的气候、交通、能源保障,全是老难题。这不是撒点钱就能办到的,中期内根本推不动。
封锁压力下,俄罗斯自然想拉外援,但西方不可能投钱给普京打补丁。
中俄合作前提是中国愿意转让技术、资本或市场,而中国自己也在做稀土高附加值链条,是否愿意捧出“杀手锏”技术给俄罗斯,恐怕得细细掂量。
印度、伊朗这些传统“友邦”虽态度友好,但你指望他们为你投几百亿做全链条支持,恐怕连个“项目启动会”都凑不起预算。
俄罗斯想要的是一套从资源端到高精应用端完整闭环、对外可输出、对内能自用的工业体系。
普京政府想用十年时间打造这套系统,是有计算的,一方面希望尽快让俄罗斯在新兴产业中找回窗口期,另一方面也想通过这种长期路径稳住国内信心,提高对外谈判的筹码。
但正是这十年,可能也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决定窗口期。
稀土这场博弈,不只是资源之争,更是技术、话语权与系统设计权之争。
不是谁有稀土谁就赢,而是谁能掌握定价权、技术标准与全球话语。
当前中国稀土产业之所以战略地位牢不可破,不仅是因为资源储量,更在于其超前十年的产业布局与政策推进节奏。
俄罗斯能否在下一个十年补齐所有短板?
除非出现外部战略转折或者高强度的国际合作,否则困难重重。
从中国角度看,俄罗斯发力稀土产业,未必只能视为竞争,更可能是战略协同窗口。
一方面适度引导、规范对俄合作,可以在全球稀土秩序重建中保住主导地位。
另一方面也有可能通过输出标准和体系,进一步构建“全球南方”在技术产业链中的联动蓝图。
当然要看清俄罗斯的真实动机与能力,如果是甩包袱式的“产业嫁接”,对我们无意义。
但如果控制得好,打造“中俄联动产业背靠背”,反倒可能为中国稀土在全球博弈中加一张稳妥底牌。
俄方这波稀土产业加速堪称“用脚投票”,见过中国管制的威力,他们终于意识到关键资源绝不能寄人篱下。
但理想归理想,现实这一关道道都硬,从资金、技术再到产业协同,场场是硬仗。
未来十年,谁能在稀土产业真正“站稳”,不仅考验工业底盘,更是一场全球战略格局的大重塑。
对中国而言这是压力,也是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中医谢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