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嘱逐渐老去的60后们:一定要为自己养老做好以下五种准备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8 08:50 1

摘要:我老婆秀英最近有点不对劲。我们那本压在箱底,存了三十年的养老存折,少了三万块。她一个连买菜都要跟人讲价半天,一块豆腐能掰成两顿吃的女人,这笔钱,花哪儿去了?我心里像长了草,一宿一宿地睡不着。

我老婆秀英最近有点不对劲。我们那本压在箱底,存了三十年的养老存折,少了三万块。她一个连买菜都要跟人讲价半天,一块豆腐能掰成两顿吃的女人,这笔钱,花哪儿去了?我心里像长了草,一宿一宿地睡不着。

我叫张建国,今年六十二,退休前是县城里一个国营厂的钳工。秀英比我小两岁,是厂里的仓库保管员。我们俩一辈子没吵过几次红脸,日子过得就像我们县城里的那条护城河,平缓,安静,一眼能望到底。儿子小军在省城工作,娶了媳妇,生了孙子,一年也就春节回来一趟。我们的指望,就是攒点钱,别给儿子添麻烦,将来老得动不了了,能有个保障。

那本存折,是我们俩的命根子。里面的每一分钱,都是我用扳手,她用算盘,一点一点攒下来的。现在,这命根子上,被人硬生生剜掉了一块肉。

我开始偷偷观察秀英。她还是跟往常一样,天不亮就起床去早市,跟小贩为了一毛钱的葱争得面红耳赤。中午给我做我最爱吃的红烧肉,晚上陪我一起看新闻联播。可我总觉得,她眼神里藏着事,有时候看着电视,会突然走神,叹一口气。她还开始躲着我接电话,一听到手机响,就拿着跑到阳台去,关上门,压低了声音说。

我的心,一点一点沉了下去。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最怕的是什么?不是生老病死,是枕边人变了心。我不敢想,也不愿想。可是,那三万块钱,像一根刺,扎在我心上,拔不出来,一碰就疼。

那天下午,我提前从棋牌室回家,想给她个“惊喜”。刚到楼下,就看见她行色匆匆地从小区门口出来,上了一辆出租车。我脑子一热,也拦了辆车,跟了上去。我对自己说,张建国,你得亲眼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车子一路开到了城郊,停在了一家看起来很气派的养老院门口。我愣住了。秀英来这里干什么?我们身体都还好,离住养老院还早着呢。我看着她熟门熟路地走了进去,跟门口的保安还打了声招呼。我的心,更是七上八下。

我在外面等了足足两个小时,天都快黑了,秀英才出来。她眼圈红红的,像是哭过。我躲在树后面,看着她疲惫地上了公交车。那一刻,我心里的怀疑动摇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说不出的心疼和困惑。

晚上吃饭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了。我把那本存折“啪”地一声拍在桌上,指着上面那行刺眼的取款记录,声音都在发抖:“秀英,你跟我这钱,到底去哪了?你今天下午,去城郊那家养老院,又是去干什么?”

秀英看着存折,脸色“刷”地一下白了。她嘴唇哆嗦着,半天没说出话来。

我看着她这样,心里的火气“噌”地就上来了,但更多的是一种被欺骗的委屈。“我们俩过了一辈子,你有什么事不能跟我说?是不是小军在外面出什么事了?还是……还是你……”我后面的话,说不出口。

秀行眼泪一下子就流下来了,不是嚎啕大哭,就是那种无声的,一颗一颗往下掉的眼泪,砸在饭桌上,也砸在我的心上。“建国,我对不住你,这事我一直瞒着你。”

她从卧室里拿出一个文件袋,递给我。我打开一看,是一份养老院的入住合同,还有一沓厚厚的缴费收据。合同上的名字,不是我们俩,而是她妈,我那已经有些糊涂的丈母娘。

我彻底懵了。“妈不是在你弟弟家吗?怎么……”

“弟弟和弟媳妇,前段时间吵得天翻地覆。”秀英哽咽着说,“妈晚上总起夜,闹得他们一家都睡不好。弟媳妇说,再这样下去她就要疯了。弟弟打电话给我,哭着说他实在没办法了。我能怎么办?那是我亲妈啊。”

我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重重地捶了一下。丈母娘的情况我知道,自从去年摔了一跤,脑子就不太清楚了。小舅子两口子,照顾了快一年,确实也不容易。

“那你怎么不跟我商量?”我问她,声音软了下来。

“我怎么跟你商量?”秀英抬起头,满眼都是血丝,“跟你说,让你把我们的养老钱拿出来给她妈治病养老?建国,这钱是我们俩的命,我张不开这个嘴。你对我妈已经够好了,我不能再拖累你了。”

“所以你就自己偷偷把钱取了?”

“是。”她点点头,“这家养老院是全县最好的,有专门的护工二十四小时看着。妈住进去,我们都放心。那三万块,是第一期的费用。我想着,我以后省吃俭用,再出去找点零活干,慢慢把这钱补上……”

听着她的话,我心里五味杂陈。有心疼,有自责,还有一丝后怕。我气的不是她花钱,气的是她把我当外人。我们是夫妻,是一辈子的伴侣,有什么坎,不应该一起扛吗?

我走过去,把她揽进怀里,轻轻拍着她的背。“你傻不傻,我是那种人吗?你妈就是我妈,她的事就是我们的事。钱没了可以再挣,夫妻离了心,这个家就散了。”

秀英在我怀里,终于放声大哭。这些日子,她一个人扛着这么大的事,心里该有多苦。

这件事过后,我以为日子会回到原来的轨道。可我没想到,这仅仅是个开始。丈母娘在养老院安顿下来,我和秀英每个周末都去看她。看着养老院里那些老人,有的儿女成群,探望的时候热热闹闹,有的却几个月见不到亲人一面,孤零零地坐在轮椅上,望着窗外发呆。

每次从养老院回来,秀英的情绪都很低落。一天晚上,她突然对我说:“建国,我们以后,也住这里好不好?”

我正在喝酒,一口酒差点喷出来。“胡说什么呢?我们有儿子,住什么养老院?让人笑话。”

“笑话?”秀英看着我,眼神异常地认真,“建国,你醒醒吧。你还指望着养儿防老?”

“怎么就不能指望了?小军是我们亲儿子,他敢不管我们?”我梗着脖子反驳,但心里其实没什么底气。

“他不是敢不敢,是能不能。”秀英叹了口气,“他在省城,压力多大你不知道吗?房贷、车贷、孙子上学的费用,哪一样不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媳妇也是独生女,上面还有两个老人。我们俩,他们夫妻俩,将来一共要照顾四个老人,你让他们怎么办?是把我们接过去,一家七八口人挤在那个九十平的房子里,还是辞了工作回来照顾我们?你觉得现实吗?”

她的一番话,像一盆冷水,从头到脚把我浇了个透心凉。是啊,我怎么没想到这些。我总以为,儿子成家立业了,我们的任务就完成了,接下来就该享福了。可我忘了,时代变了,孩子们的压力,比我们那时候大太多了。

“那……那也不能住养老院啊,街坊邻居怎么看我们?肯定说我们儿子不孝顺。”我还是过不了面子这一关。

“面子值几个钱?”秀英说,“我不想我们老了,病了,成为小军的累赘。我不想看到他因为要照顾我们,跟媳妇吵架,影响他们自己的生活。更不想我们躺在床上,大小便失禁的时候,让儿媳妇来伺候。建国,我们得为自己活,活得有尊严一点。”

那天晚上,我们聊了很久。从年轻时谈恋爱,聊到小军出生,再聊到我们俩都白了头。我第一次发现,我那个看起来柔柔弱弱,一辈子没主见的妻子,心里竟然这么有数,看得比我远得多。

从那以后,我们家的生活,悄然发生了改变。这改变,就是后来我常常跟老伙计们念叨的,咱们这代人养老,必须做好的五种准备。

第一种准备,就是钱。 这是最实在的,也是最有底气的。以前,我总觉得钱够花就行,剩下的都该留给儿子。现在我明白了,攥在自己手里的钱,才是真正的保障。我和秀英重新规划了我们的存款,一部分作为固定的养老金,雷打不动。另一部分,我们学着年轻人,做了一些最稳健的理财。我们不再大手大脚地给儿子补贴,过年给孙子的红包也量力而行。小军刚开始还有点不适应,打电话旁敲侧击地问我们是不是手头紧。我告诉他:“儿子,爸妈的钱,要留着给自己养老。你们的日子,要靠你们自己去奋斗。”话说得硬气,但这是现实。指望孩子,不如指望自己口袋里的钱。

第二种准备,是健康的身体。 这是革命的本钱,更是老年生活质量的基石。以前,我爱抽烟喝酒,还喜欢吃肥肉,秀英怎么劝我都不听。现在,我主动把烟戒了,酒也只在周末陪自己喝一小盅。秀英每天晚上都拉着我,去公园里快走一个小时。刚开始我觉得别扭,后来慢慢习惯了,发现身体真的轻松了不少,连多年的老寒腿都好多了。我们还定期去做体检,有点小毛病就赶紧治,绝不拖着。我们明白,我们多健康一天,就是给儿子省一天的钱,少一天的麻烦。对自己负责,其实就是对孩子最大的负责。

第三种准备,是独立的住所和心态。 我们彻底打消了去省城跟儿子同住的念行。那里的生活节奏,我们适应不了。更重要的是,我们不想失去自己的生活空间和朋友圈。秀英说得对,两代人,生活习惯、思想观念都不同,住在一起,锅碗瓢盆,难免磕磕碰碰。距离产生美,对亲情也一样。我们开始把自己的老房子收拾得更舒适,换了防滑的地砖,在卫生间装了扶手。我们甚至还去那家养老院考察了好几次,拿了宣传册,认真研究。我们跟儿子也开诚布公地谈了一次,告诉他我们未来的打算。小军听了,沉默了很久,最后眼圈红了,他说:“爸,妈,是儿子没本事,没法让你们享福。”我拍拍他的肩膀说:“傻孩子,让你们没有后顾之忧地去打拼,就是我们最大的福气。”

第四种准备,是自己的兴趣和圈子。 人老了,最怕的不是孤独,而是精神上的空虚。以前,我的世界里只有工厂和家庭。退休后,除了下棋打牌,就剩下围着儿子孙子转。现在,我重新捡起了年轻时喜欢的书法,每天在家里练练字,心静如水。秀英参加了社区的合唱团,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去唱歌跳舞,整个人都精神多了。我们有了各自的爱好,也有了共同的话题。我们不再把所有的情感和期待,都寄托在儿子身上。我们的世界,因为这些爱好而变得更加广阔。我们发现,晚年生活,原来可以这么丰富多彩。

第五种准备,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是身边那个靠得住的老伴。 少年夫妻老来伴,这句话,我到六十多岁才真正咂摸出味道。以前,我总觉得秀英啰嗦,管得宽。现在我才明白,那都是她对我的爱和关心。经历了那次“存折风波”,我们的心贴得更近了。我们学会了沟通,学会了互相理解和扶持。我会陪她去合唱团,听她唱那些老歌。她也会在我写字的时候,默默地帮我磨墨。我们一起买菜,一起做饭,一起散步。我们是彼此的依靠,是对方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港湾。有一天,我们坐在阳台上晒太阳,秀英靠着我的肩膀说:“建国,有你在,我什么都不怕。”我握紧她的手,心里无比踏实。是啊,有她在,我也什么都不怕。

如今,我们俩都快七十了。日子过得平静而安稳。丈母娘在养老院里状态很好,小舅子一家也轻松了不少,家庭关系反而更和睦了。儿子小军在省城的事业越来越顺,前阵子还升了职。他每个月都会给我们打一笔生活费,不多,但我们坚持让他存起来,给他自己的小家。

我常常在小区里跟那些同龄的老伙计们聊天,他们很多人还在为子女的事操心,抱怨孩子不孝顺,指望不上。每当这时,我都会把我的这些想法说给他们听。一开始,他们都觉得我自私,想不开。但慢慢地,看着我和秀英每天乐呵呵的样子,他们也开始琢磨了。

是啊,我们这代人,年轻时为国家,中年时为子女,付出了所有。到了晚年,是时候为自己活一次了。所谓的养老准备,准备的不仅仅是钱和物,更是一种心态的转变。那就是,把对子女的无私奉献,转变为对自己的晚年负责;把对“养儿防老”的执念,转变为对独立和尊严的追求。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谁说黄昏就不能绚烂如火呢?只要我们提前做好准备,用心经营,我们的晚年,一样可以是一天中最美的风景。这是我,一个六十多岁普通老头,用半辈子换来的,最朴素的道理。

来源:暗自发光

相关推荐